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工作存在问题.docx
预防接种工作存在问题 近期,不少新闻媒体来函、来电申请采访有关预防接种学问,卫生部新闻办收集了有关问题,并组织专家解答了这些问题。现集中答复如下: 1.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成效 预防接种工作是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也是各国预防限制传染病最主要的手段。通过预防接种,全球已经胜利歼灭了天花;迄今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发病率下降了99%,包括中国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无脊灰炎病毒传播的目标;全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也显著下降,2003年就避开了200万因疫苗可预防疾病导致的死亡和60万乙肝相关死亡(肝硬化和肝癌)。 我国1978年起先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普及儿童免疫,削减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削减死亡400万人。2000年我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全国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5岁以下人群已降到1%以下,因接种疫苗削减乙肝病毒感染者3000多万人。乙脑、流脑等发病人数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07年国家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流脑、乙脑、麻腮风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到14种疫苗防15种疾病。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过程中,接种疫苗成为重要的手段。 2.预防接种是平安的,发生异样反应概率很低 免疫规划的对象是健康人群,其平安性历来受到各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疫苗在获得注册前都需经过严格的动物试验和临床探讨;疫苗在上市运用前都要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都有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要求,保证预防接种的平安性。 预防接种是指依据疾病预防限制规划,利用疫苗,根据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相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限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从表面上看,预防接种主要是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接种,其实在提高个体免疫水平的同时,必定会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有助于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当疫苗接种率达到肯定水平常,即使有传染源侵入,由于大部分易感者接种了疫苗,得到了免疫爱护,人与人之间辗转传播的机会大大削减,传染病的传播链已被人为阻断,传播的范围受到限制,削减了传染病扩散和扩散的可能性。 3.疫苗的分类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供应,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运用的疫苗;其次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4.有关预防接种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目前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管理的法律制度依据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样反应鉴定方法等。 条例对疫苗流通、疫苗接种、保障措施、预防接种异样反应处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确定了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保障机制;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疗卫朝气构的职责;规范了接种单位的接种行为。 5.疫苗的特性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疫苗对于人体终归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爱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局部红肿、难受、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样反应,但发生率极低。异样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异样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须要临床处置。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是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峻的异样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 6.有六种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样反应 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运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藏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照实供应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状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7.预防接种后偶合症 不属于预防接种异样反应的六种状况中,偶合症是最简单出现的,也是最简单造成误会的。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藏期,或者存在尚未发觉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的偶合率越大。 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偶合症发生概率有多大呢?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为例。我国新生儿(028天)死亡率为10.7,全国每年诞生儿童约为1600万;据此推算,全国每年约有17万名新生儿死亡,即每天约有466名新生儿死亡。根据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乙肝疫苗在儿童诞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刚好(诞生后24小时内)接种率75%计算,则每天约35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了乙肝疫苗,即全国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350起。 不同品种的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一样。世界卫生组织对部分疫苗的异样反应探讨显示,卡介苗引起的淋巴结炎、骨髓炎、播散症发生率分别为1001000/100万剂次、0.01300.00/100万剂次、0.191.56/100万剂次;乙肝疫苗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为12/100万剂次;麻疹/麻风/麻腮风疫苗引起的热性惊厥、血小板削减、过敏反应(非休克性)、过敏性休克、脑病分别为330/100万剂次、30/100万剂次、10/100万剂次、1/100万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