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建筑群体地基基础检测方案.pdf
大型建筑群体地基基础检测方案 1.1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方案 1.试验目的 普查桩身结构完整性,判断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2.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采用美国PDI公司及武汉岩海公司生产的P.I.T桩基完整性检测仪四台,检测设备及现场联接见图1。图 1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仪器设备现场连接示意图 3.基本原理 基桩低应变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桩顶施加激振信号产生应力波,该应力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遇到不连续界面(如蜂窝、夹泥、断裂、孔洞等缺陷)和桩底面时,将产生反射波,检测分析反射波的到时、幅值和波形特征,就能判断桩的完整性。4.检测标准 1)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5.检测流程 手锤击打 桩身完整性检测仪 信号输入 参数设定 桩 计算机 绘图仪 6.抽检数量、验证与扩大检测 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 根。2)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30%,且不得少于 20 根;其它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20%,且不得少于 10 根。对低应变法检测中不能明确完整性类别的桩或类桩,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静载法、钻芯法、高应变法、开挖等适宜的方法验证检测。当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宜采用原检测方法,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7.受检桩位的选择 检测桩位的确定宜按下列原则进行: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2)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接受委托 现场检测 调查、资料收集 制定检测方案 前期准备 计算分析和结果评价 检测报告 设备、仪器检定 重新检测、验证、扩大检测 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4)施工工艺不同的桩;5)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8.准备工作 根据我方在 AA 大学城、新白云国际机场等大型项目中的工作经验,为确保检测工作顺利、有序、高效的进行,我方将设置专职联络员,负责同业主、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联系、沟通工作,及时掌握现场进度情况,以便我方做好人力、物力的调配,同时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在进场检测前有关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1)凿去桩头浮浆或锯掉预制桩的桩头破损部分,露出新鲜密实混凝土面,并使桩头保持平整;2)清除桩头碎石、杂物、泥浆和积水,使桩头保持清洁、干燥;在检测之前,桩顶承台不得绑扎钢筋。3)保证传感器的安装面光滑平整(可采用砂轮打磨),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按如下规定:实心桩安装在距桩中心 2/3 半径处,根据桩径大小均匀布置 34 个点,激振点在桩中心;管桩安装在壁厚的 1/2 处,激振点、传感器安装点与桩中心成 90夹角。4)同时需提供的资料有:桩位平面图;地质勘察报告;受检桩的施工记录;工程概况(后两项由我方提供表格格式)。当受检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以上,且不小于 15MPa 时,可以开始进行低应变法检测,本中心不承担以上准备工作所发生的相关费用。9.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 正常情况下,每个台班大约可完成100 根桩的低应变法检测,实际检测时,根据施工现场进度的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员、设备,以确保满足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场检测工作完成后,三天内提供初步检测结果,全部基桩检测完毕后,七个工作日内提供正式检测报告。A1 A2 1.2 基桩高应变法检测方案 1.试验目的 1)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2)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及桩侧摩阻力和端承力分布情况。2.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采用美国 PDI 公司生产的 PAK 型及 PAL 型 P.D.A 打桩分析仪三台,检测设备及现场联接见图1。图 1 高应变动力试桩示意图 3.基本原理 高应变动力试桩的基本原理:用重锤冲击桩顶,使桩土产生足够的相对位移,以充分激发桩周土阻力和桩端支承力,通过安装在桩顶以下桩身两侧的力和加速度传感器接收桩的应力波信号,应用应力波理论分析处理力和速度时程曲线(曲线拟合法),从而判定基桩的承载力和评价桩身完整性。4.检测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5.检测工作流程 重 锤 PDA 打桩分析仪 参数设定 数据处理 信号输入 结果输出 桩 打印结果 波形绘制 F1 F2 6.抽检数量、验证与扩大检测 按总桩数的 8%抽检,且不得少于 10 根。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应采用静载法进一步验证:1)桩身存在缺陷,无法判定桩的竖向承载力;2)桩身缺陷对水平承载力有影响;3)单击贯入度大,桩底同向反射强烈且反射峰较宽,侧阻力波、端阻力波反射弱,即波形表现出竖向承载性状明显与勘察报告中的地质条件不符合;4)嵌岩桩同向反射强烈,且在时间 2L/c 后无明显端阻力反射;也可采用钻芯法检验。当单桩承载力抽检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并经确认后扩大抽检。当抽检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宜采用原检测方法,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7.受检桩位的选择 接受委托 现场检测 调查、资料收集 制定检测方案 前期准备 计算分析和结果评价 检测报告 设备、仪器检定 重新检测、验证、扩大检测 检测桩位的确定宜按下列原则进行: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2)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4)施工工艺不同的桩;5)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类桩;6)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8.准备工作 根据我方在 AA 大学城、新白云国际机场等大型项目中的工作经验,为确保检测工作顺利、有序、高效的进行,我方将设置专职联络员,负责同业主、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联系、沟通工作,及时掌握现场进度情况,以便我方做好人力、物力的调配,同时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在进场检测前有关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1)现场应按要求平整吊机和大平板车进场所需路段(至试验桩距离在10m以内);2)现场应提供 220V 交流电源至试桩位置;3)桩头必须平整,不得有破损。4)预制桩应按附图1 要求进行桩周边土体开挖及坑底垫平工作,灌注桩需按附图制作桩帽。5)同时需提供的资料有:桩位平面图;地质勘察报告;受检桩的施工记录;工程概况(后两项由我方提供表格格式)。本中心不承担以上工作所发生的相关费用。承载力检测前受检桩的休止时间应达到砼龄期 28d 或预留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不应小于下表规定的时间。休止时间 表 1 土的类别 休止时间(d)砂土 7 粉土 10 黏性土 非饱和 15 饱和 25 注:对于泥浆护壁灌注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 9.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 正常情况下,每个台班大约可完成 15 根基桩的高应变检测。实际检测时,根据施工现场进度的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员、设备,以确保满足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场检测工作完成后,三天内提供初步检测结果,全部基桩检测完毕后,七个工作日内提供正式检测报告。1.3 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方案 1.试验目的 检测基桩结构完整性和砼的匀质性。2.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采用武汉岩海公司生产的RS-ST01D 型数字超声仪。3.基本原理 声波透射法检测混凝土质量的原理是事先在桩内预埋若干条声测管,作为超声波接收和发射换能器的通道。检测时在一个管内放入发射超声波的发射探头,在另一个管内放入接收超声波的接收探头。两个探头由底部往上同步提升,仪器记录超声波在由二管组成的砼测面内传播的声学特征。根据波的到达时间,幅度大小,频率变化及波形畸变程度,经过分析处理,从而判定出砼质量状况,存在缺陷的性质、大小及空间位置、砼匀质性。4.检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广东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5.准备工作 在灌注混凝土之前,需要在被检测的基桩内预先埋入检测预埋管,待约 15天砼龄期后开始检测。预埋管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1)管材要求及驳接方式 预埋管用内径 5cm 的普通自来水管或黑铁管。用自来水管的螺口驳接方式,但驳接时不用麻丝,油漆,直接拧接即可。管内不能有泥沙或其它异物存在。上、下管口要封口,上管口要高出灌注砼面 30cm 以上,以便检测时安装探头电缆滑轮。2)固定方式 预埋管可直接用铁丝捆扎在钢筋笼竖筋上,各预埋管要大致相互平行,并大致垂直于桩底。如果钢筋笼不到底,则底部应用铁丝捆扎短钢筋作相对固定,为了安全,尽可能不要在桩底内焊接。对于钢筋笼到底并且是用吊机吊入桩孔的,可在地面先把预埋管安装在钢筋笼上。此时如果采用点焊驳接固定预埋管,请注意不能焊穿或局部漏焊管材。3)埋管根数及分布要求 当基桩直径 D0.8m 时,对称分布安装两条预埋管,当 0.8mD2.0m 时,按正三角形分布,安装 3 条预埋管,当 D2.0m 时,按正方形分布安装 4 条预埋管。(见下图)注:通知进场检测前请预先在所有声测管内注满清水。并再次确认声测管是否畅通,声测管露出混凝土面部分应无扭弯、压扁或穿洞,管内无异物,管底直达桩底,否则应做相应处理。本中心不承担以上工作所发生的相关费用。6.抽检数量 按不少于总桩数的 10%抽检。按设计要求,桥桩和码头桩 100%做声波透射法检测。7.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 正常情况下,每天大约可完成 20 根基桩的声波透射法检测。现场检测工作完成后,三天内提供初步检测结果,全部基桩检测完毕后,七个工作日内提供正式检测报告。基桩超声检测预埋管分布图 D0.8m 0.8m D 2.0m D2.0m 1.4 单桩抗压静载试验 1 试验目的 目的是检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 检测标准(1)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3 检测数量 检测数量按相关规范执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 1%且不应小于 3 根。检测桩的数量及具体检测桩号由甲方会同监理、设计及施工等有关单位,根据施工记录和低应变动测结果确定。4 检测仪器设备和工作内容(1)采用组合钢梁和砼块(重物)组成的压重平台置于碎石垫层面上作为施荷反力系统时,重物平台总重量大于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 10%以上,荷重在试验前一次性加上平台。试验时,由电动高压油泵给置于试桩面的油压千斤顶逐级加、卸荷载。(2)工作内容为提供试验设备、仪器、砼块(重物),以及它们的运输和进退场;现场试验平台的摆设、吊机吊装及设备、砼块的场内中转;派出技术人员在现场测试、记录;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及装订。但不包括桩头开挖及处理、桩帽制作、场内道路铺设及桩两侧垫层的平整、铺设。5 试验技术要求(1)、试验加载: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每级加载为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 1/10,第一级按 2 倍荷载分级加载。加载时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最大试验荷载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 2 倍。测读桩顶沉降量的间隔时间:在每级加载后按第 5min、15min、3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 15min 测读一次,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收敛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2)、试验卸载:每级卸载量为分级荷载的两倍,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为 15min,按第 5min、15min 各测读一次桩顶沉降量,卸载至零后,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 120min,测读时间为 5min、15min、30min,以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3)、桩的沉降观测:在桩顶对称位置装设 4 个 RS-JY 型 50mm 量程的位移传感器(精度为 0.01mm),利用 RS-JY 型桩基静载测试分析系统按规定时间测读对桩顶沉降量进行测读。(4)、试验所用的仪器、仪表均经省计量部门定期检验合格后统一发给计量认证合格证,精度满足试验要求。6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提供电源:380V(5kW)、220V。(2)桩头处理:按照本检测中心提供的试桩帽构造大样图(图 1)对桩头进行处理和制作试桩帽。试桩帽制作前,应将桩身上部松散的砼完全凿去,然后按图纸要求制作桩帽。当桩顶标高(凿去松散部分后)低于图纸要求时,可加长桩帽尺寸,以保证桩帽顶的标高。原桩身钢筋笼伸至试桩帽第一层钢筋网。(3)、采用组合钢梁和砼块(重物)组成的压重平台时,现场需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铺设碎石垫层:在试验桩的两边铺设碎石垫层,垫层厚度为 30cm,保证碎石垫层面比桩头平面高 10cm,其平面尺寸如图 2 所示。现场道路平整:现场道路应满足吊机和长平板车将试桩设备和重物(砼1200)(50原桩身钢筋笼主筋伸进第一层网片10100双向101001015010形筋箍筋150圆形箍筋第三层为二层钢筋网片试桩桩头嵌入160016004001000270图1 1200桩帽构造大样及配筋示意图块)运至试验桩位置,并能顺利退场。图 2.碎石垫层铺设平面示意图 7 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 在现场准备工作做好的情况下,每套设备每天可完成一根桩的检测。现场检测工作完成之后,三个日历天内提交初步检测结果,十个日历天内向甲方提交正式检测报告。330033001.5 单桩抗拔静载试验(自平衡法)1 试验目的 目的是检验单桩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 检测标准(1)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3)交通部行业标准基桩静载试验自平衡法(JT/T738-2009);(4)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 检测数量 检测数量按相关规范执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 1%且不应小于 3 根。检测桩的数量及具体检测桩号由甲方会同监理、设计及施工等有关单位,根据施工记录和低应变动测结果确定。4 检测仪器设备及现场安装 1)试验设备(1)荷载箱:每根试桩使用 1 个经过标定的荷载箱专利产品。(2)高压油泵 1 台。(3)电子位移传感器 4 只:两只测荷载箱向下位移,两只测荷载箱向上位移。(4)电脑及数据自动采集仪一套。2)现场安装 自平衡法现场测试工作与基桩施工过程密切相关,故需要施工单位承担(或配合)部分工作。1、为了能够提供足够的桩端反力,需特别施工桩端延长段,即工程桩挖至设计要求的桩端位置后,按扩大头直径继续往下挖 0.7m 深延长段,其中 0.2m为预留荷载箱的高度,0.5m 为桩底加强层,且在桩底加强层的顶部配置双向水平钢筋。详见图 2。2、施工单位焊接钢筋笼时,配合将位移丝及外护管绑扎到钢筋笼上,注意确保外护管不渗泥浆,检测单位负责指导和配合。位移丝和外保护管由检测单位提供。该项工作一般应在浇筑混凝土前23 天做好准备。3、混凝土分两次浇灌。先浇灌底部延长段以上 0.5m 高度处,并找平,待初凝后吊入荷载箱(荷载箱高度约 0.2m),安放在中心部位。同时在荷载箱标高范围内,采用五合板沿桩周设置一圈隔离。4、吊入钢筋笼,将钢筋笼上的管子与荷载箱上相应的管子对接。5、按施工要求浇灌桩身混凝土。6、在埋设完荷载箱至现场测试这段时间内,出露在桩顶的高压油管及护管封头应妥善保护,特别是施工时避免损伤损坏。7、测试期间确保不断电(380V、220V 两种电源)。试桩周围 10 米内不得有较大振动。图 2 荷载箱埋设图 5.试验技术要求(1)、试验加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每级加载为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十分之一,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 2 倍,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稳定标准为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上拔位移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最大试验荷载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 2 倍。测读桩顶上拔位移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第 5min、10min、15min 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 15min 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读一次。(2)、试验卸载:卸载测回弹分五级进行,每级卸载减量为预定试验荷载的五分之一,卸荷后隔 15min 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荷后隔 180 分钟测读上拔位移量残值。(3)、终止加载条件:、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大于上一级上拔荷载作用下上拔量的 5 倍;、按桩顶长拔量控制,当桩顶长拔量超过 100mm时;、按钢筋的抗拉强度控制,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值的 0.9 倍;、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值。(4)、根据试验数据绘制的荷载与上拔位移变化关系曲线(U曲线)、上拔位移量与时间对数关系曲线(lgt 曲线)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 Uu,当Uu最大试验荷载时,判定该检测桩满足设计要求。6.试验后回灌 测试完成后,委托方应委托有资质的灌浆单位进行压力灌浆,压力要求1.5MPa,水泥掺入5膨胀剂。7.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1)、合同签定后 7 天内完成荷载箱的设计、生产和标定。(2)、荷载箱运输约需 4-7 天。(3)、根据施工进度,组装钢筋笼与荷载箱,浇筑混凝土。(4)、浇注混凝土 28 天后进行自平衡测试,每根桩现场测试正常情况约需 1天。(5)、现场测试完成后五个工作日内提供初步结果,十个工作日提供正式报告。1.6 单桩抗拔静载试验(常规法)1.试验目的 检测单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检测依据的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3.检测数量 按照上述规范的规定,竖向抗拔试验的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 3根。具体检测桩号由甲方会同监理、施工等有关单位,根据施工记录和低应变动测、声波透射法检测等结果确定。4.检测方法 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的 2 倍为最大试验荷载,慢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两小时加一级荷载。根据试验数据绘制的 U、lgt 曲线来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Uu,当 Uu2倍承载力设计特征值时,判定该受检桩满足设计要求。5.试验设备、工作内容(1)由电动高压油泵给置于大梁上的油压千斤顶逐级加、卸荷载。千斤顶向上的作用力通过螺杆及预埋钢筋束传给试验桩,向下的作用力通过大梁及预制垫层传给地基土,具体的试验平台根据试验桩的尺寸及试验荷载值确定。(2)工作内容为提供试验设备和试验仪器,以及它们的运输和进退场;现场试验平台的摆设、设备的场内中转;派出技术人员在现场测试、记录;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及装订。但不包括桩头开挖及桩帽制作、场内道路铺设及平整、桩两侧垫层铺设等试验前准备工作以及现场锚脚的焊接及吹割工作。6.技术要求(1)试验加载:最大试验荷载取承载力特征值的两倍。试验加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每级加载为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十分之一。第一次加载加至 2 倍荷载分级,以后均按荷载分级加载,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为 120min。加载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第 5min、15min、30min、45min、60min 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 30min测读一次,满足变形要求后即加下一级荷载。(2)试验卸载:卸载分五级进行,每级卸载值为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五分之一。卸载沉降观测:每级卸载维持 1h,按第 15、30、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 3h,测读时间为第 15、30min,以后每 30min 测读一次。(3)上拔位移量观测:在桩顶位置安装 4 个 RS-JYB 型百分表,按规定时间测读桩顶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上拔位移量,百分表精度为 0.01mm。试验所用的仪器、仪表均经省计量部门作定期检验后统一发给计量认证合格证,精度满足试验要求。(4)终止加载条件: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上拔荷载作用下的上拔量 5倍。按桩顶上拔量控制,当累计桩顶上拔量超过100mm时。按钢筋抗拉强度控制,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值的 0.9 倍。对于验收抽样检测的工程桩,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值。7.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四项:(1)提供电源:380V(5KW)、220V;(2)开挖桩头及制作桩帽,各种试验荷载下桩帽的配筋、尺寸及构造要求根据实际桩设计图纸另行出图说明;(3)制作反力梁,各种试验荷载下反力梁的位置、尺寸及配筋另行出图说明;(4)因试验桩处于深基坑内,重型设备需委托单位协调现场的塔吊进行吊装及场内中转,或提供可供吊车及载重车辆在场地内行驶所需的道路。1.7 基础锚杆抗拔试验 1 试验目的 目的是检验基础锚杆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 检测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3 检测数量 根据规范规定,锚杆试验数量不得少于工程总锚杆数的5%,且不得少于 6根。4 仪器设备 验收试验设备采用 200T 穿心式千斤顶;加载控制采用电动油泵和压力表;位移量测系统采用精密百分表,精度为0.01mm。试验所用的仪器、仪表均经省计量部门作定期检验后统一发给计量认证合格证,精度满足试验要求,且均在有效周期内。5 试验方法(1).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27-2002;,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应取锚杆轴向拉力特征值的 2 倍。(2).验收试验应分级加荷,加载分级不少于 8 级,分级采用平均分级,加荷值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 25%、50%、75%、100%、125%、150%、175%、200%倍。(3).每级荷载应稳定 510 分钟,并记录位移增量。最后一级试验荷载应维持 10 分钟。如在 110 分钟内锚头位移增量超过 1.0mm,则该级荷载应再维持50 分钟,并在 15、20、25、30、60 分钟时记录锚头位移增量。(4).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应判定验收合格:1)拉力型锚杆在最大荷载下所测得的总位移量,应超过该荷载下杆体自由长度理论伸长值的 80%,且小于杆体自由段长度与 1/2 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深长值;2)在最后一级荷载作用下 110 分钟锚杆蠕变量不大于 1.0mm,如超过,则660 分钟内锚杆蠕变量不大于 2.0mm。(5).当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后应视为锚杆破坏,终止试验。a.锚杆拔升量持续增长,且在 1 小时内未出现稳定的迹象;b.新增加的上拔力无法施加,或者施加后无法使上拔力保持稳定;c.锚杆钢筋被拔断,或者锚杆锚筋被拔出。(6).加载示意图 mmm7 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 在现场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且砂浆龄期达到28 天时我方进行检测,现场检测工作完成之后,五个工作日内提交初步检测结果,全部检测完成后十个工作日内向甲方提交正式检测报告。8 现场准备工作及委托方协助事宜(1).锚杆中的杆体如因施工时上部弯折,千斤顶将无法套入,故需对待试验锚杆的杆体进行切割和加长准备,具体操作步骤另附图。(2).锚杆周围需要保证 2m3m 的范围内的场地平整、空旷,以便试验装置的摆放,如地基条件差时需要更大的面积;(3).保证待试验锚杆作业范围内有 380V 的电源;(4).提供焊工协助;(5).锚杆试验前提供以下资料:锚杆平面布置图、锚杆施工记录、试验锚杆附近的地质资料 1.8 天然岩基载荷试验 1 检测目的 准确衡量基底持力层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 2 检测标准(1)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3)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4)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资料。3 检测数量 单位工程抽检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点数为每500m2不应少于 1 个点,且不得少于 3 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抽检数量。4 仪器设备(1)承压板:直径为 300mm 的圆形刚性压板。(2)施荷设备:由千斤顶及精密压力表组成。(3)沉降测读设备:WBD-50型百分表24块及磁性表座和二根基准杆组成,百分表读数精度为 0.01mm。(4)承荷刚性平台(4m6m)由工字钢梁组合而成。5 技术要求(1)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桩顶设计标高相适应,承压板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2)最大试验压力按GB 500072002 规范要求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3 倍。加载荷载分级应不少于 8 级,试验加载:采用单循环加荷,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或设计要求最大试验荷载,然后分级卸载。荷载分级:第一级加载值为最大试验荷载的 1/5,以后每级为 1/10。每级加载后,立即读取沉降量,以后每 10min 读数一次,当在连续三次读数之差不大于0.01mm 时,则认为已经趋于稳定,再加下一级荷载。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述情况现象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在某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 24 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2)、试验卸载: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三倍。每级卸载后,隔 10min 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半小时回弹量小于 0.01mm 时,即可认为稳定。6、试验成果整理(1)提供各级荷载及其对应沉降量汇总表,绘制 p-s 曲线(即荷载变形曲线)。(2)确定岩基承载力极限值、特征值。7、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 正常情况下,每天大约可完成 1 台套岩基载荷试验检测。实际检测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现场监理人员要求,根据施工现场进度的需要,制定现场作业计划报监理单位审批,依据审批通过的作业计划投入相应的人员、设备(检测台套可增加),以确保满足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场检测工作完成后,三天内提供初步检测结果,现场试验全部检测完毕后,七个工作日内提供正式检测报告一式十五份。1.9 灌注桩钻芯法检测方案 1 试验目的 目的是检验桩身砼灌注质量、桩身砼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桩底砼及持力层接触关系,桩底沉渣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要求;桩端持力层性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记录桩长是否属实等。2 检测标准(1)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3)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4)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 检测数量 根据上述有关规范的规定,每一单体工程钻芯检测基桩数量应不小于施工总桩数的 10%,且不得少于 10 根。4 检测仪器设备(1)钻机 本次钻芯法检测采用北京探矿机械厂生产的XY-1A 型钻机,使用101mm 单动双管金刚石钻具,以101mm 金刚石钻头钻进,钻机额定最高转速为1010 转分,额定最大压力为10MPa。(2)芯样切割机 采用江苏姜堰市曙光机电设备厂生产的DQ-1 型芯样切割机。(3)压力试验机 采用吉林省金力试验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YAW-2000 型压力试验机。5 检测技术要求 钻芯法检测时混凝土龄期不得少于 28 天。钻孔数量为:桩径1.2 m,钻孔数量为一桩一孔;1.2 m桩径1.6 m,钻孔数量为一桩二孔;1.6 m桩径,钻孔数量为一桩三孔。持力层的钻探深度为:每桩至少要有一孔钻至设计要求的深度,如设计未有明确要求时,宜钻入持力层 3D 和 3m(选大值)。现场钻孔作业完成后,分上、中、下不同部位采取 24 组代表性砼芯样及一组岩样进行室内加工和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试验,并参照检测标准综合评价其强度。6 甲方现场配合、准备工作(1)道路条件:满足 2 吨载重货车运输钻机设备进退场;(2)负责受检桩头的出露和开挖,以便钻芯检测孔的准确定位;(3)若因基坑开挖而使钻机检测设备无法安置就位时,负责安排塔吊等设备协助起吊就位。7 检测工作进度 每台钻机在正常的工作情况下,每天预计可以钻取砼芯约 25m 左右。实际检测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现场监理人员要求,根据施工现场进度的需要,制定现场作业计划报监理单位审批,依据审批通过的作业计划投入相应的人员、设备,以确保满足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场检测工作完成后,三个工作日内提供初步检测结果,现场试验全部检测完毕后,十个工作日内提供正式检测报告一式五份。1.10 水泥搅拌桩抽芯检测方案 1、试验目的 检验搅拌桩的桩身质量、桩身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桩端持力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记录桩长是否属实等。2、仪器设备 1)钻取芯样宜采用液压操纵的钻机。钻机设备参数符合以下规定:额定最高转速不低于 790r/min。转速调节范围不少于 4 档。额定配用压力不低于 1.5MPa。2)钻机应配备单动双管钻具以及相应的孔口管、扩孔器、卡簧、扶正稳定器和可捞取松软渣样的钻具。钻杆应顺直,直径宜为50mm;3)钻头应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选用合适粒度、浓度、胎体硬度的金刚石钻头,且外径不宜小于 100mm。钻头胎体不得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缺边、少角、倾斜及喇叭口变形;4)水泵的排水量应为 50160L/min,泵压应为 1.02.0MPa;5)锯切芯样试件用的锯切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牢固夹紧芯样的装置,配套使用的金刚石圆锯片应具有足够刚度;6)芯样试件端面的补平器和磨平机应满足芯样制作的要求。3、基本原理 轻型动力触探,就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的圆锥探头打入搅拌桩中,根据打入桩中的阻抗大小来判别桩身强度。4、检测标准 1)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广东省标准)(DBJ 15-60-2008);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3)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5、抽检数量 检测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 0.5%,且不小于 3 根。6、准备工作 为确保检测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我方将设置专职联络员,负责通业主、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联系、沟通工作,及时掌握现场进度情况,以便我方做好人力、物力的调配工作,同时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在进场检测前有关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1)道路条件:满足 2 吨载重货车运输钻机设备进退场;2)负责受检桩头的出露和开挖,以便钻芯检测孔的准确定位;3)若因基坑开挖而使钻机检测设备无法安置就位时,负责安排塔吊等设备协助起吊就位;以上各项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委托方承担。7、技术要求 钻芯法检测时混凝土龄期不得少于 28 天。钻孔数量为一桩一孔。持力层的钻探深度为:每桩钻进 3 倍桩径,即 1.5m。现场钻孔作业完成后,分上、中、下不同部位采取 23 组代表性砼芯样进行室内加工和抗压强度试验,并参照检测标准综合评价其强度。8、测试方法及测试步骤 1)采用回转钻进方式;2)采用双管单动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钻具,将取样与钻进合二为一,且保持试件的天然湿度;3)为保证取样质量,回次进尺一般不超过 1.2m;4)钻孔口径不小于 108mm,以保证试块尺寸;5)钻孔的位置位于搅拌桩的径向 D/4 位置处;6)钻孔抽芯时,桩龄期应为不小于 28d;7)应在桩身有代表性部位采取芯样试件,进行抗压强度测试。9、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 正式检测期间每台钻机在正常的工作情况下,每天预计可以钻取砼芯约 25m左右或水泥土芯约 40m,并根据工地现场搅拌桩的施工进度来安排钻机数量。室内试验工作完成后,3 个工作日内提供初步检测结果,单体工程的全部基桩钻芯检测完成后,10 个工作日内提供钻芯检验正式报告。1.11 水泥搅拌桩 N10 轻型动力触探检测方案 1、试验目的 检验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桩体成桩质量。2、仪器设备 1)触探头:圆锥头,锥角 60,直径 40mm;2)触探杆:直径 25mm,长度 1m,采用地质管材 D40;3)穿心锤:落锤质量 10kg,落距 50cm。3、基本原理 轻型动力触探,就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的圆锥探头打入搅拌桩中,根据打入桩中的阻抗大小来判别桩身强度。4、检测标准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2)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5、抽检数量 检测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 1%,且不小于 3 根。6、准备工作 为确保检测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我方将设置专职联络员,负责通业主、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联系、沟通工作,及时掌握现场进度情况,以便我方做好人力、物力的调配工作,同时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在进场检测前有关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1)检测桩触探测试时应将上覆砂层挖除,露出搅拌桩桩头。测试时桩顶标高为自然地面标高;2)触探测试时,桩龄期应在 3d 内。7、技术要求 1)轻型动力触探检测深度不应超过4m;2)触探杆连接后的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3)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不宜间断,锤击速率一般为每分钟1530 击;5)触探测试点的位置位于搅拌桩径向D/4 位置处;6)当 N10100 或贯入 15cm 锤击数超过 50 时,可停止试验。8、测试方法及测试步骤 1)安装触探头及触探杆,使探头与探杆及探杆与探杆联接紧密;2)定位,使触探头置于所检测的搅拌桩径向D/4 位置处;3)使落锤自由落下,锤击贯入连续进行;4)防止锤击偏心和探杆侧向晃动;5)记录探头每贯入 30cm 的击数。9、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 正式检测期间,保证每天可完成约 30 根桩的触探检测,并根据施工现场进度的要求,投入相应的人员、设备,以确保满足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场检测工作完成后,三天内可提供初步检测结果,全部检测完成后,七个工作日内提供正式检测报告。1.12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案 1、试验目的 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2、仪器设备 1)承重反力平台:由工字钢与砼块组成;2)加载装置:由油压千斤顶、油泵、压力表三者配套使用;3)沉降观测装置:由机械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组成。3、基本原理 轻型动力触探,就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的圆锥探头打入搅拌桩中,根据打入桩中的阻抗大小来判别桩身强度。4、检测标准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2)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5、抽检数量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测试宜抽查0.51%,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 3 点。6、准备工作 为确保检测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我方将设置专职联络员,负责通业主、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联系、沟通工作,及时掌握现场进度情况,以便我方做好人力、物力的调配工作,同时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在进场检测前有关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1)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时应将上覆砂层挖除,露出搅拌桩桩头。测试时桩顶标高为自然地面标高;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时,搅拌桩的龄期应在 28d 以上;3)试验场地的填垫与平整,保持道路畅通;以上各项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委托方承担。7、技术要求 1)加载系统:采用堆载法。在试验点放置方形或圆形刚性承压板,压板面积为单桩实际处理面积。通过油压千斤顶进行加载,其反力装置为砼块重物平台;2)试验加卸载:采用单循环加载法。加载时共分 8 级,每级加载量为预定最大试验荷载的 1/8,卸载时每级卸载量为每级加载量的 2 倍;3)沉降量测读:加载前后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 30min 读数一次;4)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小时沉降小于 0.1mm;5)终止加载条件:见建筑地基处理规范(JGJ79-2002)第 A.0.7 条文。8、进度安排及成果提交 正式检测期间保证 5 套以上设备进场,每套设备每桩(点)需时约 1 天,并根据施工现场进度的要求,投入相应的人员、设备,以确保满足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场检测工作完成后,三天内可提供初步检测结果,全部检测完成后,七个工作日内提供正式检测报告。1.13 基坑支护锚杆抗拔验收试验检测方案 1、检测依据 AA 市行业标准AA 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2、检测仪器设备、试验方法、验收标准和检测数量(1)、检测仪器及设备 采用 YC100B 型千斤顶配合电动油泵,1.5 级压力表控制对试验锚杆施加轴向拉力,用 WBD-50 型百分表测读锚头位移,试验设备均经过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所的检定,且在有效期内。(2)、试验方法 试验按照 AA 市行业标准AA 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中有关锚杆验收试验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加荷等级(kN)与观测时间(min)如下,其中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