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综述(李红清,李迎喜,雷阿林,雷明军,马晓洁)-长江流域城市.docx
-
资源ID:81185960
资源大小:20.4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长江流域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综述(李红清,李迎喜,雷阿林,雷明军,马晓洁)-长江流域城市.docx
长江流域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综述(李红清,李迎喜,雷阿林,雷明军,马晓洁)|长江流域城市摘要: 依据众多探讨者对长江流域19省(自治区、直辖市)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已有探讨结果,结合1991年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1999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国家重点爱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对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资源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60科109属154种,占全国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的39.7%,其中蕨类植物9科9属10种,裸子植物7科23属38种,被子植物44科77属106种;长江流域国家重点爱护植物126种,其中级31种,级95种。分析了长江流域珍稀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分布特点及爱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爱护措施。关 键 词: 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爱护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长江流域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暖和潮湿,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流域地貌类型多样,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约占84.17%,平原占11.3%,河流和湖泊等水风光积约占4%。流域在中国自然植被区划中主要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并包括青藏高原植被区的一部分。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兼有湿地、草甸、高寒草原和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各种类型,植物种类丰富。本文依据众多探讨者对长江流域19省(自治区、直辖市)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探讨结果,结合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以下简称红皮书)和国家重点爱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以下简称名录),探讨了长江流域流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分布及爱护状况。1 探讨概况探讨范围是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9年出版的长江流域地图集所划定的范围:长江流域总面积180万km2 ,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长江流域范围北以巴颜喀拉山、西倾山、大别山、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的云岭、鸡足山、滇中东西向山岭、乌蒙山、苗岭、南岭与澜沧江、元江(红河)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黄山、天目山等与闽江水系为界;长江源头地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与藏北羌塘内陆水系为界,西南部经唐古拉山与怒江流域为界;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的划分,通常以通杨运输河为界,其南部沿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分界。对于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分布状况,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对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状况及优先爱护状况进行了探讨,但未涉及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探讨。此外,长江流域涉及的19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不同层面上均开展了各省(市)的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调查与探讨工作。本文提出的珍稀物种数据主要来自各省(市)的探讨成果以及长江流域涉及的各片区大型探讨项目的探讨成果(如三峡工程库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及长江口地区)。结合长江流域范围内存在的珍稀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基础数据,在收集与整理历史文献和现有探讨成果的基础上,补充最新发表的物种分布信息及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建立的中国植物数据库的最新数据,对于有争议的物种进行处理筛选后汇总而成。建立了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濒危现状、爱护状况、生境、受威逼因素、爱护价值、分布区域等指标。其中,受威逼因素、濒危现状和爱护价值的确定主要依据红皮书和名录。依据建立的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数据库,分别绘制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分布图。在上述信息基础上,对流域内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此外,本探讨还对长江流域存在的野生植物、森林生态类的自然爱护区以及森林公园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作为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爱护现状依据。2 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爱护植物2.1 植物爱护标准划分珍稀濒危植物是依据植物稀有、受危程度而进行的分类。早期对珍稀濒危植物受威逼的评价分析都是以概念性的、定义性的描述为依据,没有用数量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如IUCN将受胁植物分为濒危、渐危、稀有3个等级。我国爱护植物类型的标准依据国际通用标准,结合我国爱护植物受危程度的详细状况划分了3个类型:濒危种、渐危种、稀有种。1991年红皮书所记载的珍稀濒危植物共计388种(含变种),按其在自然界受威逼程度分为3类:濒危、稀有和渐危,依据其价值不同分为3个爱护级别。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了名录,共列植物294种。名录不同于红皮书,它将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放在第1位,濒危程度则放在第2位,一旦公布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出台标记着将珍稀濒危植物爱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意义极为重大。两者比较见表1。2.2 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以红皮书记载的珍稀濒危植物为划分标准,长江流域共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154种,占全国总数的39.7%,隶属于60科109属,其中蕨类植物9科9属10种;裸子植物7科23属38种;被子植物44科77属106种。根据其在自然界的受威逼程度分为3类:濒危植物43种、稀有植物48种、渐危植物63种,分别占总数的27.9%、31.2%和40.9%,见表2和表4。2.3 长江流域国家重点爱护植物长江流域分布的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共51科85属126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2属19种,裸子植物7科20属38种,被子植物34科53属68种;其中,国家级重点爱护植物31种,国家级重点爱护野生植物95种(见表3)。长江流域存在的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占名录所列国家重点爱护植物总数的42.86%。2.4 珍稀濒危和国家爱护植物共有种由于选列国家重点爱护植物时参照了红皮书和名录中的植物物种,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植物种类。长江流域范围内分布的同时划归入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共有种有75种,占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的48.7%,占长江流域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59.5%。2.5 种类组成分析综合红皮书和名录,长江流域范围内存在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爱护植物共计205种,隶属于134属74科(不重复统计),其中,蕨类植物21种,占10.2%,隶属12科14属;裸子植物51种,占24.9%,隶属7科24属;被子植物133种,占64.9%,隶属55科96属。从科的角度按所含种数的多少排列,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爱护植物较多的科有:松科Pinaceae(9属/25种)、木兰科Magnoliaceae(7属/18种)、樟科Lauraceae(5属/12种)、红豆杉科Taxaceae(4属/10种)、毛茛科Ranunculaceae(5属/9种)、豆科Leguminosae(5属/6种)、禾本科Gramineae(5属/6种)。这7科植物是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种数最多的科,占总数(205种)的41.5%,再考虑桫椤科、安眠香科、榆科、苏铁科、水韭科、杉科、金缕梅科、兰科和槭科7科含有45种的9个科,这16个科所含的珍稀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占长江流域总数的60%以上(见表3)。从属的构成中,木兰属、云杉属、樟属、苏铁属、云杉属等16属的种类占33.17%(见表3)。其中,木兰属7种,物种数最多;樟属有6种;苏铁属、云杉属分别有5种;黄杉属、木莲属、水韭属、冷杉属、红豆杉属和榧树属分别有4种;杜鹃花属、铁杉属、松属、楠属、榆属、黄连属、天麻属分别有3种。3 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爱护植物特点3.1 种类多依据表3的探讨结果,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较多,在占全国近20%的国土面积上却分布着占全国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总数的39.7%,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占名录所列全国重点爱护植物总数的42.86%,说明长江流域在全国生物多样性爱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行政区划上来说,长江上游区云南、四川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数名列全国第1和第2的水平。3.2 起源古老长江流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种类,起源古老的中国特有成分和形态特别的单、少型属植物众多,单型属如芒苞草、白豆杉、银鹊树、金钱槭、连香树、杜仲、观光木等等,少型属有银杏、领春木、水青树、连香树、八角莲、香果树、山白树、杜仲、金钱松、猬实、明党参、独花兰、延龄草、半枫荷等等。它们大多早在新生代第三纪前后就繁盛起来,经过第四纪冰期作用后残遗下来的古老属,显示出长江流域植物区系起源的古老性。表4 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爱护植物种类及分布(略)注:本表据参考文献641整理,并依据中国科学院植物探讨所建立的中国植物数据库进行增补和完善,表中爱护级别13表示仅在中国珍稀濒危爱护植物名录中列出者。3.3 特有植物丰富依据吴征镒对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中国特有科有银杏科、珙桐科、杜仲科和芒苞草科共4科,这4科是中国特有科,在长江流域均有分布;种子植物中,全国种子植物中国特有属251属,长江流域种子植物特有属38属,占全国总属数的15.1%。3.4 物种分布极不匀称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在长江流域的分布极不平衡。高原受人类干扰弱,当地特有的植物类群受威逼程度低;平原和盆地受数千年农业活动的影响,地方的原生植物大多不复存在,农作物、杂草和广布型的植物取而代之,属于爱护对象者自然稀有。在长江流域东部的大别山南麓、九华山及黄山西麓、幕阜山和九岭山、罗霄山南段、越城岭及九万大山形成6个明显的分布片;在川西滇北出现相对密集的分布区;在四川盆周山地出现明显的环状分布区。其中,川西滇北和华中山地的密集分布与植物区系的富集程度是一样的,这两个区域被认为是我国植物分布的两大中心,在人口和环境压力急增的状况下,它们中受威逼的物种相应地大于其他地区。东部平原丘陵区出现的6个稀有濒危植物分布片与森林片断化干脆相关,山地成为稀有濒危植物的避难所。从水系上看,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水系源头区、嘉陵江上游源头区、汉江上游源头区、洞庭湖“四水”及鄱阳湖“五河”源头区,长江中游主要分布于神农架林区、张家界一带,长江流域下游区珍稀植物较少,仅在浙江省杭州市有零星分布。4 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爱护措施4.1 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爱护现状4.1.1 就地爱护就地爱护是以各种类型自然爱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或将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的区域爱护起来。属于自然爱护和生物多样性爱护的主要区域有3种类型:自然爱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1)自然爱护区。截止2004年底,长江流域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爱护区561个,其中,国家级59个,省级202个,市级59个,县级241个;各级爱护区总面积3288.01万hm2 ,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流域内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爱护区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并且形成4个明显的集中分布地带:2个在南岭山地、1个在川鄂湘黔接壤地带,1个在滇北高原。野生生物类自然爱护区在川西高原、川湘黔接壤带、鄱阳湖旁边比较集中。这种格局与稀有濒危植物的分布格局有相像之处,在川西高原、南岭山地、川鄂湘黔接壤带甚至是重叠的,表明这些区域具有较高的爱护价值,在建立爱护区时得到了重视。(2)森林公园。截至2006年,长江流域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581处,其中,国家级223个、省级323个、县(市)级35个;森林公园总面积约占长江流域林业用地面积的8%。长江流域建立的各类森林公园以国家级的为主,数量和面积均处于主要地位,省级森林公园为其次,县(市)级数量和面积所占比重较小。长江流域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占全国森林公园总面积的21.5%,数量占33.8%,表明长江流域建立的森林公园在全国森林资源爱护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长江流域森林公园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从面积分布上分析,森林公园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安徽、陕西、江西等省,其森林公园面积占长江流域森林公园总面积的70%以上,表明这些区域的森林覆盖状况优于长江下游区,其中河源区的西藏虽然只分布有1个森林公园,但其面积为特大型,其面积占长江流域森林公园总面积的比例高达12.9%。长江流域内区域开发利用程度高的地区,其森林公园的面积和数量均较小,如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3)风景名胜区。据2007年统计,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677个,其中长江流域已建立风景名胜区358个,其中,国家级72个,省级286个,分别占全国风景名胜区总数的38.5%和59.6%。中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共计35处,其中,长江流域涉及14处。长江流域涉及的14处世界遗产中8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或文化景观,它们是黄龙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庐山国家公园、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峨眉山和乐山大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云南三江并流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在这些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也包含了一些自然爱护区,如九寨沟(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与卧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庐山(庐山国家公园)等,它们也是珍稀濒危植物就地爱护的重要组成部分。4.1.2 迁地爱护对分布范围微小的濒危物种,除实行上述就地爱护外,还需进行人工繁殖的探讨和引种,迁地爱护。(1)建立植物园。植物园以收集、保存多样性的植物为基本特征。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植物园200余个,其中以物种保存和科学探讨为主要工作的有40个左右。我国正筹备建立一个全国性植物园合作体系,对植物数据进行统一收集和管理,每个植物园各司其职,采集本地区的植物标本特殊是珍稀植物的标本,收入种子库,并在植物园迁地保育。(2)其它迁地爱护措施。目前,长江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区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建设、马路与铁路等交通项目的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均可能涉及对项目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的破坏,造成珍稀植物生境的损失。为降低上述可能的不利影响,项目建设过程中分别采纳了不同的爱护措施以降低不利影响。迁地爱护措施是其一,如三峡工程建立了三峡植物园,并对珍稀濒危植物实行了异地移植爱护措施;线型建设项目(马路与铁路)在选线阶段留意采纳生态避让的措施。4.2 爱护对策与建议(1)严格执行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爱护政策法规。我国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爱护法规体系,颁布和实施了环境爱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植物爱护条例、自然爱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野生药材资源爱护管理条例等法律与法规,对野生植物的爱护管理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林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等有关部委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爱护的规定。为爱护好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各行业在进行行业规划、区域规划和各项建设活动过程中均应严格执行国家上述有关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爱护政策法规规定。(2)加强对植物多样性爱护的宣扬教化。加强生物多样性爱护科普教化和自然爱护法律法规的宣扬,提高全社会的自然爱护意识。环保教化应当从儿童起先,建议将生物多样性爱护的内容纳入教学大纲,让公众相识到生物资源及其环境爱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涉及人类自身利益,事关子孙万代的生存与发展。(3)开展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爱护的基础工作和信息系统建设。长江流域涉及各省(市)已广泛开展了各省区范围的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调查与探讨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科研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进一步开展植物区系的调查与探讨,建立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爱护植物数据库,探讨植物多样性的信息网络及动态监测技术,建立监测网络,并建议将建立的长江流域的爱护植物信息系统公开与资源共享,便于进一步开展后续探讨和数据更新,真正起到爱护流域生物多样性的目的。(4)主动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爱护的科学探讨。对流域内生境范围狭窄的、仅在特别的生态环境下生存的珍稀濒危植物开展科学探讨,以爱护好流域植物物种。参考文献:1 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植物探讨所.中国植物红皮书珍稀濒危植物(第l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 国家农业部令第4号.国家重点爱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北京:农业部,1999.3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长江流域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1286.4 吴小巧,黄宝龙等.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爱护探讨现状与进展.南京林业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2):7276.5 谢宗强,陈伟烈等.长江流域稀有濒危植物特征及其优先爱护等级.植物学报,1999,41(9).6 翟洪波,赵义廷等.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爱护对策.生态学杂志,2006,23(3):323326.7 袁小风,何同等.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与爱护对策.西南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4(4):459467.8 郭琳萍,何同等.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植物的区系地理探讨.西南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6(2):206212.9 张宪春.中国特有和珍稀濒危蕨类植物.植物杂志,2001,1(4).10 郝日明,黄致远等.中国珍稀濒危爱护植物在江苏省的自然分布及其特点.生物多样性,2000,8(2):153162.11 方彦.江苏省国家重点爱护野生植物资源初步探讨.江苏林业科技,2002,29(6):1518.12 金水虎,俞建等.浙江省国家重点爱护野生植物(第一批)的分布与爱护现状.浙江林业科技,2002,22(2):4853.13 刘鹏,陈立人.浙江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与爱护.山地探讨,1996,14(4):247250.14 孙孟军,陈征海等.浙江珍稀濒危植物调查探讨新发觉.浙江林业科技,2001,21(4):710.15 孙叶根.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探讨.植物探讨,2000,20(1):2026.16 张光富.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爱护.安徽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1):3639.17 臧敏,黄立发等.江西国家重点爱护野生植物的时空分析.广西植物,2007,27(1):7783.18 周赛霞,高浦新.江西省珍稀濒危植物调查探讨.武汉植物学探讨,2004,22(5):428432.19 何平,肖宜安等.江西珍稀濒危植物优先爱护定量探讨.武汉植物学探讨,2003,21(5):423428.20 张慧玲,李春奇等.河南省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地理分布特征.河南科学,2006,24(1):5255.21 方元平,葛继稳等.湖北省国家重点爱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特点.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89(2):1417.22 葛继稳,吴金清,朱兆泉等.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及其就地爱护.生物多样性,1998,6(3):220228.23 陈志远,姚崇怀.湖北省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探讨.华中农业高校学报,1996,15(3):284288.24 颜玉娟,罗明春等.湖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在园林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中南林学院学报,1999,19(4):6166.25 刘克旺,薛生国.湖南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及其爱护.中南林学院学报,1998,18(2):2733.26 王才明,黄仕训等.广西国家级珍稀濒危爱护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探讨.广西植物,1994,14(3):277388.27 李光照,黄仕训.广西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广西植物,1995,15(3):220223.28 马洪菊,何同等.重庆市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与爱护对策.西南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6):5458.29 彭军,龙云,刘玉成等.重庆的珍稀濒危植物.武汉植物学探讨,2000,18(1):4248.30 刘玉成.重庆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区系地理.西南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4):439447.31 易思荣,黄娅.重庆市珍稀濒危植物适生环境及濒危缘由初探.西北植物学报,2003,23(5):705714.32 宋会兴,周莉等.四川省国家重点爱护野生植物资源与爱护.资源科学,2002,24(3):5458.33 张桥英,何兴金.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爱护.武汉植物学探讨,2002,20(5):387394.34 曾进,刘玉成.四川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探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2(4):3947.35 邹天才.贵州特有种子植物种质资源与利用评价探讨.林业科学,2001,37(3):4657.36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爱护.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2):111116.37 李玉媛,司马永康等.云南省国家重点爱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与评价.云南植物探讨,2003,25(2):181191.38 邹新慧,何同等.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爱护植物区系成分分析.西南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6):939944.39 朱万泽,范建容.西藏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及其爱护.山地学报,2003,21(增刊):3139.40 傅志军.陕西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爱护与利用.自然资源,1994,(5):6066.41 曹昀,黄兆辉等.甘肃省国家重点爱护植物及爱护对策.甘肃科学学报,2003,15(4):4451.作者简介: 李红清,女,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资源爱护科学探讨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