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属*市管辖,地处*、*、*三州、市交界处,与*市的*县、*州的*县等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地形山高坡陡,其中山区面积占99.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8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2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支撑主要靠农业,XX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万元,支出*万元,基本上靠国家补贴。 *县是*的北大门,通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经济以及所处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较为滞后,人口密集,房子陈旧老化,街道狭窄却又脏又乱,道路凸凹不平,交通拥挤,县城呈现典型的“脏、乱、差”现象。 为加快*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县城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中心作用,*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通东南亚、南亚通道,建立东南亚、南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的机遇,大兴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城市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扩大到1.7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近0.90万人,城市化水平年均约提高0.5个百分点。交通拥挤、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困人口从XX年的*人下降到*人。 二、主要做法 *县城市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除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强化建管、通过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 *县是我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县之一,在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产业支撑单一,底气不足。全县除*外,多数乡镇集镇处于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以种植业为主,产业支撑以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特色产业少,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弱,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其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发展不平衡,县城街道又脏又乱。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1998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仅为7.3%,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时,在县城规划方面也难于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控规、详规等均不到位。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XX年为促进县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县委、县政府首先提出了以*为龙头,以*等集镇功能辐射强的乡镇为试点,大兴小城镇建设;XX年,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县城的发展目标,即把*建设成为“*”上绿色生态经济大县、特色鲜明的*文化展示中心、中国连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上*精品旅游景区和商贸集镇三大目标。 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体现县城在全县经济中的中心作用,为县城走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县委、县政府把规划作为县城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聘请了国内有知名度的规划部门进行规划,引进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既立足于现实,又考虑今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为基准,充分考虑地方民族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完善公共设施、繁荣经济,方便群众。 新区的规划体现三轴二中心,即绿化轴、商业服务轴、对外交通服务中心轴;商贸金融中心、公务活动中心。对建筑风格求新求变,除集*、*、*文化特色的广场,主干道两边建筑物要求控制高度为5-7层,外观设计互不相似,18米宽民族步行街建筑高度控制为2层,局部3层,道路为青石板路面,突出*民居风格。 为把好规划关,县委、县政府多次请专家论证,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明确的定位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规划为县城的建设勾画了美好的蓝图,为营造县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 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规划的实施和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工程,为做好城市的开发建设,县委、县政府把这一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成立了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建设局。项目定点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或是局部规划的变动。由县委或是县政府会议研讨决定,形成县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每件工作层层落实,分解到人。在建设中,形成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征地、拆迁、安置、资金筹措、工程招标、开发建设管理等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的工作局面。为认真执行规划和保证规划的实施,县政府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绿化、统一出让,使开发建设在有力的领导的下,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工作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齐心努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发展 *县新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财政属于倒挂财政,资金匮乏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最大瓶颈制约。新区开发启动时,县政府只有*万元借款,而当时所需的征地就要*万元,资金不够,起步艰难。县委、县政府通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市场的力量,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建设思路,把城市开发建设推向市场,盘活了土地存量资产,拓宽了投资渠道,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进程。具体的做法是: 新区通过确定每块土地用途、面积和建设规模并进行编号,公开挂牌等出让方式,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制度,并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对部分片区实行统一收购,集中储备、划分地宗、分宗拍卖或整体拍卖,对拍卖不掉的地宗,以协议出让方式出让,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获得利益。土地出让的过程明确规定了土地的出让程序,将其使用权公开招标,实现土地升值,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投资限制,积极引导和吸纳当地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进行开发。 以上一系列运作程序,充分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政府在经营土地中获得了明显的收益。截止*,新区一期开发土地(除道路、公益设施等建设用地,实际可出让面积*亩)已出让土地*宗,面积为*亩,收取出让金*万元(部分出让金还没有收取),土地出让价格*万元/亩,竞价高至*万元/亩。其中,新区民族步行街整体出让*亩,每亩*万元,由*开发公司建设经营。 (四)、出台配套政策、切实解决搬迁户后顾之忧 *县城新区开发建设涉及到资金筹措、土地利用、房屋拆迁、人员安置等诸多问题,为切实做好和解决开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制定出台了有关的户籍、税费等优惠政策。一是出台户籍政策,被征地农户一次性转为城镇户口,保留剩余部分土地使用权;到新区购买土地和房屋的农民,可办理农转非,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二是个体工商户在新区投资建设商业用户*元以上,无偿给予划拨一亩土地;凡在新区内购买房屋的用户,*年以内可转让一次,不收取任何税费。三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针对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农民进行耐心的心理引导。由政府出资组织被征地农户到*等地参观和学习,使他们了解城市建设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实例。让他们开阔眼界,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能实现,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的工作,原来被征地农户的失去土地便失去一切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失落感得到很大改变。 为保障被征地农户的利益,县委县政府为农民建立了三条保障线。第一条保障线是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直接支付给被征地农户和集体,而是通过依法计算土地补偿费后,将其折算成股份,分为个人股和集体股,统一投入商贸城的建设和经营,吸纳部分被征地农民入商场做工,农民持股分红,农户所持股份允许自愿退股,投向其他经营。此外,为解决被拆迁户的生活问题,在搬迁区配建的商铺,交由搬迁户经营。第二条保障线是在商贸城建成投入使用之前,政府按每亩土地每年安排*元生活补助费给拆迁户,解决短期内的生活问题。为了确保被征地农户的根本利益,把转了城镇户口、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第三条保障线是划拨了*土地建成了一个小型蔬菜市场,其收益作为商贸经营风险的损失补偿。 在新区征地建设中,一期开发征地涉及3个村民委员会,7个村民小组,431户农户,建筑物拆迁涉及4个单位24户,通过以上措施和合理的安排,建设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 三、几点体会 (一)、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规划理念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准确目标和定位,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城市的规划发展就会很盲目。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区域资源、城市格局和支撑产业的布置,基于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北回归线穿城的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哈尼文化等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确定了城市的发展目标,树立*对外形象,并在规划中充分体现明确的定位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思路为县城的建设勾画了美好的蓝图,使城市的建设上了一个档次,为提升县城的招商引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按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有了好的城市规划,还需要对规划的具体实施。基于此,*县在新区开发建设中,成立了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委书记亲自领导。在具体建设中,以县建设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再加上新区开发实行土地由政府统征统管的有效的土地利用控制手段,使城市规划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基本没有出现违反规划乱建乱盖的行为,保证了规划的城市格局和城市风貌的实现。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是经济不发达县城建设发展的有效路子 从*县新区一期开发建设的情况看,整个开发建设投入资金约*亿元,而*县财政 推荐第2篇: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属*市管辖,地处*、*、*三州、市交界处,与*市的*县、*州的*县等接壤。全县国土 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地形山高坡陡,其中山区面积占99.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8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239个村 (居)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支撑主要靠农业,XX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万元,支出*万元,基本上靠国家补贴。 * 县是*的北大门,通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经济以及所处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在城市建设 方面一直较为滞后,人口密集,房子陈旧老化,街道狭窄却又脏又乱,道路凸凹不平,交通拥挤,县城呈现典型的“脏、乱、差”现象。 为加快*县 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县城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中心作用,*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通东南亚、南亚通道,建立东南亚、南亚经济 圈的战略部署的机遇,大兴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城市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扩大 到1.7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近0.90万人,城市化水平年均约提高0.5个百分点。交通拥挤、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同时,城市建设的发 展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困人口从XX年的*人下降到*人。 二、主要做法 *县城市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之大的 变化,除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在财力十分困 难的情况下,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强化建管、通过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 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 *县是我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县之一,在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产业支撑单一, 底气不足。全县除*外,多数乡镇集镇处于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以种植业为主,产业支撑以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特色产业少,城镇集聚辐 射功能弱,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其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发展不平衡,县城街道又脏又乱。普遍存在脏、乱、差 现象,1998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仅为7.3%,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时,在县城规划方面也难于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控规、详规等均不到位。 根 据以上存在的问题,XX年为促进县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县委、县政府首先提出了以*为龙头,以*等集镇功能辐射强的乡镇为试点,大兴小城镇建 设;XX年,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县城的发展目标,即把*建设成为“*”上绿色生态经济大县、特色鲜明的*文化展示中心、中国连通东南亚国际大通 道上*精品旅游景区和商贸集镇三大目标。 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体现县城在全县经济中的中心作用,为县城走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县委、县政府把规划作为县城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聘请了国内有知名度的规划部门进行规划,引进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既立足于现实,又考虑今后城市经济社 会的发展,以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为基准,充分考虑地方民族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完善公共设 施、繁荣经济,方便群众。 新区的规划体现三轴二中心,即绿化轴、商业服务轴、对外交通服务中心轴;商贸金融中心、公务活动中心。对建筑风格求新 求变,除集*、*、*文化特色的广场,主干道两边建筑物要求控制高度为5-7层,外观设计互不相似,18米宽民族步行街建筑高度控制为2层, 局部3 层,道路为青石板路面,突出*民居风格。 为把好规划关,县委、县政府多次请专家论证,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明确的定位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规划为县城的建设勾画了美好的蓝图,为营造县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 城 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规划的实施和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工程,为做好城市的开发建设,县委、县政府把这一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成立 了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建设局。项目定点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或是局部规划的变动。由县委或是县政府会议研讨决定,形成县委书记亲自 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每件工作层层落实,分解到人。在建设中,形成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征地、拆迁、安置、资金筹措、工程招标、开发建设管理等工作落到实 处,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的工作局面。为认真执行规划和保证规划的实施,县政府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绿化、统一出让,使开 发建设在有力的领导的下,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工作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齐心努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发展 *县新区的 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财政属于倒挂财政,资金匮乏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最大瓶颈制约。新区开发启动时,县政府只有*万元借款,而当时所需的征地 就要*万元,资金不够,起步艰难。县委、县政府通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市场的力量,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建 设思路,把城市开发建设推向市场,盘活了土地存量资产,拓宽了投资渠道,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进程。具体的做法是: 推荐第3篇:城市建设调研 对我县城市发展的几点想法 淅川区位特殊、地位特殊、功能特殊,怎样建设城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不仅关系到淅川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淅川的对外形象和长远发展。为此,提出一些想法,供领导参阅。 一、淅川城市发展正处于黄金机遇期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全力推进移民迁安这一“国字号”工程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予以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原有基础上,县城规划控制区扩大到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20万人,新建了鹳河二桥、X011线城区段,开建了南环路、鹳河三桥、富强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人民路、丹江大道、南阳路、新建路等城区主干道路升级上档,初步形成了“七纵五横”的城市格局,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但是,我县城市发展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城市规划先天不足,城市建设档次较低,城市建筑千篇1律,城市面貌陈旧落后,城市布局狭小拥挤,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城市形象极不相称。加快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已成为我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一个艰巨紧迫的任务。 随着我县大移民的胜利完成,全县工作重心转 移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来,城市发展也步入黄金期:一是城市转型升级的机遇。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超前谋划,立足破解水质保护和经济发展“两难”问题,明确提出建设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副省长刘满仓等省市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我县聘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标准编制了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经过大力争取,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已列入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也将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国务院正在审批。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已上升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撤县设市工作拉开序幕。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莅淅调研时明确指出,淅川应力争尽快撤县设市并更名为“丹阳湖市”。省委政策研究室深入淅川调研并以内参形式,明确建议“省委、省政府积极向国家申请将淅川撤县设市”。南阳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并同意淅川撤县设市,成立专门机构,统筹指导、协调淅川撤县设市有关事宜。我县也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牵头的撤县设市领导小组,加大对上衔接力度,加快撤县设市步伐。虽然撤县设市可能影响到贫困县帽子,短时间内影响部分项目的争取。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从长远发展看,撤县设市乃大势所 趋,摘掉贫困县帽子只是时间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撤县设市这两个“重头戏”,为淅川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两件要事取得实质性进展,也要求我县必须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步伐,塑造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形象,在宏观层面上为我县城市提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城市建设资金面临新一轮增长。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各项复建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拨付的大量资金进入我县,有利于拉动我县新一轮经济增长,也为加速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特别是省加大对淅川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们向上争取有关城建项目,推动城市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始终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整体运行质量不断提升,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财力比较充沛,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经营效果初显,城市建设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城市发展面临着良好环境。在决策层面上,省市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决策始终坚定,特别是新一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上,思路更加开阔,措施更为得力,加快城市发展的决心和力度更大,为城市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决策环境。在工作层面上,去年以来,城市规划全面启动,城市经营强势推进,城建投入 不断增加,尤其是丹阳湖公司介入城市发展,助推了我县城市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城市发展工作格局。在社会层面上,人民群众寻求高质量生活、高水平宜居环境的愿望不断增强,社会上下对提升城建水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加快城市发展、建设美丽家园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使得我县城市发展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加快我县城市发展,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正处于发展的最佳机遇期。 二、我县城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构想 今后几年,是淅川城市发展的关键期。根据淅川地位、特点和实际,综合各方信息,我们认为,淅川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挥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品牌优势,以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突出县域特色,挖掘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宜居幸福城市建设,重点抓好“一环一轴一城一绿四区”五大工程,打造豫鄂陕三省毗邻区域次中心城市。 一环,即交通大外环。以东环路、南环路、四桥、永安路、三桥、富强路为支撑,构建环绕县城的交通大回环,有效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和解决大型载重汽车穿城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具体而言,抓好三个问题:一是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目前,鹳河汛期已近尾声,承担南环路、富强路、三桥等重点 工程建设的公路部门要组织精干人员,加派施工力量,倒排工期,抢抓进度,确保在明年6月底前工程竣工通车,拉出交通大外环雏形。二是加紧鹳河四桥规划建设进度。目前,鹳河四桥规划设计正紧锣密鼓进行,有关部门要加大与规划设计单位的衔接力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力争在9月底前规划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工程招投标,敲定承建单位,尽快破土动工,力争在2023年底建成通车,真正畅通大外环。三是高标准建设东南北三个入城口。抓住沪陕高速丹水至县城高等级公路建设机遇,以渠首生态为主题,对西坪头周边区域进行综合改造,实施石板河美化工程,建设东入城口广场,配套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高标准绿化亮化,精心打造淅川东大门。在钟观石灰窑建设南入城口,以我县移民文化为主题,辅以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南入城口广场打造。以淅西路和富强路交汇处为中心,突出楚风汉韵特色,辅以雕塑、绿化造型等,打造北入城口大型公园。 一轴,即鹳河景观轴。总体定位:淅川十里外滩,城市阳台。以“一带一场一园两路四坝”建设为主,对鹳河城区段进行综合开发,打造市民休闲娱乐中心场所。一带:从鹳河三桥向北,沿北区滨河地带,高标准建设滨河休闲景观带。规划设计上,城市功能向鹳河延伸,打破道路、堤岸界限,最大 限度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实现城、绿、水的高度融合。以楚文化中“金石之乐”为主,打造大型文化庆典公园。以亲水、休闲为主,打造沿河开放式休憩平台。以提升居民居住环境为目的,建设大面积人工湿地和林地,适当设置休闲游憩项目,为群众生活提供一处自然纯粹的大型湿地公园。一场:中心体育广场。建筑以体育馆、运动场、观礼台、移民纪念碑、文化广场、移民文化馆等大型设施为主。加大绿化力度,移栽168个移民村大型树木,辅以文字简介,使每一个移民村都能够在此找到痕迹。建设门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运动基础设施,打造淅川体育比赛中心场所。在鹳河水面适当位置修建一大型水上喷泉,提升中心体育广场整体档次,打造淅川名片。一园:在鹳河一桥至鹳河与淅河汇水口河段,建设一大型湿地公园,尽量保持原始地貌,适当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近岸地带种植竹柳等观赏性树种,结合淅川特色塑造人文景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淅川“氧吧”。两路:以鹳河两岸堤坝为基础,实施“以坝代路”工程,精心打造绵延十余里的东西滨河路。在临水一侧,形成二级台面,较低的临水位置使用硬质路面,坝体缓坡进行绿化,并在适当位置打造浸水景观,适度扩展居民活动空间。四坝:在鹳河二桥以上适当位置建设二级拦河橡胶坝,在现有橡胶坝以下400米处再修建 一座拦河橡胶坝,聚集水源,适当设置水上游玩项目,形成梯级开发态势,打造淅川城区水上乐园。 一城,即旅游新城。位于灌河以东、淅河以南,被群山环抱,通山达水,生态景观资源优良。充分发挥其特色区位、交通、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业的连锁效应,形成旅游集散中心,拉动新城人口与经济的提升。主要以七星酒店、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商务中心、游艇俱乐部、湿地公园、山地公园、商住小区建设为主,发挥旅游服务、度假酒店、高品质居住等功能。一个重要的原则是:突出旅游主题,辅以低密度高层建筑,大力进行绿化建设,提升整体建设档次。七星酒店, 发挥其交通与景观优势,建设一座集度假休闲、观光、会议、餐饮等于一体的生态酒店。游艇俱乐部,建设丹阳湖旅游专用码头,打造直通武当山水上旅游专线。山地公园,依山就势,加大绿化力度,适当设置游玩项目,打造高品质公园。 一绿,即环城绿化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在城市绿化上理应做到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超出一般城市水平。一是抓好城市绿化。把城市绿化提高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倾力打造淅川环城绿色屏障。加大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力度,种植各类观赏性树种,提升道路档次。实施县城周边群山裸露山体绿化工程, 适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淅川城市绿肺。特别是加大范蠡公园、飞虎山、驻马山等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挖掘潜在价值,分别以范蠡商道文化、道教文化、休闲娱乐为主线,打造特色森林公园。二是加大城市绿地游园建设。以土地收储为抓手,进一步挖掘城区闲置土地资源,特别是城区主干道两侧及居民集中居住点周围,集中用于绿地、游园建设。要充分利用东风区资源,依渠造景,在适当位置开凿人工湖,提升居住质量。三是抓好城市亮化工程。把城市亮化作为提升城市夜景的重要手段,注重整体设计,突出不同功能分区的特点,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和风格相呼应科学选择光源和色彩对比,使风格各异的分类灯饰组合成富有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城市风景线。 四区,即南区、西区、北区和老城区。以四区建设为支撑,构建淅川城市发展的主脉络。南区即以钟观区域为核心,从体育场沿上九路向南发展,与丹阳湖旅游新城实现无缝对接。在现有城镇基础上,以南入城口广场建设为重点,在南入城口广场兴建淅川行政中心,布置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等,辅以高规格环境整治和商住小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带动整个南区的开发建设,形成淅川新的行政、商业中心、对外交通集散中心。西区以生态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突出宜居主题, 对金河区域进行适度开发,形成以生态居住、配套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功能区,打造淅川后花园和菜篮子。北区作为淅川未来的酒店、金融、商业中心,承担着旅游接待的重要任务。在开发过程中,要依托自然山体水域,进行分区开发。结合丹阳湖国际广场、集团管理中心和五星级酒店建设,打造淅川商住中心。以低密度高层商住建筑为主,打造淅川最高档次的居住小区。充分发挥东风渠资源优势,等距离打造三个大面积水广场,对沿岸进行开发,打造淅川高档次步行商业街。老城区开发,针对人多、市局杂乱、工作难度较大的特点,建议以新区开发引导群众转变居住观念,分流老城区人口,借助城中村改造这一利器,按照“开发商得利、政府得形象、群众得实惠”的原则,从工作难度较小的区域开始,精心打造样品工程,树立改造标杆,以此示范带动老城区改造。 三、我县城市发展的保障体制 一是加强领导,全力保障。今后几年,我县城建投资力度很大,任务较重。但是,从当前市政工程进展看,存在着职责不明、推诿扯皮、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据此,我们建议,借鉴外地经验实行大城建制,调动全县上下参与城市建设的工作积极性。具体而言,就是进一步充实城建工程指挥部,下设若干分指挥部, 县四大班子领导每位牵头分包一个城建工程,每个县直部门负责一个工程,每个工程下设协调指挥办公室,该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工程建设有关事宜。分配原则为县委、政府副职牵头的,配备一般性部门领导(如残联、宗教、科技等)为办公室主任协调,人大、政协副职领导牵头的配备县委、政府办副主任协调,使得人人头上有任务、有担子,共同干事。 二是强化运作,项目支撑。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首先,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城建资金的投入,不能仅靠政府一家投入,要解放思想,扩宽思路,通过政府前期运作,打好城市发展基础,整合同类资源,形成优质招商项目,配套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解决城市发展资金问题。其次,采用BT模式,减轻财政压力。可对部分项目以BT模式对外发包,缓解政府资金投入压力较大问题。其三,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品牌,积极向上申报有关项目,以项目为支撑,推动城市发展。 三是加强督查,严格奖惩。你好我好大家好,城市发展未必会好。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硬起手腕,真督实查,严格兑现奖惩,建立动真的倒逼机制。要实施军令状制度,分包市政工程建设的县领导和县直单位要根据工程实际,确定工程 建设时间节点、工作进度,并在电视台向全县人民作出承诺,立下军令状。城市建设指挥部和两办督查室要会同纪检监察新闻部门,依据军令状确定的任务要求,以督进度、督环境、督配合为重点,加大对市政工程进度的督查力度,并依据工作进展情况,排出工作进展先后名次,以此推动城市建设进展。对于工作不力、进度迟缓、支乎应付的单位,要在电视台、城建网等宣传平台上予以曝光和通报批评,对于严重失职失责的,要提请有关部门予以纪律处分。特别是对连续两次评比在最后位次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启动问责约谈机制;对连续三次评比在最后位次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向县委常委会通报情况并予以降职使用或免职处分。 推荐第4篇: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掇刀区建设宜居新城问题研究 九三学社掇刀支社 掇刀区是荆门市重点发展建设的新城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扣“打造工业新区 建设宜居新城,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实现翻番式增长,生产总值由61.79亿元增长到130亿元,增长1.1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5.26亿元增长到87.4亿元,增长4.7倍,规模工业增加值由7.23亿元增长到38亿元,年均增长39.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289元增加到8750元,始终位居全市第一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当前,全市正掀起一股建设“中国农谷”的热潮,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找准阻碍未来发展的客观因素,探索适应宜居新城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实现我区差异性发展,在区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下,九三学社掇刀支社组成专题调研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宜居城市的认知 宜居城市建设是后工业化的产物。关于宜居新城,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23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本文采用广义概念。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态条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有新鲜的空气,洁 1 净的水;二是物质条件,要有完善和便利的交通、生活、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配套设施;三是经济条件,要有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人文条件,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这四个方面就是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 二、我区城市发展的主要状况 1、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家,其中亿元企业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6家。人民电器、星球商业中心、LNG物流园、东方百货掇刀购物广场等一批商贸市场相继建成营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5亿元增长到28.2亿元,年均增长19.48。渝楚化工、天茂实业、美丰化工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建设了双碑循环农业产业园等一大批农业示范园区。预计2023年,区属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分别达43.5亿元、11.58亿元和6269万元,年均分别增长20.5、17.2、2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52元,是2023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50元,是2023年的2倍。 2、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五年来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0个,投资过亿元的34个,累计引进资金52.1亿元,年均增长21.3,利用外资6427万美元,年均增长10.6。对外贸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区属外贸出口企业达到17家,累计实现外贸出口1.5亿美元,年均增长18.3。 3、城市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建立。建成区面积扩大4.8平方公里,达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61%提高到69%。以1个中心城区为主中心,以2个中心集镇为次中心,以40个城乡新社区为节点,累计投入1.4亿元,新修通村通组公路180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 2 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累计投入9026万元,延伸城市供水管网160公里,解决了6.4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筹资改造小街小巷80条40公里,绿化亮化城市景观大道20条,打造了双泉、斗立、江山、石堰等一批农村新社区。 4、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较好。城乡居民城乡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100。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900万元,帮助1600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8500人。累计引进运用科技成果168项,申请国家专利268件,争取科技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被确定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掇刀石中学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学校”。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被评为“全省生育文明建设先进区”,顺利通过“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考核验收。信访、政法、综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 三、制约我区宜居新城建设的几个因素 、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发展速度缓慢,与经济发达的长珠三角等地区的差距较大。除建设中的化工循环工业园产业较为集中外,其他各项产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结构松散、集聚力弱,基础设施、有效资源的共享程度小等问题,大多是一些不同名目的房地产项目,围而不建,建而不活,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光端企业。加上学校、医院、商业配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无法吸引人流,房产空置现象较为普遍。 2、功能定位不合理。城市发展偏重于产业发展,忽视了支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人的基本需求。如各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的环保、绿化设施,标准较低,道路、供水、公共服务、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后期维护成本较高,部分产业集中区甚至已然出现环境污染事件,有以牺牲一定环境代价获得经济发展的趋势。主城区缺乏 3 标志性建筑,大部分居民小区档次不高,条件较差,缺乏地方特色。汉正街、城南新区、雨田小区等部分老旧街道浅窄,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加上人员密集,改造困难,很大程度阻碍了城市建设的后续发展。 3、未来人居建设用地不足。随着东部化工循环产业园、南部商贸物流和麻城工业集中区的连片发展,为做大做强产业链,让步于工业,部分传统住宅用地通过征地拆迁正在相继转化为工业用地,加上侵蚀既有绿地状况时有出现,人居用地不断压缩。以后,伴随着城区南移进程的加快,人气聚集,城市不断的扩容必将导致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