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运用多媒体上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docx
-
资源ID:81657252
资源大小:66.25KB
全文页数:9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运用多媒体上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docx
2023年运用多媒体上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的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描述、分析、比较、归纳,体会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2、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探究,增强问题意识及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体验到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从而体会到学习化学可以指导我们安全、健康的生活。 2、逐步确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关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CO2的化学性质难点:CO2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 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个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板书】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展示】将已收集好的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提问】通过观察,你可得出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质? 【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可溶于水(完成实验后补充的内容) 加压降温形成白色固体,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能升华。 【实验一】在大烧杯中放置一个铁皮架,架上固定两只点燃的蜡烛,通过喇叭形纸筒将一瓶二氧化碳向烧杯中倾倒。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完成导学案中的实验一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板书】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 【实验二】(1)往集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里注入约1/3瓶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2)将瓶内液体倒数毫升至试管中,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有什么现象? (3)再将上述试管加热,又有什么现象?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1)瓶子变瘪(2)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红色溶液又变成紫色 【分析】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溶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有气体逸出(CO2),红色溶液又恢复成紫色。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CO2+H2O =H2CO 3 H2CO3=CO2+H2O 【实验三】取一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通过较长玻璃管往石灰水里吹气,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两名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其余同学观察实验,完成导学案中的实验三。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Ca(OH)2 + CO2=CaCO3 + H2O(用于检验CO2)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回应课前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 【学生回答】井下烧火照明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一直存在井底,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造成悲剧。 【讲述】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学习化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指导我们安全、健康的生活。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CO2+H2O =H2CO 3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CO2+Ca(OH)2=CaCO3+H2O 六、作业布置: 推荐第2篇:二氧化碳性质 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提高自己对实验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掌握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性质验证的实验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 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二、用课件展示二氧化碳存在形式的图片 既然我们生活中二氧化碳无处不在,你们它具备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1】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2】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演示 3】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演示 4】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课堂活动】 学以致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验证打开汽水瓶时冒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板书】 一、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也不助燃。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Ca(OH)2+CO2=CaCO3+H2O 【作业】 通过学习本节课,思考一个道理:是不是无毒就一定无害? 【教学反思】 推荐第3篇:二氧化碳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和氢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C、CO 2、CO、H2CO 3、CaCO3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前起后的纽带作用。从研究方法看,这节采用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研究其他物质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本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程序是:探究CO2的物理性质重点CO2的化学性质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的重点:自主建构CO2的化学性质 2学生情况 初二年级学者、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使他们的思想处于一个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次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辨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此外还采了比较法、讨论法、对照法、练习法、查阅资料和读书指导法等。 推荐第4篇: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铁岭市昌图县育才实验学校 杜丽君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中有关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教科书设置了4个实验和4个现象记录及分析表,配置了5幅图片,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述,为师生探究二氧化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生分析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环节有了一定的体验。在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很可能成为“最近发展区”。 3、通过上预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展示课对重点内容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太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 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2)强化保护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设计理念 1改变教师的角色,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而且充当合作者、促进者。 2创设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和交流。 3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 一、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大家再猜一个谜语:“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这种物质又是什么呢?引入新课 情景 二、观看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图后提问,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去掉吗? 1、预习交流:通过预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请同学讨论,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交流巩固,然后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 2、确定目标:本节课的目标,大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温室效应,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重难点是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 3、分组合作:第一组、第二组课堂上制取二氧化碳并收集,根据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第三组进行实验探究一倾倒二氧化碳(教科书实验6-4)。根据蜡烛燃烧情况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证明密度比空气大?第四组进行实验探究二(教科书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怎样得出结论的?生活中是否有实例?第五组进行实验探究三变色花的原理(教科书实验6-6),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第六组进行实验探究四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第七组探究人工降雨的奥秘。第八组探究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各组对题目要进行交流,每组到黑 2 板前面把探究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4、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实验及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5、穿插巩固:各小组根据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6、达标测评:大屏幕展示习题,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推荐第5篇: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乐陵市第四中学聊秀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是CO2?是H2O?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推荐第6篇: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宣化二中 杨懿颖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化二中的杨懿颖,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分别进行研说。 一、说教材 我将从这4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1.说课标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1.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说教材中的地位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又为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说教学目标 4.说重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没有现象,必须借助指示剂才能验证,学生对石蕊不熟悉,因此这一条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适应新课改,我校倡导生本教育。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总结得出。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归纳法、分组讨论法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有: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和问题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校倡导五环教学模式: 第一个环节: 情景预设,导入新课 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到: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因此,我选择了一个干冰灭火的趣味实验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情景导入,这个视频是这样的。 这段视频选自学生喜欢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视频中,地上摆放着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主持人将干冰倒入热水中,瞬间产生大量的白雾,较矮的蜡烛全部熄灭,而较高的蜡烛仍然燃烧着,并呈现出了“I Love U”的字样。通过问题1:白色固体是什么?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告诉学生白色固体是固态二氧化碳,引入新课。通过问题2:为什么矮的蜡烛熄灭?引发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伏笔。 第二个环节:任务呈现,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幻灯片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第三个环节:探究新知,达成目标 1.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共设置了四个实验。1.蜡烛台阶实验 课本中传统的蜡烛台阶实验在实际操作时不易成功,经分析,有两点原因:一是倒入的角度不正确而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二是如果蜡烛燃着时间稍长,由于温度高,很难倒进CO2而导致实验失败。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烧杯中放入这样一个挡板,实验时,从挡板的一侧缓缓倒入CO2,另一侧的低、高两支蜡烛依次熄灭。 改进后,大大提高了该实验的成功率,与视频引入相呼应。 2.检验可乐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考试说明中提到:“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因此我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个利用身边的物质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的实验。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检验可乐中溢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而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本实验由学生完成。将雪碧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完成后将实验原理给学生呈现出来。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实验过程、领悟实验原理。 3.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对这一描述没有定量地体现出来,学生对这一描述感受不深,也没有体现出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因此,我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观看视频)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从5毫升变成了3毫升,说明有2毫升溶于了水,下拉活塞有气泡产生,说明压强变小,二氧化碳溶解得量变少。 改进实验的优点是材料易得,学生在家中也可以动手做此实验(可用小苏打与食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现象明显,该实验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做好了准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实验结果比理论值略小,引导学生对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原因可能有两点在吸入二氧化碳时可能已有一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不易溶于水的氧气、氮气。 改进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课本上是这样设计的。该实验难点在于石蕊是学生一无所知的物质,必须通过实验铺垫,先让学生意识到酸能使石蕊变红,那么就可以用石蕊来检验酸,若变红说明有酸生成。因此得出结论:水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生成酸。通过加热、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这个知识点。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理念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中。 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用途。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 提出问题1: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温室效应。 问题2:减缓温室效应的方法有哪些?引出低碳生活理念。 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能源、环境与化学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物质观。 下一环节,“当堂检测,检测目标”。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 第五个环节:知识梳理,情感升华 通过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五、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 推荐第7篇: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老君台中学 董 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碳的化合物第二课时的内容,CO2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CO2的学习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起始章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但认识CO2相关性质,也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CO2的化学性质,因为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中考命题的习惯,CO2在中考中会占10%左右的分数。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C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教学思维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学生对CO2的认识很肤浅,可能只知道CO2是一种温室气体,而对它的化学性质、应用却是一无所知。为了将学生对CO2的认识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上。我设计了这个导入: 播放动画“死狗洞” 利用动画时间板书:5.2 CO2的性质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节课学生要学习的CO2的性质有这几个方面。 对于第 1、2个性质,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是:二氧化碳的倾倒。我觉得这个实验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因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 事先我告诉学生第瓶气体是空气,第瓶气体是CO2,通过两瓶燃烧现象的对比,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出第瓶中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接着我将第个瓶子瓶口朝下倒掉,同样将棉芯伸入,会发现现象和中的一样,也就是说CO2被倒掉了。根据学生初二学习的物理知识,密度大的会往下沉。通过这个改进的实验,学生也能 够很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这两个性质。课本安排的实验作为实验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这时候,再返回来解释“死狗洞”的原因。CO2密度比空气大,下沉到山洞下方,狗在下方便会窒息而亡。然后联系下生活实际,CO2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用时13分钟) 对于第 3、4个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课本中的实验是直接将CO2通入石蕊溶液,学生是无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我觉得这样是将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因此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事先告诉学生瓶中装的是CO2,倒入1/3的水,振荡后发现瓶子变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可以开始分析,变扁说明瓶内压强变小,也就是气体减少。而瓶口已经用盖子盖住,气体不可能跑掉。也就是说CO2溶于水中,这样不但解决了这个性质,也很自然地带出下一个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这时候我取两根洁净的试管,一根加矿泉水瓶中的水,另外一根加等量蒸馏水。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