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_班级管理理念一句话.docx
-
资源ID:81164805
资源大小:14.7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议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_班级管理理念一句话.docx
浅议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_班级管理理念一句话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学问、长才智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改变,加上惊慌的学习和生疏的环境,很简单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冲突。作为班主任,我们既要调适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心理冲突又要按自己的期望去塑造他们,是特别不简单的。这不仅仅要求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更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足够的机灵去引领他们成长,让孩子们能够成为情智共长的新一代。下面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遇见的几个心理问题,希望通过剖析能给我们带来些许启示。 1. 厌学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妙的愿望,对将来充溢着向往和憧憬。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将来充溢美妙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果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吴玉在入学之初面对全校师生说自己的志向是上北大,但一年半以来,他从没有仔细听过课,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走神,要不就是说话传纸条,下课让课代表追着要作业。这样的学生幻想着胜利带给自己的满意却厌倦现实中艰辛的付出。 2. 消沉 优秀学生一旦丢失优越地位,便会“破罐破摔”,从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 郭耀入班时是前五名的好学生,性格沉静、与人为善。但由于几次测验成果都不志向,郭耀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留意,郭耀突然变得“活跃”,有时,课堂上老师刚说一、两句话,郭耀就会大声“插话”,经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无何奈何,不得不指责郭耀几句,郭耀却暗暗兴奋。 3. 烦躁 过度关注自我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常常发生的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样关注和过分夸大,将留意力过分集中于自己,对自己生理的急剧改变不满足而极度焦虑。也特殊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视察和评价,他人的负面评价增加了自己的负性心情,抑郁、苦恼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心情。高燕由于青春期发育而身体比较胖,还起了一脸青春痘,因此,成天烦躁,为了减肥,还常常不吃饭,没事就对着镜子挤脸上的青春痘。曾有一段时间不想上学,缘由是怕其他同学笑她“恐龙”。 4. 逆反 这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屡见不鲜,表现为与成年人出现代沟,想竭力摆脱对成人的依附,甚至抗拒成年人。你劝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对老师家长的规劝往往实行抵触心情,在人格特点上表现为盲目、偏执、走极端等。刘元刚上初一时,是一个文雅、懂事的男孩。升入初二以来,渐渐与老师、同学产生隔阂,常常对别人稀里糊涂地发火。在一次历史课上,历史老师让他坐好,他就顶撞老师说:“坐不好!”老师又指责了他几句,他尽然摔门跑出教室。 5. 攀比 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将自己的智力、实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状况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肯定的心理负担,同时又给家庭造成了肯定的经济负担。张昭来自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夫,家庭经济并不富有。有一天,张昭的妈妈找到我反映状况,说张昭最近嚷嚷着要买一部手机,父母指责他说学生买手机没用,但张昭反对说,同宿舍的同学都有手机,假如自己没有就很丢面。家长无论如何劝告,张昭始终不听话。 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问题干脆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培育和形成。一般来说,心理素养如何,干脆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健康的心情和意志,本身就是优良品德结构中不行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问题干脆影响学生学问的学习和实力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活动总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心情的好坏,意志强弱,既影响到学问的驾驭与技能形成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班主任,一是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二是要注意做好疏导工作。下面,我在教化和教学工作中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的一点体会。 1. 变更教化理念 班主任对心理问题要有正确的相识,不要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不要把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要依据其年龄发展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要主动去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以及运专心理健康学问来教化他们。 2. 学习心理指导 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中学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多,对学生的自学实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起先就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没有驾驭初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果跟不上。所以,班主任要注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制订学习安排,养成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样,从预习到考试,都不会感到压力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了。 3. 提高心理素养 成果优秀的学生,倍受老师的钟爱,常常得到表扬和嘉奖,但有时却制造了一些优秀生特长的副产品只能表扬不能指责,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从小学升入中学,一旦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就简单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重视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疏导工作的同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养的训练,培育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加竞争意识和自信念,使学生在遭遇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所以班主任一方面要削减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实力,另一方面,老师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育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意志。 4. 运用多种渠道 班主任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专题宣扬或开设心理健康教化专栏,定期宣扬,为学生供应心理健康学问,帮助他们打开“心结”,培育良好的心理素养。激励各类型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爱好小组和校内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开心、主动的心情,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班主任刚好驾驭学生的思想动态,刚好做好疏导工作。 5. 引导合理消费 班主任对中学生的高消费行为要“疏堵兼顾”。在明令禁止他们不许买名牌、不乱花钱的时候,开展消费、理财方面的专题讲座和探讨,广泛提倡健康、文明、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提倡适度消费。让学生知道父母亲的艰难,“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对于超前消费,坚决说“不”,量力而行。把更多精力用在学习上去,驾驭一身过硬的本事,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