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感悟3篇(《孟子》的感悟).docx
读孟子感悟3篇(孟子的感悟)下面是我整理的读孟子感悟3篇(孟子的感悟),欢迎参阅。读孟子感悟1读孟子有感篇一:读孟子有感夏滕旭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家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许多好玩的小故事。孟子是我国古代闻名的思想家、教化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爱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寒冷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篇二:读孟子有感读了孟子中的第一篇专辨义利的文章。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终结果。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明显,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对于我们今日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整。篇三:读孟子有感马端阳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验。我喜爱读这本书。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育成有学问的人。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常常仿照出殡。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化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常常仿照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旁边。学宫是读书胜地,很多人在那里学习。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起先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于是趁老师不留意,溜了出去。母亲知道后把辛苦织的布剪断。孟子见了母亲割断的布,茅塞顿开。于是孟子起先好好学习,最终成了一位高校者。孟子虽然很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彻大悟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篇四:读孟子有感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孟子的书。小时候的孟子很贪玩儿,有一次,他逃学回家母亲问他为什么放学这么早。孟子知道瞒不过去就把事情说了一遍,孟母听了之后,把快织好的布给剪了,说这就像你一样做事情半途而废。孟子听了之后,便发奋读书,学识果真突飞猛进,从中我明白了:做仍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在生活中不能遇到难题就不做,只要多动脑,勤思索,就会解决问题的。篇五:读孟子有感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化家,主见施仁政,讲王道。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终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记忆犹新“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当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挚友,但你不行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 ,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篇六:读孟子有感徐煊博读了孟子之后,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获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很多道理。这本书主要讲了孟子在学习与传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时说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挚的语言与行动。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给人们带来道理,同时还反映了当年诸侯之间相互争斗的黑暗官场,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光明,对公正的的憧憬。这本书一共有一百一十个小故事,读完后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就拿 “ 反省 ” 来说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 我爱人,人却不亲近我,我治理人却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应当反省一下我的仁爱与才智,我敬礼人,人却不回敬我,我就应当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没有问题。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对方应有的反应,就应当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顺应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归服你了 ”.结合生活实际,我对这个小故事理解是这样的:诗经上曾经说过: “ 经常思念行为是否合于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圆满的华蜜。” 人与人相处,就像是照镜子,你对镜子笑镜子中人也对你笑。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经验了一场心灵的盛宴,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追寻孺家之美,创建更加美妙的明天。篇七:读孟子有感这几天始终在拜读孟子。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细致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剧烈的新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渐渐清楚的出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望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像!这几本书原来准备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须要看的书应当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旧属于玩物丧志。”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凝视着那精致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望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全部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读孟子感悟2孟子读书感悟邢继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化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著名不如见面,今日,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领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挚友。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常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似乎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性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假如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分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志向的人格,假如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读孟子感悟3再读孟子感悟范文国学大师钱穆在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里写道:“我想举的第一部书是论语。倘使要找一部比论语更重要,可以用来了解中国文化,又是人人可读的,我想这不简单,在中国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读论语。既然要读论语,便连带要读孟子。讲孔子讲得最好的,莫过于孟子。读了论语有不懂,再读孟子,简单帮我们懂孔子。”小时候,耳闻目睹的便是“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的故事,因此更喜爱读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致力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思想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终。他认为君主应以爱惜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民心向背关乎国家的治乱兴亡,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也因此,汉书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吩咐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起先。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高校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形成了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形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一方面他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仿照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见统治者应当像父母一样关切人民的疾苦,人民应当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侍候统治者。“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认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相识论的见解,包含着很多朴实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很多知能必需经验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熬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孟子的另一个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尊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尊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孟子一方面主见加强学校教化,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领先垂范,以榜样的力气,教化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志向社会。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化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孟子七篇,如同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历史文化中。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化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化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化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化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化,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损害感情。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假如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牢靠保证。“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我固执地认为,那个以秦人言秦事“为民请命”的家乡先贤苟好善之名便是出自于告子章句下·好善足以治天下。苟好善(15851639),字若诚,别名海来,醴泉(今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仪门村苟家人,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潞安府长治县令,严明执法,勤政爱民,“察有不便于民者,身先罢除之”。1628年以“丁父忧去任”,百姓遮道攀留,车滞不得发,后仍立祠祀之。服满改令南阳。1634年由知县擢升为御史,有恤民疏,言:“秦民不行终弃”;又奏缓征疏,痛切苛捐杂税太多,大声疾呼:“竭泽而渔,非不得鱼,将无鱼。”1639年出知济南府,抗清兵侵袭,壮烈殉国,明室赠太仆寺卿。“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继承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文明积淀,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民胞物与的胸襟,多读书,读好书,坚决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为复兴中华文化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