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凸显了高等教育的什么功能.pdf
-
资源ID:82030626
资源大小:380.6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凸显了高等教育的什么功能.pdf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凸显了高等教育的什么功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凸显了高等教育的什么功能?答案 政治 解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通过教育灌输政治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最终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一)“大学之道”这句古语,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首先解释一下“四书”的概念。“四书五经”这个词经常被提起,一般用来形容众多的经典书籍,其实,“四书五经”包括了一共十一种儒家经典著作。而其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经典,涵盖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自宋元以来,这四部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莘莘学子的教科书。可以说,“四书”代表着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最主流的思想智慧。而大学,是我国古代“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个纲领”,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什么叫“大学之道”呢?这里谈到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学府大学概念不是一回事。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着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学开篇的“三个纲领”,就是对于“大人之学”的三项总要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告诉已经迈过十八岁成人年龄、已经完成成人礼仪式的青年学生,应该去真正成熟地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二)“在明明德”“在明明德”两个“明”字,前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发扬光大。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因子。对此,孔孟之学坚持“人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里还是良善为主,所以后天的教育,就是依靠道德的引导把人性之善开发出来、鼓励出来、彰显出来、践行出来,让德善的力量在每一次观念抉择时都占上风。而与之相对的就是以儒家荀子为主的“人性恶论”,在人心善恶的两面性上,他更强调的是人性中天生裹挟的恶之花,要改变人性需要“化性为伪”,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所以他教出的弟子,是韩非子、李斯这样典型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强调“法”的严整,就是不信任人性的自我管束,要用法的手段来惩治人性之恶。那么,人性既然天生具有善恶两面,最合理、最成功的应对方法,就是采用“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既要依靠德善的引导来实现自律,又要依赖法治的约束来实行他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启迪人心的一种温暖力量与正面教育。一个人如果能学会审视自我、能不断地朝着光明前进,那么,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所为,就是大学之道。(三)“在亲民”对于“亲民”一词,有不同的释读,理学家朱熹认为通“新民”,“亲”即为“新”,就是图新、向新、革新的意思,要不断改故向新、不断自我求新。如果联系前面一词“在明明德”的要求来看,那么“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对“新”的重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一种文化心理,也是能使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在国家层面,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价值理念;在社会层面,有“日新之谓盛德”的价值追求;在个人层面,有“温故而知新”的价值目标。“在亲民”,一是要求人通过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是以好的新我来覆盖旧我,是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来呈现鼎故革新的动态;二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如果说“在明明德”是内心源点,那么“在亲民”就是努力过程。有了光明的起点,有了日新的行进,还要有伟大的目标,就是第三个词所指,“在止于至善”。(四)“在止于至善”“止”是达到,“至”是极度,“善”可理解为“好”,“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大学倡导青年人把对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当做理想目标来看待。有了宏伟的正义目标,有了坚定的价值理念,那么,只要人心向善一点点、只要每天向新一点点,就是朝目标接近了一点点。既然大学是关乎终身的大人之学,那么,君子修行永远没有成人定格的完成时、大道之行永远没有停歇时。“在止于至善”,美好的理想设定、人格的完美追求,是让人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境界的正面价值引导。所以,我们的古人,我们的文化,很早就懂得了用正能量来激发人性向好的本能。理想的旌旗招展,催发了人生向新的永动力,让人心永不懈怠,永不老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彰显“大人之学”的理念就是培养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彰显“大人之学”的理念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通过教育灌输政治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最终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单选题中国古代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第一句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功能。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个体发展 答案 B 解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通过教育灌输政治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最终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故 B 项正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出处,是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其大意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大学的作者,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及其门人弟子。所谓“四书之首”,说的是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性。儒家经典浩如烟海,究竟应该从何读起呢?经过历代儒者的千挑万选,确定下来了所谓“四书”,也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一最最基本的书目。这四部经典又该从何读起呢?宋元之后的儒家学者一致认定,非大学莫属。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童蒙读物,有了初步的文化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真正开始所谓“大人之学”的时候,你要看的第一部儒家经典,就应该是大学。这样,你的学问之路,才不至于出现什么差错。而大学最重要的,又是首章。它重要到什么程度?宋代之后的儒者,安身立命的功夫,基本上都在这几句话上了。按照朱熹的划分,大学共有十一章,可以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第一章独为第一部分,是“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言论,讲述了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这也是整篇大学的纲领。第二章到第十一章是第二部分,是“传”,是曾门弟子记录的曾子分别关于“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具体解释。简单来说,一部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纲领,而第一章又是大学的纲领,其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来自于大学的首章,它讲述的是“大学”的宗旨。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很明显,“大学”和“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不同的。“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生存生活技能,而大学则在于道德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局限于自我的单独个体,也包括推己及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宗旨呢?孔子列举了三条纲领。这三条纲领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关系。纲领的第一条是“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彰显的意思。“明德”,是光明的品德。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纲领的第二条是“亲民”。对于“亲民”的理解,历史上众多儒者的看法并不统一。主要的意见有两派。一派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派则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究竟哪个更准确,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话语来解释“亲民”,则朱熹的解释应当更为合适。现在很多学者努力调和这两种意见,说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要想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就必须推己及人、亲近人民;但其实主要的意思还是落在了朱熹的解释上。纲领的第三条是“止于至善”。这四个字的大意,是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有人听后一定会感到有些奇怪,为什么“止于至善”四个字会被翻译得那么复杂。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对大学通篇考察的结果。因为后文表述得非常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以“止于至善”,就绝对不只是让自己的品德达到完善,而是让天下人都能彰显自己光明而美好的品德,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这里我们也可以附带纠正很多人心中都存在的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平天下”就是把天下搞定的意思,其实是不准确的。在儒家那里,“平天下”就是“明明德于天下”,他们要搞定的是天下人的道德,成就一个道德完善的美好社会。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做得最好的典范,儒家经常举的例子就是大舜:“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站在现代人的视角,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别之处的。这就是,它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