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2-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_1.pdf
-
资源ID:82020468
资源大小:2.45M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专用)2022-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_1.pdf
浙江专用2022-2022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第二节地球外表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 1 -2-第 1 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识记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能综合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 变化原因: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2内、外力作用比拟 特点工程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 -3-运和堆积 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2板块名称:如图 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3板块的边界类型:如图 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4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1)互相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之间: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4-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之间: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2)彼此别离:在板块张裂的地带,常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东非裂谷带、大西洋。(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属于欧亚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5-1 地质构造概念: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如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2地质构造分类 (1)褶皱:图中 A、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 A 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2)断层:图中 C 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组合类型 岩层特点 图中部位 发育的地形 实例 地垒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 E 处 陡峻山峰 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 -6-顶 地堑 中间局部相对下沉 D 处 盆地或谷地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四、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地貌:火山喷发的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2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一、判断题 1内力作用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2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4褶皱有两种根本形态,分别为向斜和背斜。-7-()5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答案:1.2.3.4.5.二、选择题 6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起作用,不分主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7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8-答案:C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材料 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如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各具特色,如以下图中的云南石林、长江峡谷,其奇特景观让人如临仙境,流连忘返。(1)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哪两种力的作用?(2)这两种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存在什么关系?提示:(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使地表更加不平,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9-侵蚀、搬运、堆积等,使地表趋于平坦。这两种力共同作用于地表,但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核心归纳】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如以下图所示:2两个角度看内、外力作用关系(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根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向于平缓。(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开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但在一 -10-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跟踪训练】以下有关内外力作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开展变化的结果 B 引起地壳及其外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 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地壳运动、泥石流和滑坡 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 解析:选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A 正确。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B 错误。泥石流、滑坡为外力作用,C 错误。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D 错误。-1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材料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希雷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到达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约 6 400 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拟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 2 000 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12-提示:(1)地壳水平张裂。(2)岩浆活动。【核心归纳】1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活动比拟活泼的地方,地震、火山活动频繁。(4)板块内部比拟稳定。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13-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彼此别离 生长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 东非大裂谷 -14-巨大的裂谷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跟踪训练】读板块运动示意图,答复(1)(3)题。(1)图中板块的名称分别是()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 -15-洲板块(2)图中示意的是()A大西洋中脊 B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第(1)(2)题,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这样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的左侧就是美洲板块,右侧就是非洲板块。第(3)题,位于非洲或南美洲且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16-答案:(1)D(2)A(3)B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材料一 背斜和向斜示意图。材料二 某地地质剖面图。材料三 华山大断崖。(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_(挤压/张裂)力的作用。(2)从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3)“背斜成谷主要是受到哪种外力作用的 -17-影响?假设材料一图中所示地区有石油分布,应从哪种构造中寻找石油?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那么选择在背斜顶部,为什么?(4)材料二中,A、B、C、D 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哪些不是?为什么?(5)材料三中的华山大断崖属于哪种地质构造?断层构造除形成块状山地外,还能形成什么地形?提示:(1)挤压(2)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局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局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侵蚀作用。背斜构造。背斜岩层是拱形的,承压大,平安性好,而向斜是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因此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破碎,因此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18-(4)A、B、C 是断层构造,D 不是。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材料二中的 A、B、C 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 A、B、C 都是断层;而D 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5)断层构造。低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核心归纳】1褶皱构造与地貌 褶皱 背斜 向斜 判断方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 中心局部岩层较 中心局部岩层较 -19-法 新老关系上 老,两翼岩层较新 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石被挤压,比拟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常形成山岭 图示 2.断层构造与地貌 断层 地垒 地堑 形态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 -20-图示 构造地貌 常形成陡峻的山峰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应用 选择原因 向斜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聚集,如图:向斜找矿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容易被侵蚀搬运掉,含有矿产的岩层往往保存在向斜地下 背斜找 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气最轻,分布在顶部,水最重,分布在底 -21-部,中间为石油。(如图)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如图)建筑、工程选址 建筑、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处搞大型建筑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的聚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跟踪训练】(20224 月浙江)以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 250 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答复下题。-22-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A风化侵蚀 B搬运沉积 C构造抬升 D断裂下陷 答案:D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典图例如】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1)_(2)_(3)_ -23-(4)_(5)_ 答案:(1)向斜(2)断层(3)垂直(4)褶皱(5)外力【判读技巧】1地质构造的判断(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3)断层:有明显断裂面(即岩层不连续),且两侧岩层有明显位移。2构造地貌的判断(1)背斜山:岩层在挤压力作用下向上拱起成山。(2)背斜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被侵蚀成谷地。(3)向斜谷:岩层受挤压力作用向下弯曲成谷。(4)向斜山:向斜槽部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5)断块山和断层谷:岩层受强大挤压或张力发 -24-生断裂后,上升的岩块形成断块山;下降的岩块形成断层谷;断层面往往形成陡崖。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堆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以下图,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以下图,岩层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 -25-其相邻的岩浆岩。(4)断层时间的判断:断层的形成晚于其错断的最新岩层。如以下图,断层晚于岩层。4.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1)假设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当时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2)假设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当时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3)假设某个地质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地质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堆积,或者堆积物来源太少,或者说明该地质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了。【针对练习】读地质构造剖面图,答复以下问题。-26-(1)A、B 两处,属于背斜的是_处,属于向斜的是_处。(2)图 中 所 示 褶 皱 和 断 层 构 造 主 要 是 由_(填“内力或“外力)作用造成的。(3)图中A处地形成因是_。(4)A、B 两处,有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_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处。(5)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从地质构造来看,与图中_处相同。答案:(1)A B(2)内力(3)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4)A B(5)C 对点练一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27-1以下关于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全部来自于地球内部 B外力作用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力量 C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D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 解析:选 C。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它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到雕塑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对点练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20226 月浙江)以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 23 题。-28-2大洋中脊处的板块运动方式及边界类型,以下对应正确的选项是()A挤压生长边界 B碰撞消亡边界 C张裂生长边界 D别离消亡边界 3如果在非洲的纳米比亚沿海发现了形成于 2亿年前的石油,以下区域中最可能发现同期石油的是()A墨西哥湾 B非洲北部海域 C南美洲东北部海域 D南美洲东南部海域 解析:第 2 题,图示大洋中脊位于大西洋中部,地处美洲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生长边界为两大板块彼此张裂、别离。第 3 题,据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局部曾经为一个整体,即在 2 亿年前非洲和南美洲连接在一 -29-起,那么最有可能发现和纳米比亚沿海同期石油的是南美洲东南部海域。答案:2.C 3.D 对点练三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读喜马拉雅山东段地质剖面示意图,答复 45 题。4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的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5甲处()不适合选做水库坝址 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背斜谷 地质条件适合开凿隧道 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0-A B C D 解析:第 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断层、乙为背斜谷、丙为向斜山、丁为单斜山,故属于倒置地形的是乙和丙。第 5 题,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处属于断层,不适合选做水库坝址和开凿隧道;甲处地貌是谷地,该谷地是由于断层构造上地壳破碎,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答案:4.B 5.D 根底稳固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地球外表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答复 12 题。1形成“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量来源是()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31-C大气 D流水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D板块运动形成的 解析:第 1 题,“根本力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外力侵蚀的结果,其根本力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第 2 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1.A 2.C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答复 34 题。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c 和 a 挤压而成 Bb 和 d 挤压而成 -32-Cc 和 b 挤压而成 Da 和 b 挤压而成 4红海的成因以及今后面积的变化是()A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B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C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D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解析:第 3 题,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a)与印度洋板块(c)碰撞挤压而成。第 4 题,红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答案:3.A 4.A 5以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该区域地质构造的主要成因有()流水堆积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地壳水平运动 地壳垂直运动 A B -33-C D 解析:选 D。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地质构造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和断层分别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的。以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答复 67 题。6乙处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谷地 7假设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A火山喷发 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 D地下冻土融化 解析:第 6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第 7 题,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而石灰岩极易受到 -34-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溶洞等地貌,该地貌极易出现塌陷等地质灾害,故假设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地下溶洞塌陷。答案:6.B 7.C 8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答复以下各题。(1)写出图示地质构造类型:甲_,乙_,丙_。(2)该地地壳受到了_方向力的作用,属于_(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运动和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运动。(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 _ -35-_ _。(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填“甲或“乙)地,原因是_ _;假设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地;钻 探 石 油 应 选 择 在 _ 地,原 因 是_ _。解析:(1)地质构造的判断主要是看岩层的弯曲方向和岩层是否弯曲变形或岩层是否发生断裂。-36-(2)岩层褶皱变形主要是水平挤压力作用的结果。受力方向结合指向标判断即可。(3)对于岩层运动情况的判断一定要从下向上判断:图中下方岩层发生了褶皱,说明该处曾经受到水平挤压力的影响,接着受外力侵蚀,以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抬升,接受外力堆积。(4)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是天然拱形,施工平安且不易储水,适合修建东西向隧道。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打井应选在乙处。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故钻探石油应选在甲处。答案:(1)背斜 向斜 断层(2)南北 挤压 水平 垂直 水平(3)受到外力的侵蚀 堆积 先是地壳运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然后岩层相对隆起,接受外力的侵蚀,以后地壳又下沉或相邻的地区抬升,接受外力堆积(4)甲 背斜向上拱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保持隧道枯燥 乙 甲 -37-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能力提升 1读红海剖面示意图,图示区域的地壳()A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 B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 C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 D以垂直下降运动为主 解析:选 A。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导致岩层发生断裂,地壳下陷形成红海,所以该区域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以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 a 河谷到 b、c 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答复 23 题。-38-2图中 X 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3假设 a、c 两河的支流相连,那么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A B C D 解析:第 2 题,由于从 a 河谷到 b、c 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故X 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从地形上看,X 地属于河谷地带,故该地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背斜谷,A选项正确。第 3 题,两地位于河流的上游,故支流相连后,河水流量不会发生改变;从图中 -39-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c 河河床地势高于 a河河床,故 a、c 两河的支流相连后,c 河支流上游的河水将流向 a 河支流,那么地河水流量显著增大。答案:2.A 3.B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答复 45 题。4 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A B C D 5在图中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A B C D 解析:庐山是由于地下岩层断裂抬升形成的,-40-其地质构造是图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储存在背斜构造处,图中为背斜构造的是。答案:4.C 5.A 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 200 公里,深达 1 000 至 2 000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读图答复 67 题。6对图中所呈现岩石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 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 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7以下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解析:第 6 题,东非大裂谷位于东非高原,经历了地壳抬升运动;裂谷形成是地壳张裂的结果;-41-图中岩石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为外力作用形成,岩浆冷却形成岩浆岩。第 7 题,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是地壳断裂形成的地堑,类似于 A、D 选项,根据图例判断 A选项的岩层为沉积岩,D 选项的岩层为岩浆岩。答案:6.A 7.A 8以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图中 F1、F2、F3、F4都是_构造,判断理由是什么?(2)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是_。F1、F2、F3、F4形成之前,该地区是一个完整的_构造。(3)图中河流的成因是 -42-_。该河沿途居民点很少或居民点规模很小,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1)根据两侧岩层的不连续分布,可确定为断层构造。(2)地形可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确定;地质构造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定。(3)分析断层构造与河流形成之间的关系,地形对河流及航运的影响。答案:(1)断层 F1、F2、F3、F4两侧的同一种岩层发生断裂并位移。(2)山谷 向斜(3)岩层断裂后遭侵蚀而成 该河沿线多急流或瀑布,不利于开展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