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案.pdf
-
资源ID:82061808
资源大小:1.89M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案.pdf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2.举例说出不同海岸带利用方式 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学习策略】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课前调研】收集资料,讲述出去到海边旅游看到的不同海岸的类型有哪些?说一说它们的特点与同学交流。我的成果:【课堂活动】探究活动 1:阅读景观图和课本填写表格 1、海岸(1)狭义的海岸指的是潮间带。潮间带是介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滩涂。滩涂是指大潮时位于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环形连续分布于大陆边缘。2、海岸的类型及其利用 阅读课本与景观图填写表格,掌握海岸的类型与特点及开发利用的方向。类型 特点 利用 典型地区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生物 海岸 红树林海岸 珊瑚礁海岸 探究活动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岸带及其利用。(1)海岸带定义: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 、资金等优势。(3)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城市建设;临海工业;。案例分析1:多媒体展示上海港的位置和码头、经济腹地图片以及数据资料,思考:上海港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建港的有利条件如何?与上海相连的铁路有哪些?上海的周边地区以及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对上海港发展所起的作用。上海市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如何?上海港建设中会遇到哪些不利条件?水域条件 航行条件 停泊条件 陆域条件 筑港条件 依托城市 腹地条件 案例分析2:多媒体播放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海滨风光短片、海南岛的景色,思考:海洋旅游的优势何在?我国发展海洋旅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岛发展海洋旅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探究活动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阅读课本图文讨论分析: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有哪些?1、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原因是 2、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有 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有 【典型例题】1、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2)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2、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苏北滨黄海地带有贝壳砂堤存在,当地居民称为“地骨”。由生活在潮间带的贝类 死亡后在海岸线相对稳定时形成的。其地势高亢,海拔 3-5米,蜿蜒起伏。其中以西冈规模最大,北起云梯关、阜宁羊寨,经龙冈、大冈延伸至 东台境内,甚至向南延至长江南岸。材料二:右图苏北西冈贝壳沙堤示意图(1)下列地质作用与贝壳沙堤的形成有关的是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 C.风力堆积 D 流水侵蚀(2)简述图中集镇分布特点 ,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3)贝壳砂堤是当时海平面 (填上升或下降)的象征,简述全球海平面上升对江苏沿海的危害及对策?10(10 分)(1)B (2 分)(2)沿贝壳沙堤分布(1 分)贝壳堤地势较两侧高,受洪水威胁小(2 分)(3)下降(1 分)危害:淹没低地;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加剧。(共2分,写出二点即可)对策:加固和提高海岸防护堤坝的设计标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避其锋芒而后撤,放弃现 有沿海地区。(共2 分,写出二点即可)【知识构建】【重点图像】1、认识主要的海岸类型 2、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拓展阅读】海岸卫士红树林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滨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科植物为代表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属常绿阔叶林。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呼吸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另外,它还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红树林中的树种以红树科为主,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 壤、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和大戟科的海漆等。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港澳台的沿海滩涂。浙江省南部沿海也有人工栽培的红树林,纬度位置最北的一片红树林在温州乐清。广东、广西、海南位列中国拥有红树林数量的前三名,共 21389公顷,占了中国红树林面积的 94.4%。广东雷州半岛、广西北部湾和海南东海岸,是中国红树林最集中分布的区域,占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的 81%。目前,我国的红树林中,93%为天然起源的红树林,7%为人工林。一、生态功能 红树林能经受大风大浪等各种恶劣自然环境和气候,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净化海水、促淤造陆和和调节气候等功能,素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和海水淡化器”的美誉。在抗风消浪方面,大面积的红树林,能让海啸、大浪、台风的能量减少 70左右,对保护海岸线和沿海土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红树林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高大茂密的枝体宛如一道道天然屏障,有效抵御风浪袭击。实验表明,50 米宽的红树林带,可使 1米高的波浪减至 0.3米以下;红树林对潮水流动的阻碍,使林内水流速度仅为潮水沟流速的 1 10;面对海风和巨浪,红树林能够以柔克刚,成为海堤和城市的“保护神”。据调查,出现海啸时,凡是有红树林的地方,建筑物几乎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人员也很少伤亡。1958年 8月 23 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此外,红树林又厚又硬的叶子能减少水分蒸发,叶片上还有许多排盐腺,以排除海水中的盐分。在降解污染、净化海水方面,主要包括促进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利用其丰富的底栖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以及其植株和底泥对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富集和吸收,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在促淤造陆方面,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绿篱,对水流具有滞缓作用,促进了淤泥的沉积,而密集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在大气环境方面,红树林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改善滨海地区小气候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红树林是鸟类的天堂,红树林树种是招鸟树种,由其创造的湿地生存环境是留鸟及候鸟的优良繁殖和栖息场所,在我国红树林中生活的鸟类共 20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2种、二级保护鸟类 22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