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活动教学设计7篇.docx
2023年古诗活动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对于古诗阅读的指导,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编写出教案。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古诗活动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梅花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从神态、颜色、香味3方面描写了梅花的特点: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树冒着寒冷独自开出了洁白的花朵,远远看过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虽仅有20字,却写出了梅花凌寒怒放、色洁如雪、清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高洁、坚毅的性格。此诗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大班幼儿的语言结构敏感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朗通,感受古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体会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毅的品行。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和梅花的特点,知道“凌寒独自开”的寓意。 2能根据古诗的的律、节奏有感情地明通。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毅的品行。 【活动打算】 自制课件梅花、古等曲(渔舟唱晚)、“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拥抱冬天)。 【活动建议】 1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的作者。 (1)引导幼儿探讨画面内容。 提问:画面中是什么季节?梅花盛开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2)简洁介绍古诗的名称、作者。 老师:这首古诗的名字是(梅花),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 2请动儿倾听古诗,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1)老师有感情地朗通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和节奏。 (2)组织幼儿沟通、探讨,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提问:寒冷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哪句古诗突出了梅花的特点?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结合幼儿的回答讲解古诗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诗的意境。例如: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几枝梅花在墙角坚毅地挺立着,远远看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 3激励幼儿尝试按节奏和的律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的律美。 (1)引导幼儿尝试仿照老师朗诵通的的律、节奏,和老师一起看图朗通古诗。 (2)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朗通,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3)组织幼儿通过个人、小组、集体、配乐等形式进行朗通表演,体会古诗的意境。 (4)组织“小诗人朗通会”,激励幼儿大胆朗通古诗。 4引导幼儿感受梅花高洁、坚毅的品行。 请幼儿围绕“你认为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为什么”进行探讨、沟通,感受梅花高洁、坚毅的品行。 【活动延长】 幼儿自主阅读拥抱冬天第14页,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附 梅花 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小资料 梅的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它的花也很有特色,假如你细致地数一数,就会发觉它的花是5解,或者是5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芳香。有的梅果,有的不结果,假如它的花只有一层,那么它有很大可能鲇果,它的果子味道酸;假如它的花有两成两层以上,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欣赏了。梅花有大红、红、白色、黄色等多种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顺色的梅花呢。梅花在百花调本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事受 中班奥尔夫音乐歌颂小黄鸭合唱队优质课视频+课件+教案+音乐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篇2 一、活动目标: 1、观赏理解古诗,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二、活动打算: 1、材料打算:画有古诗中的景象的图片一幅,配乐。 2、阅历打算:幼儿有视察过春天美景的阅历,主要回顾春鸟啼鸣、春风春雨吹打、春花谢落等声音和景象。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观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地朗诵。 2、活动难点:理解古诗诗意,并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指导要点:通过图片视察、分句解读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视察图片,结合生活阅历,自由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提问:春天里有哪些漂亮的景色?春天里你感觉怎么样?请把你看到的景色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引导幼儿回顾:春天的花、树、风雨,鸟的声音,以及春天温柔的气候让人有好睡眠等。结合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阅历,丰富相关词语,如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夜晚刮风下雨啦;有一棵棵开满花的树;很多花瓣落下来等。) 小结:春天是个漂亮的季节。小鸟在树上“啾啾”鸣叫,花朵都被春天的风雨吹落到地上,小挚友在春天的夜里睡觉可舒适了,早晨都不想醒来。 2、老师示范朗诵,引导幼儿初步观赏、理解古诗内容。 师:古时候有个诗人名叫孟浩然,他特殊喜爱春天里的景色,还写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诗人在春天的早晨里睡醒发觉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老师示范朗诵古诗后,提问:诗歌里讲了什么?说说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没听懂。 3、老师再次示范朗诵,以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有谁知道春眠是什么意思呢?(春:指春天;眠:指睡眠;不觉:指不知觉;晓:指早晨。) 小结:“春眠不觉晓”的意思是“春天里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其次句:到处闻啼鸟。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到处:指到处;闻:指听到;啼:鸟叫声。) 小结:到处听到鸟儿“啾啾”啼叫声。 第三、四句:早晨醒来,诗人看到满地的落花,他会想到什么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什么意思? 小结:诗人看到满地落花,就是在想“也里传来刮风下雨得的声音,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呢!” 4、老师配乐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老师仿照古人,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诗歌,表达出对春天景色的喜悦之情。 提问: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 5、幼儿学习朗诵古诗。 (1)在老师的带领下跟读古诗。 (2)配乐学习朗诵古诗。 6、延长活动。 请幼儿把古诗春晓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共享,一起朗诵古诗。 五、评价要素 1、能否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并喜爱朗诵。 2、能否大胆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六、活动建议 请家长在春天的节假日里带着幼儿去春游,进一步感受、体验春天。 附: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绽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沟通。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解并描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出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心悦诚服”,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爱喝酒,于是运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愿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子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挚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独具匠心的七言绝句, 2、老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老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依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登记来。 (2)小组探讨、沟通,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沟通自学状况。 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意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意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忱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每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忱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全部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假如采纳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烈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方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方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方“汪伦对我的情意深”。 师:这里运用比方、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意深。 生:表现挚友间的情深意重。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配乐朗读 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顺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老师范读,学生思索: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沟通自学状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老师引导、帮助。 7、老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变更,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古诗并背诵。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打算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老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老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闻)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日,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分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沟通、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四人小组沟通、补充(可用图书),老师参加沟通补充。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依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沟通,师参与。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齐读 竞赛朗读(男女生) 同桌互读 齐读 背(提示:依据第12句意) a、自背 b、相互抽背 c、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会面一次。 其次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其次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依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四人小组沟通(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与。 抽讲,其余补充或老师补充。 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留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依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探讨,(探讨沟通不懂的地方),老师参加。 抽说,师生一起依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子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当懊悔吃了不死仙药。 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打算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即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懊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讪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懊悔,很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读两首诗 2、说诗意 二、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写字 1、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 2、抽说易错,应留意的地方 区分乞气”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分偷愉 3、写 4、评比。 四、作业:回家听写。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篇5 教材简析: 本课选的是两首较为出名的表现挚友真情的古诗。 第一首赠汪伦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而走,挚友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深为人们所赞许,成为后人抒发挚友之间感情的千古名句。 其次首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挚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溢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挚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好像平淡如水,细细品尝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备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 理解和背诵两首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挚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意,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情的美妙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方、夸张运用的奇妙和诗人剧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挚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打算: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情深意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日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老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索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沟通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沟通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打算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意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意?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方,采纳了比方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老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挚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其次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挚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挚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挚友间情意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挚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挚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打算,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挚友备办了丰富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索: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呈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醉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满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观赏、欣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欣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挚友备好丰富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挚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肯定会再来欣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呈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美丽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应邀到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组成的一幅美丽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说明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爱好,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精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悟是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爱好,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具打算: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衬托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主动的浪漫主义色调。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课件庐山画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诞生字读一读,留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索: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沟通,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沟通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沉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似乎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宠爱之情。 三、图文比照,熟读成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让学生看图读文,依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相互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状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沟通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分,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整) 4、学生先视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察指导。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两行描写看到的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行是作者的想象。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竞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订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比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视察插图,思索: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索: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依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观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随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引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相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沟通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留意把字写美观,提示易写错和不简单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视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察。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长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举荐书目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波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篇7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季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调显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其次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调显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爱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探讨 五、教学打算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探讨沟通,老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沟通自己的体会,沟通后再读。 4老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老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季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其次课时 山行 (一)小组合作,探讨自学 1依据学赠刘景文的阅历,探讨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