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18章:课后习题.pdf
-
资源ID:82083654
资源大小:114.06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第18章:课后习题.pdf
1 课后答案 1、评述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维克塞尔把利息率分为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息率,前者是金融市场上的实际利息率,后者是资本的边际利润率。他认为在实物经济下,一切借贷不使用货币而以实物资本形态进行,这种资本供求关系决定的利息率就是“资本的自然利息率”,它决定于实物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维克塞尔把与自然利息率相一致的货币利息率称为“正常利息率”。正常利息率实质上是自然利息率的货币表现。这时的金融市场与实物资本市场上的供求正好相等,则投资和储蓄相等,价格和生产稳定不变,整个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自然利息率高于市场利息率,此时增加投资有利可图,因而投资增加,社会收入增加,物价上涨,经济处于扩张状态。这种扩张带有累积的性质,直到经济扩张对货币贷款的需求把市场利息率拉到与自然利息率相一致的水平为止,即资本的边际利润率与市场利息率相等,经济回复到平衡状态。如果自然利息率低于市场利息率,此时资本的边际利润率为负,于是投资减少、收入下降、消费缩减、物价下跌,从而开始了经济活动的累积收缩过程,直到货币需求减少到使市场利息率下降到与自然利息率相等时为止,经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恢复了均衡状态。这是一个与上述向上的累积过程相反的向下的累积过程。维克塞尔认为,只有当金融市场上的供求均衡时,商品市场上的供求才能平衡,价格水平也就稳定了,换句话说,只有在货币利息率与自然利息率相一致时,货币才是中性的。2、简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影响。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在 19 世纪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 1916 年提出这一主张,并于 1922 年在1914 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后,购买力平价理论才得到人们的重视。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在本国具有购买力。因此,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两种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了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即汇率。卡塞尔认为,世界各国实现自由贸易,国际价格(即不同货币的相对购买力)保持稳定时,国际收支将趋于平衡,因此,可以从两国物价水平求得均衡汇率。这就是所谓的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则把汇率的升降归因于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或者是通货膨胀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相对购买力平价 是以平价为轴心,用物价指数求得均衡汇率,汇率随物价涨落而变动。2 3、瑞典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是否适应于开发经济大国?一战后瑞典经济的特点是就业水平高、国际收支比较均衡,但通货膨胀率却很高,并且深受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影响。瑞典经济学家用部门结构和世界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来解释这一现象,并建立起独特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沃德奥克鲁斯特提出,后为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伦、法克森和奥德尔三人在小国经济的建设(1970)一书中发展而成。所以该模型通常称为 EFO 模型。该模型把小国开放式经济体系分成两大部分:开放式经济部门和非开放式经济部门。开放式经济部门主要由商品生产部门组成,其产品进入国际产品市场;非开放式经济部门主要由服务性部门和建筑部门组成,其产品不进入国际产品市场。在模型中,世界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下列途径传递的:(1)国际贸易。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开放式经济部门的通货膨胀率随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增长而增长;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价格等于该产品的国际价格。(2)货币工资增加率。假定不考虑利润的变化,开放式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增加率取决于该部门的通货膨胀率和劳动生产率,即该部门的工人根据该部门产品价格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提高货币工资。(3)“看齐”作用。非开放式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向开放式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看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这是防止该部门劳动力外流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也将通货膨胀传递给了非开放式经济部门。4、HO 模型对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有哪些发展?俄林的理论集中在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上,并根据一般均衡分析认为价格形成是相互依存的。这是他的贸易理论核心,既适用于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也适用于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只是区域贸易的特例。俄林的整个理论体系大致如下:各独立地区的所有财货的相对价格决定人们对财货的需求和生产它们的可能性。地区间的相对价格之差决定于双方的需求情况和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所以,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就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但这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生产要素缺乏可分性。国际贸易是这种区域贸易理论的扩展和运用,只是在国际贸易中这些(生产要素和商品)移动可能受到较多的阻碍。俄林提出了在国际贸易中更要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问题。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各国出口的应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应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 模型。这是俄林对西方经济学说的最大贡献。俄林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个贡献是他在经济稳定政策方面的成就。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他就致力于建立宏观经济理论,注重研究总有效需求水平同总供给水平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重点研究经济萧条及其对策,极力主张政府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他强调了公共工程对收入、生产和就业的影响,研究了乘数作用,考察新增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并且区别了税收来源的投资和借款来源的投资的不同经济效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为凯恩斯的通论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