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止痛汤加神阙温灸贴治疗原发性痛经37例临床观察_神阙.docx
-
资源ID:81177540
资源大小:12.6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化瘀止痛汤加神阙温灸贴治疗原发性痛经37例临床观察_神阙.docx
化瘀止痛汤加神阙温灸贴治疗原发性痛经37例临床观察_神阙 关键词 痛经 中药疗法 穴位贴敷法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难受,多发于未婚或未孕的青年女性。20002009年自拟化瘀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37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7例均为中医科门诊患者,年龄1231岁;病程114年;气滞血瘀证13例,寒凝血瘀证24例。 病例选择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1。临床表现: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难受、坠胀,伴腰酸或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峻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昏厥;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2。 治疗方法:化瘀止痛汤内服,基本方:当归15g,白芍药15g,川芎15g,香附10g,木香10g,延胡索15g,三棱10g,五灵脂10g,泽兰10g,炙甘草6g。气滞血瘀证加郁金10g,乌药10g,小茴香10g;寒凝血瘀证加吴茱萸10g,艾叶10g,桂枝15g。将药用开水浸泡20分钟(为了充分发挥药性),煮沸后文火再煎20分钟,取汁100ml。每次月经前12天起先服用,2日1剂,每次服药100ml,连续服药4天,经期无需停药。36个月后统计疗效。神阙温灸:将神阙温灸贴撕去爱护纸,贴在下腹部(相当于任脉的气海、关元穴),或将该温灸贴正面对准部位,反贴在内裤上。24小时更换1次,治疗时间同内服中药。 疗效推断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逝,3个月未复发;好转:症状、体征改善,偶有痛经表现;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结 果 本组37例,治愈20例(54.05%);好转13例(35.13%);无效4例(10.8%)。总有效率89.18%。 例1:患者,20岁,学生。2006年6月3日初诊。月经期第2天,有痛经病史7年。经前出现腹部难受、坠胀,伴腰骶部冷痛,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严峻时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曾发生过昏厥。平素月经周期3035天,月经量偏少,色紫黑,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经妇科检查未发觉器质性病变。诊断:原发性痛经。辨证属寒凝血瘀证。予中药口服和神阙温灸贴。药物组成:当归15g,白芍药15g,川芎15g,香附10g,木香10g,延胡索15g,三棱10g,五灵脂10g,泽兰10g,炙甘草6g,吴茱萸10g,艾叶10g,桂枝15g。2日1剂,水煎服。并将神阙温灸贴贴于下腹部。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症状完全消逝,月经量也增多,颜色正常。随访6个月未复发。 讨 论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难受,并有全身不适,严峻影响日常生活。该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临床多采纳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解痉冷静剂、受体激烈剂等对症治疗,临床疗效欠佳。中医学认为,痛经发作与体质、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侵袭等有关。致病因素侵扰人体,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在经期或经期前后,由于血海由满盈而泻溢,气血改变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引起冲任、胞宫气血失调而发痛经。化瘀止痛汤方中当归、白芍药、炙甘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延胡索、川芎、三棱、五灵脂、泽兰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香附、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气滞血瘀证加郁金、乌药、炒小茴香增加行气止痛,兼温寒化瘀作用;寒凝血瘀证加吴茱萸、炙艾叶、桂枝增加温经止痛兼暖宫化瘀的作用。温灸贴贴于任脉气海、关元穴,助中药补足正气,调理经脉,温宫散寒,气行血行。化瘀止痛汤加神阙温灸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准确,操作简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高校出版社,1995:61-62. 2 罗元恺,曾敬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