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2课时)教案.pdf
-
资源ID:82071775
资源大小:529.2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2课时)教案.pdf
第九单元课题 3溶液的浓度(2)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 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 3 溶液的浓度第 2 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与浓度的关系,从定量的角度为学生铺垫了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计算。本节课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及拓展。通过运用化学方程式精确计算物质的质量分数,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探究改变溶液浓度的方法,掌握浓溶液配制成稀溶液的原理,有助于学生了解溶液知识在实验室、医疗卫生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学会了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知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操作方法,也熟悉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相关步骤,同时也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但对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比较单一,特别是对浓溶液配制成稀溶液只有感性认识,对定量计算比较模糊,对化学反应中涉及混合物的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理性分析能力不足,不能形成一般的思路与方法。三、素养目标(即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改变溶液浓度的方法,掌握浓溶液配制成稀溶液的原理,用稀释原理进行具体计算,并能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某物质的质量分数。2.运用质量守恒的思想进行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推理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了解稀释原理在实验室,医疗卫生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及其意义。【评价目标】1.通过对溶液稀释的定量分析与实验探究,诊断和发展学生对稀释原理的理解与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技能。2.通过溶质质量分数以及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诊断和发展学生对分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精确计算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分数的能力水平。3.通过认知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诊断和发展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精确计算与分析的价值认知。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溶液的稀释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及应用(2)教学难点:溶液的稀释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某种反应物浓度的计算;化学反应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 推理法 归纳法 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教学进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任务 实验导入 【提出问题】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药品和器材,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来配制 3%的氯化钠溶液?【探究思考】有固+水,固+液,液+水,液+液几种形式 通过实验室中常见 溶 液 配 制 问题,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升学习的兴趣。通 过 提问,诊断和发展学生对溶液配制方法的理解与归 纳 水平。自主学习 【过渡】将浓盐酸加水配制成稀盐酸是实验室中常用方法,此过程称为溶液的稀释。【提出问题】思考:对比溶液稀释前后的变与不变?(稀释前)(稀释后)【组织自学】溶液稀释的计算 例题 1(教材 44 页):化学实验 【思考回答】稀释前后溶液中溶剂和溶液质量增加,但溶质质量不变。【自学例题】【分享交流】通过问题导向、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更有目的,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分析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掌握溶液稀释公式。通过分析溶液稀释过程中各物理量变化,诊断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理 解 能力,通过自学溶液稀释过程中的计算 自主学习 室现有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要把 50g 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思考以下问题:1.溶液稀释前溶质的质量如何计算?2.溶液稀释后溶质质量如何计算?【组织分享】组织学生分享思考后的成果 【提问】如何建立溶液稀释前后的质量关系?【引导归纳】稀释公式:_=_ 【拓展应用】用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 6%的NaCl 溶液(密度约为 1.04g/cm3),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 3%的 NaCl溶液,问:需要多少 6%的 NaCl溶液和 H2O 的体积各多少?【总结规律】(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要紧抓不变量来建立等式;(2)两种溶液混合,体积不可相加;体积与质量之间要通过密度运算转化;1.稀释前溶质质量=浓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分数 2.稀释后溶质质量=稀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分数 【思考回答】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建立等式关系。【归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分享交流】解:设需要 6%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 X X 6%=50g3%X=25g m水=50g-25g=25g 即 V水=25mL V(6%的氯化钠溶液)=25g/(1.04g/mL)=24mL 和拓展应用,诊断和发展学生对溶液稀释本质的应用水平。合作学习 【提出问题】思考:化学反应前后溶质质量分数该如何计算?例题 2:13g 锌粒(Zn)与 100g 稀硫酸(H2SO4)恰好完全反应。试求:(1)反应前稀硫酸(H2SO4)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组织讨论】(1)100g 属于溶质还是溶液的质量?其中真正参与反应的是什么成分?(2)溶质 H2SO4的质量如何计算?它的质量分数怎么求?(3)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组织合作】各小组合作书写计算过程,提醒注意书写格式,标记评分标准!【组织互评】小组间交换批改,按照标准评分!【思考】【组内交流】(1)100g 是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其中参与反应的是其中的溶质 H2SO4。(2)H2SO4质量可以通过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利用 32.5g锌的质量求出;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3)通过质量守恒来计算,注意产生的气体质量要减去。【组内合作】在小白板上书写计算过程 【组间评价与交流】对方组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得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间竞争的方式,对化学反应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前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综 合 计 算 的 技能,提升了学生的进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过程 中 的 团 队 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诊断和发展学生在团队交往中的能力水平,诊断和发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达出的化学认知方面的素养。拓展训练 练习2: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锌(Zn)投入到 100g 稀硫酸(H2SO4)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相对原子质量:Zn-65 H-1 S-32 O-16)(1)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氢 气(H2)的 质 量 为_g。(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 通过强化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与易混点,并 及 时 总 结 归纳,为后续的教学确定思路与方向。通过实际化学反应中相关溶质质量分数 的 计算,诊断和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实质 的 理解,以及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板书设计】【课堂测评】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规律总结】(1)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参加化学反应的一般都是溶液中的溶质,不可将溶液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2)混合物的质量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代入的必须是纯净物质量。(3)体积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必须转化成质量。(4)反应后溶液的质量计算 常用质量守恒法。应用与分析能力。课堂测评 教师发布课堂测评试题,收集数据,答疑解惑。学生 5 分钟内完成并提交 通过大数据分析课堂测评情况,及时反馈学习质量水平,掌握学生的思维梯度达成情况。1.浓溶液在用水稀释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A.溶液质量 B.溶液体积 C.溶质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2.医院里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双氧水(H2O2)溶液清洗受伤病人的伤口,若要配制 5的双氧水溶液 600 g,需要 30的高浓度双氧水的质量为()A.30 g B100 g C200 g D400 g 3.25时向 1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的 NaCl 溶液中加入 5g KCl 粉末,完全溶解后,溶液中 NaCl 的质量分数将()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要把 100 mL 密度为 1.5 g/cm3的 60%的 H2SO4溶液稀释成 25%的稀 H2SO4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多少()A.90 g B140 g C210 g D260 g 5.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 2 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A.将 20 g 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 10 g 水 B.将 20 g 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 10 g 水 C.向 10 g 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 10 g 硝酸钾晶体 D.在 10 g 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 5 g 40%的硝酸钾溶液 【评价建议】(课时测评试题的质量水平和 SOLO 分类细目表)题号 1 2 3 4 5 质量 水平 L1 L1 L1 L1 L3 L3 L3 L3 L2 L2 L2 L2 L3 L3 L3 L3 L3 L3 L3 L3 SOLO U U U U R R R R M M M M R R R R R R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