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微格教学的模式.docx
国外微格教学的模式 目的 了解微格教学模式对体育院校学生艾滋病预防学问教化效果,探讨应用微格教学模式开展艾滋病预防教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整群抽取体育院校在校本科生205名,进行预防艾滋病微格教学,并于教学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艾滋病微格教学试验后,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基础学问回答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对待艾滋病患者的看法有较明显的转变,拒绝毒品与担心全性行为的实力明显提高。结论 在体育院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微格教学是可行的,具有肯定的推广价值。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教学方法;综合预防;学生 R 179 G 479 R 512.91 A 1000-9817(2008)12-1094-02 目前,艾滋病正威逼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平安,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在我国已经感染的84万艾滋病存活者中,60%是1529岁的年轻人2-3。该年龄段人群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喜爱尝试各种簇新事物,却又往往缺乏预防艾滋病的相关学问,也未意识到艾滋病感染的潜在危急,已成为艾滋病感染的脆弱人群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化的重点人群。4微格教学(Micro-Learning)又称微型教学,是一种把班级规模、课程长度和教学过程都缩减了的微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培育和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使学生学会备课、上课、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等活动。体育师范生作为将来的健康教化者,不仅应当具备肯定的健康学问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具有肯定的从事健康教化的实力。为此,有必要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预防艾滋病教化课程,通过师范生学习有关艾滋病的基本学问,及早建立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预防实力,驾驭相关的教化技能,为尽快普及中小学艾滋病预防教化作出贡献。 本探讨以微格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以预防艾滋病学问为主要授课内容,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体育师范生在驾驭预防艾滋病学问的同时,培育和训练教学技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某体育学院学生205名为探讨对象,其中男生130名,女生75名;年龄为1825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以国家教化部体卫艺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举荐的“高校生预防艾滋病相关学问、看法及其行为的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状况,自行设计5-9。该问卷包括3个模块,共20道题目,模块间的一样性系数>0.6,题目重测一样率在0.7以上,说明该问卷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较好,可以用于评价高校生预防艾滋病学问、看法与实力水平。该问卷作为试验的前、后测工具,当场发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现场收卷。 1.2.2 教学试验 于开学第2周时进行前测;第14周时,老师结合教化学中教学基本技能的讲解,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第15,16周时,为学生讲解预防艾滋病学问,各组的教学内容尽量不要重复,激励开展师生互动性、开放性、参加性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亲自体会和感受艾滋病的危害;教学试验结束后再进行后测。 1.2.3 数据分析 采纳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通过艾滋病微格教学试验后,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基础学问回答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前,很多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甚了解,谈“艾”色变,对待HIV感染者/AIDS病人充溢抵触、惧怕心理;试验后,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看法有较明显的转变,学生通过活动,不但获得了预防艾滋病的学问,而且转变了对待艾滋病人的看法,拒绝担心全行为的实力也得到明显提高。见表1。 3 探讨 艾滋病微格教学模式属参加式教学,老师只为学生供应必要的条件、情境和机会,关键是发动学生主动参加,自主学习10-11;小组内部成员互助合作,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小组间绽开竞争,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创建力和主动探究精神,培育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使活动充溢了活力。 经试验证明,自行设计的艾滋病微格教学模式具有肯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推广价值。该模式在现有人力、物力、课时等条件下,找寻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既普及了预防艾滋病学问,又训练了学生的教学技能,为高等师范院校预防艾滋病教化模式又增加了新形式、新模式、新方法,同时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本探讨结果显示,教化后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学问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卑视看法有了明显的转变,实行平安性行为的实力有所增加,达到了宣扬、普及预防艾滋病的预期目标。本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授课内容比较集中,无法做到全员参加。由于学生在备课时各组之间沟通不够,所讲内容并没有像原先设想的那样全面,主要集中在艾滋病的基础学问和预防方法与措施方面,在性教化和相关的法律措施等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少。另外,由于课时和老师人员的限制,班级中的活跃和主动分子参加较多,不能做到使全部学生都深化地介入活动。为此,笔者建议:教化部门能够加大对高校预防艾滋病宣扬教化工作的要求,督促学校重视并及早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化课程,使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得以深化细致地开展下去。希望学校和社会利用每年的6月23日的“拒绝毒品日”和12月1日的“预防艾滋病宣扬教化日”,广泛开展宣扬教化活动,使人们“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关爱艾滋”,使预防艾滋病宣扬教化活动成为一个多学科、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教化体系。 4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马迎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预防艾滋病教化试验教材:预防艾滋病教化教程.北京:高等教化出版社,2005:12,20-32. 2 陈晶琦,张立华,刘英.生活技能培训对高校生预防艾滋病学问和看法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23-224. 3 马迎华, 季成叶.学校生活技能教化与艾滋病预防.中国校医,2004,18(4):376-378. 4 马迎华.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化培训者培训模式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392-393. 5 王凤芝,梁多宏,史新竹,等.医学生艾滋病学问、看法、行为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 21(4):397. 6 詹素云.高校生艾滋病学问、看法和要求获得艾滋病学问途径调查.好用预防医学,2003,10(5):642-644. 7 向伟能,刘文导,鲁尧.广州市高校生艾滋病学问、看法及行为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3,24(2):165-166. 8 黄静,绳宇,于荣辉.713名高校生艾滋病学问看法行为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报,2006,13(9):73-76. 9 黄金.高校生艾滋病学问、看法、行为和感染危急性的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3,3(3):25-26. 10李晓亮.以学校为基础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化的实践.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71-272. 11张辉,朱效科,董笑月.师范高校学生艾滋病学问现况调查及健康教化近期效果评价.职业与健康,2003 ,19(8):77. (收稿日期:2008-05-21;修回日期:200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