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34章:教学案例.pdf
-
资源ID:82082177
资源大小:291.3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34章:教学案例.pdf
1 教学案例(一)新比较经济学内功:求解制度变异 比较经济学诞生于世界经济跌宕起伏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发源地是美国。这是由一系列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一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远离欧洲主战场的天赐良机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成长为世界金融经济中心。1929 年至 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恶果,不光令整个美国经济几乎濒于“全部毁灭”的边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陷入萧条的深渊。而反观世界的另一端苏联却欣欣向荣,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从 1928 年至 1940 年,苏联创造了一个行政指令的经济。斯大林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经济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封闭式状态下一下子发展起来。西方深重的经济危机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自动调节机能”已经愈益失灵,同时也宣告了以亚当斯密古典学说为中心内容的自由放任主义传统经济理论思想的破产。如何拯救濒于崩溃境地的美国经济?经济学家们将目光转向了苏联模式,开始从结构和效果两方面认真比较分析两种经济体制的优劣。可以说,在那个时候从事比较研究的经济学家们的心目中,比较经济学的存在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立存在为基础的。这种受“主义”比较法支配的比较研究,一直延续了约 30 年。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两大“主义”制度内部渐渐出现了“变异”,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变种。在这个变异的“刺激”之下,比较经济学才得以打破以“主义”划分经济体制的窠臼,比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才真正形成。又过了 20 余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前苏联东欧国家政治剧变所引发的经济制度变迁,对比较经济学提出了全面挑战。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比较经济学框架内,根本不可能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制度变迁的过程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而现实迫切需要对此做有理有据的、透彻的比较分析。这样,现实的需要推动着比较经济学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诸方面的变革。历史在这里划了一道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比较经济学被学者们称为“传统比较经济学”,九十年代以后的比较经济学则被称为“新比较经济学”。传统比较经济学具有这样几个缺陷:第一是仅凭借已有理论简单对各国经济体制进行分类和比较,而忽视了借助经验性研究对现有理论提出挑战;第二,受先验的主流经济学理性最大化和必然进步两种观念的支配;第三,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只关注结构的经济方面,而把其他方面视为外生变量。“新比较经济学”秉承了“传统比较经济学”的基本理念,但在方法、理论、内容和观点,甚至体系方面作了极大甚至根本性的改进。它从生产力变化以及经济环境、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来比较经济体制,因而能对经济体制的变异、多样性和演化过程做出历史性说明,并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提供了较为健全的认识基础。例如,美国爱达荷艾伯森学院(Albertson College of Idaho)的国际经济学家、福布莱特学者 James Angresano 教授,在其 1996 年出版的专著比较经济学中,运用演化经济学的方法、历史递进的方式,深入探究当今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根源,并从哲学、历史、政治等多种角度作细致分析,比较了各自的绩效。墨尔本大学政治学系的 R.C.Mascarenhas 教授在 2002 年出版的工业资本主义的 2 比较政治经济学(A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一书中,批判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借助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着力分析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变化;他总结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三种代表模式盎格鲁美国模式、德国社会市场模式和日本东亚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一一作了分析和比较。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经济学教授Steven Rosefielde则强调文化因素对经济体制差异性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对权力和贫富差距给予了较大关注;他对比研究了完全自由经济和完全管制经济,并描述了欧美、日本、俄罗斯、中国和韩国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他在此基础上展望世界经济体制发展趋势的尝试,留给学界很多启示。新比较经济学确实在摆脱“主义”比较的方法,在突破传统框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应清楚意识到的一个事实是,现在的比较经济学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构建统一、完整和稳定的比较经济学研究体系,比较经济学家们脚下路途漫漫。(二)美大学教授:新比较经济学正在中国复兴 晨报讯(记者张黎明)中国在领跑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其比较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也正在自信地改变,当计划与市场之争声音渐稀之际,经济学家们开始把新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带入火热的中国经济实践中。上周,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堂名为“中国经济专题”的课程中,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钱颖一教授,热烈呼吁学界同人重视新比较经济学的研究,他讲的“避免坏的市场经济,走向好的市场经济”的论点引起共鸣。钱颖一曾先后在斯坦福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任教,他的研究涵盖中美两国经济界,他主编的美国 90 年代的经济政策一书已介绍到中国。书中所述的时期是美国经济的黄金年代,其美妙的发展路径是中国学习的优秀榜样。在钱颖一看来,旧比较经济学的时代已经慢慢过去。在那个时代,市场中价格的资源配置机制与计划经济中的政府命令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那时,曾有一些老学者为市场经济的理论无条件地受宠而苦恼不已,也曾经有学者为计划与市场孰优孰劣这种“二分法”的比较而笔仗不断。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正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获益,中国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已达到 620 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但与此同时,敌视中国制造、贸易战、知识产权纠纷、能源争夺等问题也纷至沓来。钱颖一指出,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经济局面中,国内学界单纯研究“计划与市场”的旧比较经济学已经远远跟不上形势了。“近些年来,比较经济学正经历着一次复兴。”钱颖一说。新比较经济学的文眼就是国家和市场经济制度之间的比较研究,跨国经济的比较研究,大国经济关系的比较研究,国家经济制度安排和政治经济学因素的比较研究等都是新比较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在中国,知识产权问题的比较研究和政府监管市场能力比较研究也是一个焦点。去年,由“郎顾公案”引发的经济学界大讨论恰好印证了这一点。除此之外,钱颖一还谈到了纬度、海岸线等地理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有趣影响。他举例说,“对于印度经济来说,位于热带是个不利因素,传染病猖獗使得热带环境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对于日本而言,它国土虽小,但却拥有海岸线这一外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来源:北京晨报)3(三)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在中国经济学百年回眸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在中国经济学中有一门最为年轻的学科信息经济学。在国外,它产生于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至今已有近 40 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在 80 年代中后期,至今才有 10 多年的历史。虽然这一学科产生的历史不算很长,但它一问世就受到国内外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及时投入到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和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对信息经济学的不懈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1987 年 1988 年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范围的信息经济学研讨会。1989 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挂靠在国家信息中心,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被推举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此后,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就有了学术界集体力量及其组织推动。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国内外的信息经济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如 1992 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考察了美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情况;1995 年起至今与中国信息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十余次国民经济信息化论坛;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一次全国性的讨论信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大型活动。其主题有信息系统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市场培育、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等等。这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经济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团结了一批有志于我国发展信息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努力下,近十年来涌现出数十部信息经济学的专著和教材。(二)许多高等院校成立了信息经济系、信息管理系或信息管理学院。许多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发起和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从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来看,国内外不少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就是获取、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此,有些高等院校虽然没有成立信息管理系或信息管理学院,但在学生中搞信息经济学讲座,引起大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三)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认识的不断深化。乌家培教授提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如有关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制度变迁、激励机制以至产权问题等等,都需要信息经济学去研究。回眸以往,尽管我国信息经济学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外同一学科的发展相比,这两方面的差距都还很大。因此,有志于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亟需继续努力,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创新,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经济学百年回眸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在中国经济学中有一门最为年轻的学科信息经济学。在国外,它产生于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至今已有近 40 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在 80 年代中后期,至今才有 10 4 多年的历史。虽然这一学科产生的历史不算很长,但它一问世就受到国内外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及时投入到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和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对信息经济学的不懈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1987 年 1988 年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范围的信息经济学研讨会。1989 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挂靠在国家信息中心,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被推举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此后,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就有了学术界集体力量及其组织推动。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国内外的信息经济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如 1992 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考察了美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情况;1995 年起至今与中国信息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十余次国民经济信息化论坛;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一次全国性的讨论信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大型活动。其主题有信息系统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市场培育、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等等。这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经济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团结了一批有志于我国发展信息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努力下,近十年来涌现出数十部信息经济学的专著和教材。(二)许多高等院校成立了信息经济系、信息管理系或信息管理学院。许多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发起和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从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来看,国内外不少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就是获取、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此,有些高等院校虽然没有成立信息管理系或信息管理学院,但在学生中搞信息经济学讲座,引起大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三)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认识的不断深化。乌家培教授提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如有关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制度变迁、激励机制以至产权问题等等,都需要信息经济学去研究。回眸以往,尽管我国信息经济学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外同一学科的发展相比,这两方面的差距都还很大。因此,有志于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亟需继续努力,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创新,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作出更大的贡献。罗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