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优秀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优秀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丰收快乐而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快。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挚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 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日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细致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老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爱听这歌曲吗?(喜爱)那好,今日我们就仔细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主动参加音乐活动。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日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 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爱好, 2、老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仿照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老师分乐句教学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学生主动参加音乐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观赏民乐合奏丰收快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怜悯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怜悯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观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美丽、快速的欢快等)? 2、老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欢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欢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心情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其次遍观赏,辨别三个不同的心情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依据条件,老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观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相识。 4、分段观赏:能辨别三个不同的乐段。 (1)起先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教学反思: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感受乐曲的不怜悯绪。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大海啊,家乡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家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酷爱大海、酷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 宜昌”的酷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酷爱。 教学打算:有关大海、三峡的资料,钢琴、绘画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喊的主题音乐,作于1983年。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纳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订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探讨: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纳多种形式演唱;齐唱;师评价。 三、引导创作: 1、提问: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观赏有关“三峡”系列景色(图片等) 3、提问: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三峡”、“颂三峡”、“唱三峡”的主题)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引。 5、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洁点评。 四、小结,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小螺号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欢用快甜蜜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抒发少年儿童酷爱生活,酷爱大自然的美妙心情。 二、学习和正确运用波音、上滑音,充分发挥其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感受和表现歌曲欢愉快泼的情趣。 教具打算:钢琴、网络资源。 海螺、小螺号、瓶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赶海的小姑娘 三、引入新课 1、出示海螺,启发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和生长的环境,介绍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号以及小螺号的用途。(传递信息) 2、放映大海、沙滩、螺号等幻灯片。(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幻灯片,看了这些漂亮的图画后,你们知道了这节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系了吧?) 3、今日我们将要学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号”。 播放动漫小螺号(同学们先观赏歌曲小螺号),感受并说出歌中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仿佛见到了宽敞的沙滩,宽阔的大海,海边还有一个小挚友正在吹小螺号)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轻声地模唱几遍。 好,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哼唱。 5、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难点练唱。 (1)大跳音程。 3 2 5 6 6 6 (2)切分音及长音。1 6 1. 1 美 吔! 7、逐句教唱(侧重难点) 8、学生跟琴声练唱 9、歌曲处理: 情感要求 : 第一乐段(116小节)欢快、跳动有弹性,表达出螺号声声和孩子们 期盼的心情。 其次乐段(1728小节)伸展美丽、亲切自然。 整体心情:欢快、活泼、甜蜜地。 10、分男女生演唱,点唱。 11、学生试吹瓶罐,仿照螺号声,在歌曲合适处加入伴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交换唱奏) 12、分小组唱,奏练习。 13、各组举荐两名学生作唱,奏表演。 三、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主动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肯定要背熟歌词。 教学反思: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其次单元 我们的田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相识祖国田野的漂亮。 2、激发学生酷爱祖国,酷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育学生阅读观赏实力,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打算:CAI课件、录音机(音乐我们的田野)、VCD(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们的田野。(课件出示课题)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田野吗? 生:田野上有野花。 生:田野上有弯弯的小河,河里有小鱼。 生:田野上有花,有草,还有各种小动物。 师:这是你们眼中的田野,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绘田野的吧! (二)指导阅读理解 师:请你们打开书,轻声把诗歌朗读两遍,边读边想:你认为诗歌中的那一句写的很美,为什么? 生:“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这句写的很美,因为河水很绿,稻田一眼望不到边。 师:你能读读这句吗?(生读) 出示课件:动画碧绿的河水。老师范读。 学生两人互读,指名读。 生:“无边的稻田,好象起伏的海面”这句写的很美。因为“起伏”特殊美。 师:“起伏”是什么样子?(生做手势)大家也做做。 出示课件:稻田。 师:请大家在闭上眼,边听边想象:这无边的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就象海面的波浪一样一起一伏,滚滚向前,这是多么壮丽的景象啊! 睁开眼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呢? 轻声练习,再指名读,齐读。 生:“安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这句很美。因为荷花许多,都“开满”了湖。 师:你认为这句该怎么读?读一读。(生读) 出示课件:湖中开满了荷花。 师:看这荷花,荷叶在湖面上挨挨挤挤,花朵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盛开,真是漂亮极了!你们喜爱吗? 生:喜爱。 师:画面这么美 ,那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美尽可能的呈现出来呢?(范读)轻声读读。两个人相互读读。指名读。 生:“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这句我特殊喜爱,因为我喜爱鱼,鲤鱼颜色特殊美,还很肥大。 师:那你就读一读这句话吧!(生读) 师:听的出来这句话的确很美,大家也读读吧。指名读。两人相互读。 出示课件:鲤鱼。 师:看这颜色,看这个儿,怎么样。你们喜爱吗?那就把你们的宠爱之情溶入到这句话中吧。范读。互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句? 生:“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这句话美,因为我喜爱野鸭,野鸭许多还藏着。(读这句) 出示课件:芦苇和野鸭。 师:这高高的就是芦苇。咦,不是成群的野鸭吗,那些呢? 生:藏起来了。 师:这些野鸭时隐时现,有些被芦苇拦住了,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似的。谁来读读这句?(指名读)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没有)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读全文) 睁开眼睛,依据自己的理解把全文读一读。指名读第一节和其次节。 (三)提高、观赏 师:诗歌通过河水、稻田、荷花、鲤鱼与野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多么生动漂亮的田野画面。我想你们了解的田野景色确定不仅仅是这些,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了解的田野景色给我们描绘一下。两个人先相互说说。然后指名描述。 师:你们描绘的真是多姿多彩,我也想描绘一下老视眼中的田野,情愿观赏吗? 播放音乐我们的田野,同时演示CAI课件五个动画。 配词: 1、田地里,满眼绿色,农夫们在辛勤的耕耘。 2、秋天,高粱成熟了。看,这红红的高粱,在微风中向我们点头微笑。 3、青青的草地上野花遍地,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有粉的,它们在争香斗艳。 4、一屡屡绚丽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照在林间,使林间的绿各种各样,或深、或浅、或明、或暗。5、水塘里,碧玉盘似的莲叶浮在水面,淡黄色的莲蓬亭亭玉立,洁白的莲花张开了笑脸。蜻蜓飞来,更是别有情趣。 师:这就是我为大家描绘的几幅田野风光,喜爱吗? 师:课本上我们的田野这首诗歌美丽生动,假如配上奇妙好听的音乐更是锦上添花。情愿听一听吗?(播放VCD我们的田野)。 教学反思:学生在歌词中体会美妙的画面 第 二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田野在呼唤(歌曲) 教学目标: 1、能用弹跳、欢愉快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呼唤。 2、让学生相识到表现田园的音乐既可以是美丽的,也可以是欢快的。 教学重、难点: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呼唤。 教学打算:钢琴、田野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共同演唱师生问好歌。 2、做放松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导入:大家请看田野的挂图。我们一起来复习我们学过的歌曲我们的田野。下面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田园的歌曲田野在呼唤。 2、老师范唱 3、模唱歌曲 4、按节奏,读歌词 5、画图:把你读到的歌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从歌词的内容、表现把它画下来) 6、老师对唱曲处理 歌曲具有朝气蓬勃、热忱奔放的特点。歌曲一起先,就以显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使人精神爽朗。上句前两小节的弱起小节及同音反复后的三度跳进,给人以明朗向上的感觉,上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又使人感到欢快、活泼、跳动。 三、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表现美丽田园景色的音乐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幅田园小景。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观赏前奏曲、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乐曲、绘画作品的观赏和散文的朗诵,了解表现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2、依据学生的生活阅历,用自己驾驭的艺术手段创建性地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教学过程: 1、 音乐于绘画有着亲密的联系。它们可以表现同一种意境。只是运用的材料不同。一种是用声音一种是用色调。先请同学们观赏英国画家康斯泰拨尔的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想一想画面上表现了什么? 2、探讨什么样的音乐意境与这幅画的意境相像。 3、 老师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小步舞曲间奏曲旋律美丽,与绘画的意境是相像的。快乐颂是庄重的,不适合表现幽静的田园小景。 4、 除了绘画、音乐,还可以用语言来表现田园小景。老师出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5、 试一试,在间奏曲或小步舞曲的伴奏下朗诵。并感受、对比有音乐伴奏和没有音乐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6、 启发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吗(如唱歌、雕塑、影视等)?这一环节可依据学生的详细状况而定。 7、分组打算用各自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8、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表现美丽田园景色的音乐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幅田园小景。 第三单元 民族的节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欢乐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欢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泼水节的录像片段) 师:我们今日将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泼水节情景的。 2、学唱歌曲欢乐的泼水节 (1)老师范唱或播放范唱带,使学生对唱曲的内容、心情、音调、节奏、速度有所了解。 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留意区分“X.X XX”“ X X X.X”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和其次段歌词“人人 都像只 小水 鸟”节奏的正确。难点是结束句中“哎罗”两字,起于其次拍的后半句,可用指挥手势予以提示。 (2)引导学生分析乐谱,哪两个乐句节奏完全一,音调也大多相同,两处不同的音调你能唱准吗。 (3)学唱第一、二乐句的歌谱,可结合运用听唱法。 (4)随伴奏带再学唱几遍歌词。 (5)介绍傣族乐器锣与象脚鼓的斗争,部分学生可用大锣和铃鼓仿照其音响。 3、学生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表演。 傣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动作很有特点,也不难学,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学跳几个傣族舞蹈的动作。 三、音乐活动:当学生初步学会后可让他们伴随欢乐的波水节的音乐自由起舞,也可以作些即兴的改变,老师还可以再找些傣族风格的乐曲来代替欢乐的泼水节,这不但可使学生更增加爱好,而且可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傣族风格的音乐。 四、最终在边唱边舞蹈中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课有极大的爱好和热忱,唱歌时感情投入,歌声整齐,音乐活动主动参加。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观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接着培育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绽开丰富的想象。 2、 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日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与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观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观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观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观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观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依据乐曲的标题绽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识。最终,还要留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老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绽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观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老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X.X X X”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仿照击手鼓的动作。 (5)老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能用心投入的观赏音乐,学习用手鼓的为音乐伴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那达慕之歌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 2、初步接触歌曲。吐字清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气概。 3、能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改变。 教学重、难点: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吐字清晰、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学生随漂亮的草原我的家音乐进入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新授导入 1、漂亮的内蒙草原 师:“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弯碧波映晚霞、骏马好像草一朵、牛羊好像珍宝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开心的歌声满天际。”(以漂亮的草原我的家为背景音乐)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描写的是哪里?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绿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群、枣红的马,还有远处缓缓起伏的丘陵和挺立的白桦林。这就是盛夏的内蒙草原,从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到空灵的藏北大草原,从绚丽的木兰围场,到优雅的巴音布鲁克。然而,优美的美丽并不是草原的唯一,它还有阳刚的豪放。让我们一同走进蒙古大草原领会他的漂亮与豪放(播放课件,随课件带领学生欣赏草原美景,并由学生汇报沟通相关的民族文化。如: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服饰、节日等等)通过学生的汇报、老师的刚好补充,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引发学习爱好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 2、喧闹的那达慕 师:你们知道蒙古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吗? 生:那达慕! 初听环节,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的倾听那达慕之歌,了解旋律理解歌词内容。 师:歌中写了什么?(请同学读词)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那达慕”的状况? 生:人们要穿好节日的服装!有骑马竞赛!参与那达慕的人许多许多,节日的场面很喧闹!晚上人们载歌载舞、拉马头琴庆祝节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这些你们对这个盛大的节日还有更深的了解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作汇报。 (播放课件,那达慕之歌作背景音乐)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进行信息沟通。 老师结合课件作补充,让学生了解“那达慕”的来历、节日活动内容、现在的“那达慕”等信息。那达慕,蒙语,意为嬉戏或消遣。是集祭祀、竞技、消遣和祝愿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 教学反思: 学生唱歌时感情投入,歌声整齐。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欢腾的那达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爱好和对少数民族节日的憧憬之情。 2、培育学生的沟通、合作实力和创建实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今日我们要请同学们自己来组织、参加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请大家看课本,其中有摔跤、赛马、射箭、唱加油歌等五个部分的内容,这几个部分的内容都要求同学们与伙伴合作,共同来创建、来表现,比如摔跤,课本上规定了节奏XX X XX 0,还规定了只能用5 61 2 3五个不同的音,但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因此,就有多种可能性,就要看同学们的创建精神如何了,例如:1=F 2/4 55 55 55 056 565 0 15 6 1 5 0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嗨 16 656 0 嗨 嗨 嗨 嗨 嗨 又如射箭,课本中只规定用 XX 0 0 XX 0 0 的节奏,X 是表现箭飞出去的声音;X 0 是表现箭中靶的声音,现在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来仿照,这就要动脑筋了,可能要用上很多特别规的演奏方法,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还要请同学们留意第21页的排成圈状的图片,这图片表明白活动的路途,但既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从加油歌起先,中间插入摔跤、射箭、歌颂、和赛马,最终在加油声中结束。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四组,大家共同商议设计活动假如进行,每个组里谁表现摔交,如何伴唱,谁表演赛马,谁来用打击乐器伴奏,如何伴奏,谁表演射箭,谁来用打击乐器仿照其声音效果,假如仿照,谁来唱那达慕之歌,其他的人干什么,谁来唱加油歌,是固定还是不固定,一共要唱几遍等。 2、学生们分四组,相互沟通、商讨,共同设计,老师巡回指导、启发,但应敬重学生的看法,不要搞成一模一样。 3、学生分组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4、综合四组的表演,即让四组的摔交、射箭、歌颂和赛马共同表演,拉拉队共同唱加油歌,形成高潮。 教学反思: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主动参加,有创新实力。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老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驾驭歌曲的旋律、节奏,培育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实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欢乐心情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心情。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心情。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实力。 教具打算:图片(牧童、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爱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纳请来看看我们漂亮的村庄。 2、师:今日老师带大家到一个漂亮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细致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纳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洁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澄澈的水,兴奋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兴致勃勃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兴奋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望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很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漂亮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3)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5)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驾驭节奏 1、师:“看到这么漂亮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心情是什么样的?” 4、生:“特别兴奋、热情欢快” 5、师:“歌曲采纳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 X 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探讨。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加了哪些音乐色调?”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动。”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心情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欢乐的心情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竞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精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心情。” 17、小组竞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仔细,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察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纳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欢乐的心情。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3)老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其次、三句旋律。 (5)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老师钢琴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8)生:“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学问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老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颂。 4、国旗 5、首都:布拉迪斯发。人口:539万。面积:4.9万平方公里。 6、风景观赏: 四、小结:课下找寻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五、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教学反思: 收集整理资料,在音乐活动中主动感受,主动参加。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1、接着学习歌曲牧童。 2、观赏歌曲牧童。 教学目的: 接着学习歌曲牧童,在老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建性地表现歌曲。观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斯洛伐克民歌牧童进教室 2、跟老师一起律动,脚的节拍要精确 二、复习歌曲 1、用歌曲牧童作发声训练唱(绿),老师弹奏旋律。 2、放磁带,学生复习歌曲牧童 三、歌曲处理 1、牧童是一首江苏民歌,歌曲节奏伸展,旋律美丽、抒情,我们唱这首歌时不能大声喊叫,要有表情地唱。第三段歌词出现了“依呦”,老师启发,赶羊时的绵唱声,这叫衬词。老师再放音乐,看谁唱得好听,看谁有表情地唱。 2、分小组探讨,创编歌曲的力作,探讨三角铁的敲击放法。 3、放音乐,有表情演唱,部分同学表演,打三角铁,老随学生一起表演。 四、唱新歌 同学们,我想问问你们,牧童放牧,不仅能放羊,还可以放什么动物。今日我们再来学唱一首牧童放牛的歌曲放牛歌。(同样的画面,点击鼠标出现牛群、牧童、歌曲) 1、放课件放牛歌两遍,学生可默唱 2、老师弹奏并大声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3、同学们,你们在歌颂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绽开想象) 仿佛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趣盎然把家回的情景 4、让我们再来唱一遍,仿佛你就是那个小牧童,老师看看你怎么放牧,怎样兴趣盎然回家的。(放音乐,学生唱) 五、观赏牧童到哪里去了 1、这个牧童啊,每天去放牧,可是有一天牧童不知哪去了,放牧的是他的爸爸,咦,牧童到哪去了?我们来听一首歌,让同学们在歌曲中找答案?(放牧童到哪去了磁带) 2、有谁找到了答案? 3、师:我们找到了牧童,他在希望小学读书呢。他实现了自己上学的愿望,我们是不是为牧童兴奋啊! 六、小结: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牧童往日的生活。 复习歌曲牧童学生表演; 复习放牛歌,可加上锣、敲、镲的节奏,如没有,可用拍手、拍腿、跺脚。 教学反思:音乐活动中主动参加。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集生活中的声音,结合音乐作品中对其的描述,主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建里,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山童。 2、导入:歌曲中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山风:呼呼呼呼; 小草:习唆习唆; 羊跳:蹦达蹦达; 小鸟:唧唧喳喳; 泉水:叮叮咚咚。 3、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泉水:哗哗哗哗 小草:习唆习唆 小鸟:叽喳叽喳 马蹄:嗒嗒嗒嗒 4、声部节奏:将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转成节奏仿照,再改为二声部、三声部等。 如:泉水:哗哗哗哗 马蹄:嗒嗒嗒嗒 小草:习唆习唆 小鸟:叽喳叽喳 5、旋律写作练习。 (1)歌曲中是怎样描叙这些声音的?再听歌曲山童。 (2)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要求:选用书上给定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只用do re mi sol la (3)小组展示。 (4)依据学生状况,将学生创作的单声部旋律,组合成二声部旋律。 6、将学生的作品录制收集学生档案夹。 教学反思: 音乐活动中主动参加,学生富有想象力,音乐感受力、表现力。主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我们的田野 2、观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学目的: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心情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假如其速度、力度等产生改变,其心情也随着产生改变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观赏,进一步激发学生酷爱祖国、酷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心情,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观赏音乐作品的实力。 教学打算: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图画。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学生击拍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略)。 三、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小黑板) 1=F 2/4 0 5|1 3|6 5|5 4|3. 5|2 1|1- 要求以平稳的呼吸,美丽的音色发音,一挥而就,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后半拍起唱犯难点,发音时先弱后强。发音时,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简单唱得圆润、洪亮些。 2、视唱练习 1=C 2/4 01 34|5-|567i|5-|5654|3 1|2265|1- 老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其次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四、复习歌曲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漂亮、壮丽、富裕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其次次少年儿童歌曲评比一等奖。要求学生以宽广、美丽的声音演唱。 (一)复习曲谱 1、分析曲谱,指出简单唱错的地方, 如:第一乐句6 5|3. 5|132| 错 唱成6 5|3. 5|132|2 0| 其次乐句3 5|66.6|53|2-|2032| 错 唱 成3 5|66.6|53|2| 第三乐句3 2|1 7|615| 错 唱 成3 2|1. 7|615| 最终1 2|33.3|3 33|2 5|1-| 错 唱 成1 2|3 3.3|2 5|1-| 2、老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学生随琴声出拍仔细默唱1、5段曲谱。 (二)复习歌词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妙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漂亮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美丽好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漂亮壮丽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漂亮,江山如此多骄。 1、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提问、探讨: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美丽,那我们应当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心情等方面入手。) 2、老师播放录音1、5段,学生仔细细听,(利用空白磁带先录好1、5) 3、老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观赏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日我们观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闻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心情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其次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观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唱。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其次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探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激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相互追逐游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心情显得非常静谧,使乐曲更加充溢诗情画意。最终乐声渐弱,结束在光明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唱,并且赶着牛渐渐回去了 (四)观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观赏全曲后,老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老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探讨、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宁静倾听音乐的好习惯,主动参加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心情。 第五单元 家乡的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目标: 1、能欢乐地演唱歌曲。 2、和谐地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