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辐射教案及反思.pdf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11.热辐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热辐射是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的传递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 1.太阳的热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教科书呈现了太阳的光和热传递到地球表面、学生用“小太阳”进行取暖两幅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小太阳”传递热的方式推想太阳的热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从而认识热辐射的传热特点。2.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辑射热的能力相同吗?教科书呈现了两个学生对比不同颜色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的实验场景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不一样。3.了解热辐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呈现了微波炉加热食物和人们在野外用篝火取暖两幅场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现象,了解热辐射。泡泡语“我还知道”意在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热辐射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对热传递有感性认识,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制作思维导图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材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并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方式。【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到地球上;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的传递方式,不同颜色物体辐射热的能力不同。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意识,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3.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4.了解热辐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到地球上;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的传递方式,不同颜色物体辐射热的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到地球上;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的传递方式,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教学准备】小太阳烤灯、视频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烈日下广场上的人满头大汗的视频。)师:夏季,站在阳光下,人会感到很晒,热得厉害。热是从哪儿来的?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过来的?生:地面的热来自太阳的光和热。师:热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过来的?生:借助空气,通过热传导、热对流方式传递。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空气中热传递。生:地球大气层外,有些空间是没有空气的,是真空的。生:真空怎么进行热传导?师:太阳的热到底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来的?有没有其他热传递的方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二、活动过程 1,通过分析“太阳的热传递到地球的过程”认识什么是热辐射。(1)交流:太阳的热向地球传递时具备热传导和热对流条件吗?预设:引导学生知道在地球大气层内存在空气,因而具备热对流的条件,但大气层以外的空间由于不存在固体、液体和气体,因而不具备热传导、热对流的条件。)(2)讨论:那么,太阳的热是怎样传到地球的呢?太阳的热不依靠任何物体,如何进行传递呢?(3)师生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太阳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它的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辐射”。(板书:热辐射。)2.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深色物体与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情况。(1)讨论:1.太阳的热不停地辐射向地球,那地球上所有物体吸收的辐射热一样多吗?(1)夏季,在阳光下,人们会感觉穿深色衣服比穿浅颜色衣服热,这是怎么回事?(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在讨论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灵活地做如下提示:为了比较深色物体和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是否相同,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对比实验 用温度计测量深色、浅色外皮的易拉罐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的水温。在经太阳照射一段时间的深色、浅色铁片(或玻璃片)上面放上冰,比较冰融化速度的快慢。(3)学生分组做实验。(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5)师生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6)师生小结:对比实验证明了相同时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三、指导学生认识热辐射的应用。师:除了太阳的热能以辐射的方式传递,其他物体也能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热。人在火炉炉壁一侧烤手,手心、手背受热是否相同?为什么?生:不同,正对火焰的一侧感觉更热。生:手掌正对火焰的一侧吸收的辐射热多。师:你们用手感觉一下酒精灯火焰的辐射热。师:人们利用炉子辐射的热还能干什么?生:烤衣服、取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