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道德权威主义:荀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倾向.docx

    • 资源ID:81156262       资源大小:15.8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道德权威主义:荀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倾向.docx

    2022年道德权威主义:荀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倾向摘要:荀子认为作为人的本然状态的人性是恶的,但人的类本质却是是善的,二者造成了本然的我和志向的我之间的张力; 荀子认为教化就是一个化性起伪、使本然的我走向志向的我的过程,因此特殊强调作为外在权威师法的重要性。这一人性论倾向导致了荀子教化思想中的权威主义。关键词:道德权威主义;荀子;人性论文章编号: 1008-0627(2022)04-0000-00 人性论是伦理学的基础。徐复观先生认为人性论是以人格为中心的探讨, 1教化可以说是以人格为中心的实践,因此若要对中国古代某家某派的教化思想有一个比较深刻而合理的说明,则必需从其人性论入手。对人性的相识是对人的存在及其本质本性的一种相识,它主要关涉三个问题:人是什么;人应当是什么;人自身如何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飞跃。教化的任务就是解决第三个问题,即如何培育一个志向的人。荀子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人的本性,因此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的类本质却是善的,人应当成为一个善的人,且人性中并没有人必定向善的内在依据,善对人来说是完全外在的。那么,一个本性为恶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善的人呢?荀子认为只有靠后天教化的力气去变更恶的人性,才能使外在的善内化于人心,人因此才能从实然的我走向志向的我。荀子的这一样思趋向确定了其教化思想中的道德权威主义倾向。 一、荀子对人性的相识 对荀子的人性论,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去认。首先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即人性的本然状态是什么。他认为人性是人生而有之的自然本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2正名篇“凡性者天之就也,不行学,不行事”,因此,所谓人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2性恶篇的生理本能、自然欲望。既然欲望是生而有之的,那么,欲望也就是不行去除的,“欲不行去,性之具也”。2正名篇荀子认为欲望的特点一是“多”,二是“不知足”。他指出既然人之情乃“目欲基色,耳欲基声,口欲基味,鼻欲基臭,心欲基佚,”2王霸篇那么,“以人之情为欲此五基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2正论篇他认为像宋子那样认为人之情所欲在少而不在多的观点犹如认为人喜爱富贵却不想要钱财,喜爱美色却厌恶西施一样不行思议。所以,“古之人为之不然,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以杀损也。” 2正论篇而人在欲望的驱动下,就要去追求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宝,因而欲望从不满意:“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才蓄积也,然而穷年累也,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2荣辱篇基于此,荀子认为人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2性恶篇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天性,人性本恶,一方面他又从应然的角度对人做了规定。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2王制篇在此,同孟子一样,荀子也把“义”作为人区分于动物的类本质,“义则不行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2劝学篇即志向的我应当是有道德的人。这样,问题就产生了:既然荀子认为人性恶,他自然无法像孟子那样在人的内心中找到善的根源,那么,“义”从何出呢?作为一位颇具阅历性格的思想家,荀子从阅历主义的角度论述了道德的起源:“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不行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而分之”,2礼论篇他认为道德是先王制定的,目的是防止社会混乱,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2强国篇。休谟把德性区分为人为设计而建立的和通过自然情感而产生的两种,并认为诸如正义、忠诚、忠实等人为设计的德性,其根源完全在于维护社会的和平和秩序、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种须要和目的,这些人为设计而建立的德性是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而言的,它们必需表现为一般的行为体系或体制,必需社会全体成员人人尊奉才能发生效力,而且受益者是社会整体。3荀子的礼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就是这样一套行为体系。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荀子与孟子在道德的起源与依据问题上有重大差别。孟子认为道德是内在于人的,人生而具有善的潜能,“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故有之也,” 4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燃,泉之始达。” 4公孙丑上因此,道德对于人而言,是人内在的须要,是人之潜能的实现。人们根据道德行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孔子说“为仁由己”,孟子说“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4离娄下由仁义行,说明人的道德行为是由内在的道德驱动力确定的,而不是对外在权威要求的听从。而在荀子那里,由于他认为人性恶,人性中并没有人必定向善的依据,那么,本然的我如何走向志向的我呢?荀子的回答是:“化性起伪”。他认为教化的作用就在于化性,即变更恶的人性,使受教化者接受外在的道德规范礼。 依据荀子的理路,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要成就德性、遵守礼义,必定要对人的恶的自然本性进行改造,这改造或化性起伪的功夫须要教化来担当,这事实上回答了“教化何以必要”的问题,那么,既然人性中没有善的根源,善对人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德性的培育又如何可能呢?即教化何以可能?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需接着考察荀子对人性相识的第三方面: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2性恶篇荀子反对孟子主见道德是内发的,而内发的东西是“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2非十二子篇因而难知难行的。而“仁义法正”则可以被人知,被人实现的,因为人的本身有能知的本质和能实现的材具,即所谓“天官”、“天君”:“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谓之天君。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万物役矣”。2天论篇正因为心有相识的实力,所谓“心生而有知”2解蔽篇,人也就有了学习的实力和向善的可能性,使得教化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荀子对人性的相识包含三层意思:首先,作为人的本然状态的人性是恶的,而人的类本质却是善的,于是造成了志向的我与本然的我的对峙;人性中理性的部分“心知”又给予人学习的实力,使之具有了驱恶向善的可能性。虽然,人的天性中具有学习的实力,但由于善对人来说完全是外在的,是作为一种外在的权威而存在的,这使得荀子的教化思想带有深厚的道德权威主义的味道。 二、荀子教化思想中的道德权威主义倾向 西方心理分析学派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对权威主义伦理学和旧道德作了批判。弗洛姆认为权威主义伦理学是由权威说明什么对人是善的,并由权威规定行为的法则和规范:它否定人有识别善恶的的实力;价值规范的设计者总是一个凌驾于人之上的权威。 5与权威主义伦理学相应的便是旧道德。诺伊曼认为,“对消极面的否认”是旧道德的基本特色,“人们总是认为志向的完善能够也应当通过解除与这种不完善不相容的那些东西来实现。”6对于为道德、自我志向所不容的消极面以抑制和压抑的方法使它们在自我意识中成为无意识。在这种道德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由外在的权威确定。旧道德籍以对个体发号施令的权威是“良心”,即“权威主义良心”。弗洛姆认为,权威主义良心是外在权威内在化了的声音。在良心的形成中,权威如父母、教会、国家、学校、舆论等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被当作伦理和道德的立法者而得到认可,人们接受了权威的法律和制裁,这样,它们就在人的身上内在化了。“外在权威”的法律和制裁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人好像感受到,他不是对身外之物负有责任,而是对身内之事、对他的良心负责。7因此,可以说,荀子的礼之内化的本质乃是权威主义良心的形成。荀子认为礼义等价值规范是社会所必需的,它们是由充当社会“立法者”的“圣王”制定的,“君子者,礼义之始也”。王制篇因为礼义与人的自然天性相悖离,人只有到处以礼来规范自己,以礼制欲,才能使礼义规范内化于心。荀子在其“性恶篇”开篇即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唐人杨注,“伪,为也,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也。”“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也。” 2性恶篇因此,“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兴,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性;情也者,非吾全部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道德权威主义:荀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倾向.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