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观比较(共1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观比较研究一、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1)成熟。即是指机体的成长,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在教学理论中,皮亚杰也认为发展在教学之前,儿童必须先有成熟发展,教学才会对儿童有促进作用;(2)物理环境。这种经验有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即对物体物理属性的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经验即指对物体的数量以及对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认识;(3)社会影响。虽然皮亚杰承认个体认知的发展受到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影响,但他更偏重与个体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基本不研究;(4)平衡化过程,即指内在的调节,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以促进个体认知的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对上述三种因素的定向调节。从皮亚杰对影响认知发展因素的分析来看,他既重视内因的作用,即指成熟与平衡化过程,也不忽视外因的作用,即指物理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时他也重视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心理产生的量和质的发展变化,这正是皮亚杰的最高明之处。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动作是感知的源泉、思维的基础。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即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种说法称它为主体间性。而适应的本质在于有机体取得与环境的平衡。他还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儿童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临床观察法”,它贯穿着研究者与儿童之间的会谈或谈话。皮亚杰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从自己的孩子诞生之日起,就对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同时对幼儿园的儿童和其他儿童进行观察和研究,重点研究儿童的各种动作与人、物、情境的关系,从而成就了他以后的诸多理论与著作。二、 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苏联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是“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维果茨基虽然一生短暂,但著述甚多,在仅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系统地陈述他的观点。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创立了著名的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被公认为当代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维果茨基毕生研究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与发展,强调人类文化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强调语言、实践活动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并重视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通过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思想。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以语言为中介,在各种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其发展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低级心理机能社会交往、语言的作用高级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社会环境,它包括社会文化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社会文化即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如语言和符号等,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周围环境则指的是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成人有更多的社会文化知识,儿童正是通过这样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获取文化,得以发展。(2)强调语言的作用。(3)强调教育的作用。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他认为教育对心理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等重要的教育理论。维果茨基主张内化说,内化是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就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其内化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人们通过掌握精神生产工具各种符号,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维果茨基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实现的,个体发展的方向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社会性事物内化于个体思维,个体化是发展的标志。维果茨基在他的教学发展观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这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如果给儿童提供某种帮助和支持,他们就会完成任务的一种状态,它表明儿童现实发展水平(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潜在发展水平(在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导及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进,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以前潜在的发展水平就变成了新一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在教学的帮助下,向更高一级的潜在发展水平发展,从而使儿童的认知智力水平不断地向前发展提高。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理论,他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展,但前提是,儿童的发展必须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教学才会促进发展,因此,维果茨基又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即是指儿童学习某一项技能都有一个最佳的年龄,如果脱离了这一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教学要以而用的成熟与发展为前提,建立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基础之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之前。同时,维果茨基还提出了许多促进儿童发展与有效教学方式,如:尽量组织、安排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是促进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提倡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与认知学徒制等教学形式。三、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观的比较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儿童的发展理论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仔细比较起来,两人在以下九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决定了两者的研究呈现出一种互补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更有助于儿童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1.研究的视角与哲学基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研究中有着机体主义、生物学的取向,强调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知调节的作用和个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而维果茨基的方法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文化取向,他一直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皮亚杰深受哲学家诸如柏拉图、笛卡尔,特别是康德的影响;维果茨基则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影响。维果茨基是一位辩证唯物主义者,运用现实主义的认识论;而皮亚杰在这些问题上,拒绝采取一种坚定的立场。维果茨基在哲学观上是一位一元论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义,并以此统帅其认识论;皮亚杰则是一位多元论者,受到许多哲学观点的影响,他的态度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2.儿童心理机能皮亚杰的理论中,个体主义取向是非常突出的,他从数理逻辑角度认为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就是智慧、思维的发展,并对其进行数理逻辑的分析,进行的是一种横向的比较;而维果茨基则认为儿童的心理机能是在获得语言和与社会交往的基础上,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而主要的还是发展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皮亚杰的理论中所阐述的心理机能还只是停留在低级的心理机能上,没有得到纵向的发展。3.儿童心理发展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中,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推动力量,通过平衡使儿童心理与环境之间达到最优化的适应。社会因素或人际之间的因素对儿童个体的发展仅能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通过创造心理认知冲突而发挥作用,使原有的平衡关系打破,形成于外界不平衡的状态,但个体认知平衡调节又会使这种不平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循环往复,儿童的心理得到发展他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维果茨基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且这种理念贯穿于他的教学理论中,维果茨基在教学中提出最近发展区,单人的心理发展不是由一个最近发展区完成的,心理机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又会变成下一个最近发展区的初级阶段,从整个的发展方向来看就由一种低级的心理机能向高级的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4.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是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的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维果茨基则不同,他把认得心理过程分为低级心理机能阶段和高级心理机能阶段,没有绝对的年龄划分,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没有明显的阶段性。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理论中,他把心理发展的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生物、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机制。这正是证实了皮亚杰理论中的个体主义倾向,皮亚杰把心理发展的原因基本上都归纳为个体成熟,个体经验以及人体内部认知平衡的自我调节,虽然他也提到社会影响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但他基本是不研究的,他认为社会影响对人的心理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是次要的,外在的。在这一方面,维果茨基则正好相反,他更重视社会方面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因此,他把心理发展的原因归纳为社会历史文化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他认为,儿童正是通过与周围环境中成人的交往,而获得社会历史文化中沉淀的语言和符号,从而使心理得到发展。6.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皮亚杰通过临床观察法收集了关于儿童言语的大量例证,发现儿童在其所谓的前运算阶段出现了与自己说话交流的现象,皮亚杰把它叫做自我中心语言,他还发现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能从多个角度对情境加以考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看其他人眼里的世界和经验。因此,他认为,这一阶段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皮亚杰认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自我中心言语会减少,儿童主要的认知格式发生改变,反映了个体儿童社会化的出现。维果茨基对于自我言语的观点和皮亚杰不同,他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所以语言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它的功能逐渐分化,到了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内部言语与交际言语。儿童与自己的对话是在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为,其自我言语在经历了“由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的一系列发展阶段后,逐步将他人的言语内化成为其自我内部言语的一部分。7.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后期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奠基人当属皮亚杰,他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系统而经典的阐述,并在其认识论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个人(认知)建构主义,即指关注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或情感方面的素质的。而维果茨基在其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社会建构主义,它关注的是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两者的根本不同在于,皮亚杰更多强调每一个人对新知识的创建,而维果茨基则侧重文化和语言等知识工具的传播。8.教学与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儿童的心理机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为他的下一步学习发展提供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出发展水平的学习, 因而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结构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不能超越发展,它只能以生理成熟为前提,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然而,维果茨基的观点不同,他认为,教学在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同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且促进发展, 例如,应帮助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进行概念系统化,促进其思维向抽象逻辑方向的转化。因此,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教学应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以促使儿童潜能的最大发挥。9.研究方法皮亚杰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中采用的是临床观察法,如:在研究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中,皮亚杰通过临床观察法收集了关于儿童言语的大量例证。维果茨基采用的则是成人与儿童的对话解释,它包含了临床观察法,同时,维果茨基还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参考文献1 罗润生.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分歧和对待分歧的态度.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的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3 麻彦坤,叶浩生.差异与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的新思考.心理科学,2004(6).4 麻彦坤.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评价的元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9).5 国智丹.分歧中的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探新,2005(3).6 高玉洁.两种儿童认知观的比较探究.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7 任春华.不同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试论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之异同.前沿,2006(10).8 翟宏,谭海燕.一个世纪的较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轨迹比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