2022年第一课第一框题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2-教学教案.docx
-
资源ID:81156049
资源大小:13.0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第一课第一框题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2-教学教案.docx
2022年第一课第一框题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2教学教案 二、知耻与自尊(板书) 1、(板书)什么是知耻?人为什么应当知耻?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孔子说“行己有耻”是第一要。这里的行己有耻,就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有羞愧之心。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耻是第一位的。知耻是道德的范畴,是道德的实现方式和保证,也是一种心理防范。是指一个人发觉自己的行为与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不相符时,所产生的一种感到担心、惭愧、羞愧的心理状态。人必需要有羞愧之心,有了这种羞愧感,自己才能在为与不为、做与不做之间做出选择。所以,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不知羞愧的人,就恒久不会有真正的自尊,也不行能得到别人的敬重,而且还有可能触犯法律,走向犯罪的深渊。2、老师提问:(板书)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假如没有这样一种羞愧之心,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举例说明,老师归纳分析)在动物中,只有人会有羞愧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分之一。但在物欲横流的世态中,有的人羞愧感正在一点一点地消逝,使道德渐渐旁落,直到触犯法律、成为罪犯。现在有一种变调,那就是不知什么是羞愧而应当禁止。当一些人大慷集体之慨,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时,没有那么多人感到义愤了,认为反正钱是集体或国家的,能弄到手也是一种本领;有的人看到别人出门以车代步、美人相随,每天奔波于饭局、牌局、舞局,在灯红酒绿中潇洒,不去恨搞腐败的行为,而认为自己没本领,甚至产生了一种“渴望腐败”的心理,这真是一种悲伤。这样的两种人都该感到羞愧,应用“行己有耻”反思一下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规范。 一些贪污受贿者被查处后,在悔过时大都会说:早知如此,何必当时。他们大都是在经过“第一次”心里忐忑的艰难选择后,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才逐步走向犯罪的。假如在当时就能以“不畏人知畏己知”自省自己,感到自己的行为是羞愧的,那么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不会有以后“落马”、丢官乃至丢了性命了。所以,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不知羞愧的人,就恒久不会有自尊。而且还有可能触犯法律,走向犯罪的深渊。3、(板书)学生阅读教材上第六页的“耻辱戒指”和“格林尼亚”两个小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想。老师分析:同学们,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都意识到了做人要有羞愧之心,它可以使我们改正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完善自己,并帮助我们取得胜利。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不足,都会犯错误,当我们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时,有自尊心的人会怎样做呢?假如丢失了自尊心的人又会怎样做呢?4、(板书)在培育自尊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1)有位同学因为学习成果总也不好,别人又老笑话自己笨,于是起先逃学,以躲避这个环境。结果自然是学习比以前更差,还受到了学校的处分。提问:你怎么看待这位同学的做法?(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讲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往往只看到自身存在的缺点找不到优点而引发自卑心情,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失去信念。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对人也有很大的危害。所以,一个人有缺点并不行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将缺点转换为优点。2)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华蜜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我们没有聪慧的天资,但我们可以用勤奋与方法去弥补。 明末清初有一位学者叫彭端淑,他给儿子和侄儿们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即使我的天资愚钝,才能平凡,不如别人,但是我每天坚持学习,毫不懈怠,总会有胜利的一天。到那时候也就不觉得愚钝和平凡了。即使我的天资聪慧,才思灵敏,加倍地高于别人,但是我把这些天资和才能都丢开不用,那么,我和愚钝平凡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区分了。 孔子的学生曾参是以愚拙出名的。可是孔子的学业,最终却靠曾参传了下来。这样说来,聪慧和愚钝的作用,哪里是一成不变的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有自己的短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一些信念,同时要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我们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相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尊。三、虚荣与自尊(板书)(组织学生阅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