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doc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该居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以及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是“学”的主体,说通俗点,就是说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知识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才能在“学”的活动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学与不学,学好与学坏都是如此,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能否达到学习目的,最终取决于学生自己。所以,作为学习承担者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居于主体地位。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得更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因此,在刚接手一个新的年级时,经验丰富的教师第一堂课不会着急上新课、赶进度,而是把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作为开学第一课,使学生明确:做什么,该怎样做。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课外读写的习惯等。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那么他就能在整个学生阶段乃至一生的学习工作中受益,反之,则贻害无穷。吕叔湘先生也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兵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兵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习惯需要养成,更需要坚持才能养成。作为语文教师要常抓不懈,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譬如: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查字典解决,而不是张口就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机智且聪明的做法是把“球”踢回给学生:“动动手指,找无声老师解决。”这样,既杜绝了学生由于懒而不肯动手查字典,依赖老师的坏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勤动手学知识的好习惯。二、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执行的模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技能,发展智力,培养阅读、写作的能力,陶冶道德品质。整个教学过程就表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活动”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是学生正确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导航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犹如在茫茫大海上行船,容易迷失方向。作为舵手,要为学生把握好航向,使学生少走弯路。语文教材中篇篇皆可育人。例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短文两篇中蝉与贝壳让学生懂得: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行道树教导学生要有奉献精神;羚羊木雕告诉我们如何珍惜友谊等等。其次,教师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索。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时,作者把繁密、茂盛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课题很容易就吸引了学生,揭题后,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在理解“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一句时,学生沉默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抓住时机适时引导:瀑布的特点应该飞快地流过,为什么作者用“缓缓”而不用“飞快”?从课文中找理由。学生借助老师搭建的“桥”积极地思索,寻找答案,问题引刃而解。三、相信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去年四月底,我们去县初级中学听了洋思中学刘金玉老师的两堂语文课,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以人为本”。在刘金玉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学生的手动起来了;学生的嘴巴说起来了,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如果说这是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然,不如说是洋思中学的老师相信学生的结果。只有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老师的帮助下,也一样学得好语文。四、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愿学、乐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传统课堂普遍的模式是老师揉碎了、掰开了讲,担心学生听不懂,更担心自己哪一处有遗漏。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效果也以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懂了多少来衡量。殊不知,学生在课堂上就像久坐海边观景的人,对老师的套路烂熟于心,却对所学内容兴趣不浓,知之甚少,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就像教学生游泳一样,要告诉学生游泳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才能让学生下水游泳。譬如作文教学,学生心中有块垒,想一吐为快,却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就要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备课时,老师们总会在“教学方法”一栏里填上“讲授法”、“朗读法”之类简单的名词,我想,这不是写一写这么简单的事,我们要思考用什么方法来上课,同时更要思考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两句话都强调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当然我们也不能只顾“授之以渔”这种形式而忽略了“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是目的不是形式。 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充分展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和维持他们探究的兴趣,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参与学习,从中获取乐趣、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2013年秋季汉语言文学本科班 李雅星 136500125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