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pdf
语文导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必修二 课题:诗三首 使用时间:我展示 我精彩 我快乐 我成功 -1-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学习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介绍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19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 12 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二、课前预习 (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采之欲遗.谁 还顾.望旧乡 课堂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有哪些?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3.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二、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其目的是什么?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2.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 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3.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延伸拓展:1.古人有赠送花草的习俗,无论男女。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双关。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2.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就涉江采芙蓉的前四句或者后四句,扩写成一幅 100 字左右的语段。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3)要体现出情境交融的特点。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汉献帝年 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2.建安风骨: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3.建安文学: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cn、徐干、阮瑀 y,应瑒y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 yn 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语文导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必修二 课题:诗三首 使用时间:我展示 我精彩 我快乐 我成功 -2-4.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 53 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5.关于题目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二、诵读课文,梳理基础。1.检测字音后 朝露()子衿()何时可掇()契()阔谈讌()三匝()阡陌()()呦呦()吐哺()慷慨()2.注意课文的重点字词,通假字契阔谈?。()词类活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古今异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今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古义:今义:)课堂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3.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二、合作探究 1.“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志向。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延伸拓展: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 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阴险、奸诈、残暴。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结合这首诗的学习谈一下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归园田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怀。2、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绘画美,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3、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重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2、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图画美。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 “五柳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2、温故知新 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诗歌:;散文:。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文名句?3、基础知识 给加点的字注音:羁.鸟()守拙.()荫.蔽()暧暧.()墟.里()课堂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从何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2、为何而归?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归向何处?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4、归去如何?二、合作探究 1.选择一两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把它改写成散文式的语句 2.鉴赏手法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延伸拓展: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 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