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82196419
资源大小:96.45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B.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穷:贫困C.国风好色而不淫 淫:过度 D.治乱之条贯 条贯:条理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A.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B.“离骚”者,犹离忧也C.为降虏于蛮夷 D.敏于事而慎于言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邪曲之害公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不赂者以赂者丧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它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太初年间,以列传篇目最多。B.国风出自诗经,多是民间诗歌,大部分作品是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C.齐桓是指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与选文中提及的帝喾、汤、武都是明君。D.离骚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之情,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以对。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B.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D.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军与匈奴交战,弓箭用尽,弃车退兵;士兵还有三千多人,只能手持车辐,军官们则拿着短刀,继续作战,最后退入峡谷。B.李陵阻止军士不要随他出战,他要一人前去取单于性命,结果没有成功;有军吏劝他投降,它日再图归汉,这让李陵犹豫不决。C.李陵命令士兵们带着给养,与韩延年一起,半夜时分率十几名壮士与敌人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自觉无颜回报陛下,投降匈奴。D.李陵投降后,士兵们分散而逃,逃回边境的士兵有四百多人;群臣都归罪于李陵,皇帝问司马迁,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而获刑。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9.下面关于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既有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慨叹,又有他抗金复国的宏图壮志的袒露。B.颔联两句用六个名词巧妙地概括出诗人抗金战斗的情形和复杂的心情。C.诗人想起在塞上长城许下的志愿,如今镜中白发丛生,内心万分感慨。D.尾联诗人以典明志,渴望效法前贤,施展抱负,其爱国热情至老不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题苏武牧羊图 (元)杨维桢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注:麒麟阁,汉未央宫内的阁名,画有功臣像,苏武为第十一人。指苏武归汉时,李陵置酒送别一事。10. 下列关于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看到眼前的牧羊图,涌入作者脑海的首先是苏武忠君爱国的形象,不能不让人仰慕。B.若不是鸿雁带回消息,苏武恐怕终老都将在异域的雪地中放养羊群,没人能想起他。C.“风霜节”“日月光”对举,新颖而独特,苏武伟岸的形象与诗人的态度都隐含其间。D.诗人不局限于图画的内容,他借助凝练的诗歌语言,拓展了图画的空间,深化了主题。11.末句的“涕泪”一词意蕴丰富,同时也包含着诗人对李陵、苏武二人的历史评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春江花月夜中,“_, _”两句暗示情人之间书信难通,平添几重愁苦。(2)过秦论中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退却匈奴七百余里,以致“_, _”。(3)边塞诗中经常出现“孤城”的意象,如“_, _”。二、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材料一:“文学经典意识”也就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主要体现为对作品的经典性与典范性两方面的认识。作品的经典性主要表现为它体现了文学之“至道”,包括文学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本质规定性,因为“作品”要成为经典和可供学习的典范,必须有严肃、深刻的艺术观念、崇高的艺术精神,体现出文学自身的规定性与法则。怪诞不经的东西不能成为经典,人们不能从这类东西中悟出任何规范和准则来。经典所体现出来的“至道”是无法之法、无规之规。经典作品的典范性在于它在遵守文学这一共性范畴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作为具体体式的创作,它又会为该体式确立基本的文体规范、表现原则与创作方法。这些正是使得这些经典作品极有创造性、极富于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关键,它因此成为此类体式创作的优秀典范,也因此具有可师法性。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典范又无不体现出某种法度,令人觉得不可随意为之。”摘编自闫霞“经典”“文学经典”及“文学经典意识”三概念之考论材料二:无论文化生活和阅读生态如何“碎片化”,人们对经典名著一直葆有热情。经典是“被反复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经典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经典浩瀚广博,营造独成一体的意义世界。如今,人们获取信息和作品的方式、渠道之便捷前所未有,从短文字到短视频应接不暇,但深度体验的匮乏也是明显的痛点所在。经典文学名著的长销启示我们,越是在经典意识面临挑战的时候,经典给予的深度文学体验越显得珍贵,文学创作越是不能跟在碎片化、快餐化后面亦步亦趋。创作者要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深度思想艺术体验,这是经典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学强大优势所在。深度体验和深入思考,才能呈现一个可供“重新生活一遍”的独特艺术世界。每个时代有其与众不同的题材与主题,有其独特时代关切与时代精神,经典之作凝结着作家对时代生活的深度思考。生活经验在作家手里不仅是写作材料,更是文学想象的依据。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深入乡村、亲下矿井,以感受百姓生活酸甜苦辣。有了这样丰富切实的体验和对时代大势的宏观把握,一部当代经典才孕育问世。平凡的世界提供的时代镜像及其中人物的命运、选择、情感,使人沉浸其中,“重新生活了一遍”,这种深度体验是“微”“短”信息所无法提供的。摘编自梁鸿鹰面对信息碎片化文学创作更须坚守经典意识材料三: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发展的一条重要文脉,是从乡土文学、大众文学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文学的变化发展。这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学习西方、批判传统文化潮流中一种逐渐苏醒的文化自觉:一方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一方面发展民族文化的正确、辩证的文化发展创新理念。祝福的创作演出,就伸展在这种辩证文化流向的后者“文脉”中。经典的含义,是思想、文化、艺术产品的某种不可超越性和范式性。这种经典性,体现为作品被反复研讨、诠释、演绎的文学艺术现象。祝福是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当中最著名的篇什之一,不仅因为小说本身对三纲五常强劲、宗法制度苛严、鬼神意识浓厚的中国社会基础有深刻形象的揭示,还因为中学课本就收为教材,中国人从小耳熟能详的祥林嫂悲惨命运对人们认知离开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旧中国历史社会,有着深刻的作用。夏衍先生改编的同名电影与后来的同名越剧剧目,都在中国电影史和当代中国戏剧史留下了良好影响。以小说改编的同名舞剧也非常成功,但是以歌剧的方式演绎鲁迅经典,这似乎是第一次。歌剧祝福,是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为基础,根据吴琛等创演的越剧祥林嫂(电影剧本)改编而成;借了鲁迅名篇的“力”,乘了对名篇改编的越剧、电影、舞剧等文化产品已经造成的“势”,进入了阐释经典、创新形式的“流”。摘编自吴戈经典意识乡土色彩民族风格-浙江省首部原创乡土歌剧祝福谈要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的经典性与典范性两方面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意识”的重要切入点。B.如果文学创作仅跟随碎片化、快餐化趋势,就难以出现让人深度体验的经典作品。C.路遥之所以能创作出经典,就是因为他深入乡村、亲下矿井,感受百姓的生活体验。D.中国现代经典作品的出现,是作家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文化的文化自觉的必然。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文风和技法上承先秦散文,并将之拓展、创新,也被宋代的欧阳修和苏轼取法和继承,成为后世散文家此类体式创作的优秀典范。B.大卫·科波菲尔语言通俗夸张,文风幽默讽刺,意蕴厚重,同时也营造出作家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定然成为19世纪英国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C.我们熟知的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越剧甚至歌剧,足以证明经典作品被不断研讨、诠释和演绎着,经典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被不断发展和创新。D.近期上映的科幻动漫三体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作者虽不可能经历如此奇幻的生活,但通过合理的文学想象同样可以表达他对当代生活的思考。15.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16.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以红楼梦为例,谈谈当下该如何对待经典文学作品。(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文本一:患难之交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三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我的同类,我对他们还是不够了解。我很难根据一个仆人的外貌来决定是否雇用他,尽管我觉得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在以貌取人。我们经常凭借一个人下巴的形状、眼神和嘴的轮廓来判断他们。我很怀疑这么做的正确性到底有多少。我发现认识越久的人,越是让我迷惑不解。我最老的朋友,恰恰是那些我对他们一无所知的人。之所以产生以上的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伯顿在神户逝世的消息。我是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与他认识的,我和他交情甚浅。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他的蓝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让人愉悦的东西,声音很温和,身上没有一点让人厌恶的东西。他是一个商人,很有钱,但他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挣来的。他人缘颇好,即便是他在去世之后,别人仍把他描述成最优秀的人中的一个。要不是我亲自从他的嘴里听到那则故事,我绝不会相信他也会做出那样的事情。那是一天下午,我坐在酒店的休息室里。不久,爱德华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你认识伦尼·伯顿吗?”“没有,我似乎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这是个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桥牌手。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几分帅气。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这些家伙都是这样。每个季度都收到一点汇款,他玩牌再挣一点。他赢了我不少的钱,这个 我知道。”爱德华温和地轻声一笑。“我估计这就是他破产后来找我的原因,还有就是他和我同姓。一天他来办事处找我,跟我要份工作。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他想找份工作。我问他多大了。“三十五。”他说。“这些年来你都做过些什么?我问他。“嗯,没做过什么。”他说。“我忍不住大笑了。”“我恐怕目前还帮不了你什么,”我说,三十五年后再回来找我吧,到时我再看看能帮你点什么。“他没有离开,脸色发白,迟疑了一会儿后告诉我,他牌运不佳已经有些时间了,他不想老是玩桥牌,于是玩起了扑克,结果被人暗算了。现在他身无分文,彻底完蛋了,如果找不到事情做,只好去自杀。“我打量了他一番,看得出他现在已经彻底崩溃了。酒喝得比过去更多,人看上去有五十多岁。“那么,除了打牌你还会什么?”我问他。“我会游泳。”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回答听起来荒唐透顶。我忽然有了个主意。”爱德华停顿了一下,转脸对着我。“你熟悉神户吗?”他问道。“不,”我说。“有一次路过那儿,但是只过了一夜。”“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年轻时候,我从那里下水开始游,绕过灯塔,到樽见的小海湾登岸。总长度超过三英里,灯塔那里的水流很难对付。我把这一点告诉他,我对他说如果他愿意这么做,我会给他一份工作。“我看出来他有点为难。“你说你是个游泳好手。”我说。“我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他回答道。“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耸了耸肩。他看了我一会儿,然后点点头。“好吧,”他说,“你要我什么时候去?”“我看了看表。刚刚十点。”“游这一段不会超过一小时十五分钟。我在十二点半开车到小海湾接你。“行。”他说。“我们握了握手。我祝他好运,他走了。那天上午我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总算在十二点半赶到了小海湾。其实我不需要那么着急,他根本就没有现身。”“他在最后一刻退却了?”我问。“没有,他没有退却,开始时还行,但是他的身体肯定是被酗酒和放荡生活摧毁了。灯塔附近的水流超出了他的掌控。我们三天后才找到尸体。”我停顿了一下,没说什么。我被惊呆了。随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你给他那份工作的时候,知道他会淹死吗?”他温和地微微一笑,用那双善良坦诚的蓝眼睛看着我,一只手摸着下巴。“呃,那时我办事处并没有空缺。”(选自外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文本二:毛姆在论小说写作中写道:“作家的骰子总是装了铅的,但绝不能让读者看出来。”这就是说,在他笔底旋转翻滚着的情节的“骰子”由于暗藏着重心,最终注定要翻向他预期的方面。但在最后揭晓之前绝不会露出破绽。该“藏头”时,藏起真面,露一须眉,既作暗示,而不露底;该“露尾”时,如云龙雾豹,尾巴一甩,云雾即合,既露真谛,而不毕现无遗。(节选自张任健豹尾一甩,精神全现)1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这与复活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在监狱会面的写法相似。B.小说不惜笔墨地对爱德华外貌进行描写是为了突出他瘦小文弱、温和善良的特点。C.通过爱德华的叙述,读者能感受到伦尼是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放纵享乐的人。D.开头和结尾作者都写到爱德华“善良”,但含义却不同,后者正话反说,意含讥讽。18.请从叙事视角和叙事顺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文本一独特的叙事方式。(5分)19.结合文本二中“藏头”“露尾”的观点,谈谈这一观点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金环胡蜂体长约40毫米左右,飞行的速度很快,十分残忍,且身强体壮,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毒蜂。十几只胡蜂几个小时内就可以消灭一个蜜蜂群。当然,面对胡蜂的攻击,蜜蜂也不完全是( )。对于袭击外出蜜蜂的胡蜂,蜜蜂几天内就能对胡蜂的作息规律( ),从而采取错开时间段出勤的方法以躲避胡蜂的追捕。当蜜蜂惨遭众多胡蜂入侵时,为了避免全群覆没,蜜蜂只好忍痛割爱,举群(),另寻他处。20.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22.“全群覆没”化用自“全军覆没”,请分析二者的相似性及这样使用的妙处。(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若以山脉喻人,秦岭,一定是位爱漂亮的女子。蛰伏了一冬后,她厌倦了灰绿的衣衫,她要在上衣和裙子上,绣出姹紫嫣红。秦岭的女红相当好,任何一位人间女子都无法企及。早春二月,秦岭不畏寒流,她仔仔细细地挑选出金黄的丝线,开始在群山上下飞针走线。这位美丽出尘的女子,敛神静气,仅仅晃动手腕和指尖,黄灿灿的花朵,便潮水般流泻出来,从山脚流向山顶,从一面山坡流向另一面山坡。初战告捷。秦岭意犹未尽。不多久,她选择几种白色的丝线开始刺绣,树树如玉的洁白,会让人想起已经融化了的冬雪。我猜想,这是秦岭用它们来表达对片片雪花的留恋。一周后,她换上了粉色丝线开始绣前胸、绣后背······片片粉红俨然轻纱鸿羽,在峰峦山脚,飘啊飘,摇啊摇。这时的春光,若选一个词来形容,只能是:妩媚。是的,妩媚,妩媚极了。23.文末“妩媚”一词出现三次,是否啰嗦?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24.文中对秦岭春天景色的描写,很有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内卷”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起初用来表示“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开始用来表示内耗或者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不变甚至更少的一种现象。形成“内卷”的原因大概有:社会进化、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个人要求提高······对待“内卷”,关键在于心态:你可以笑看风云,不被外物裹挟;你可以投入某种行业,乐之好之而感觉不到“卷”;你也可以进入圈内,把“卷”当成个人能力的最佳证明;你还 可以跳出“卷”的圈子,另辟蹊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B.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穷:贫困C.国风好色而不淫 淫:过度 D.治乱之条贯 条贯:条理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A.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B.“离骚”者,犹离忧也C.为降虏于蛮夷 D.敏于事而慎于言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邪曲之害公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不赂者以赂者丧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它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太初年间,以列传篇目最多。B.国风出自诗经,多是民间诗歌,大部分作品是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C.齐桓是指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与选文中提及的帝喾、汤、武都是明君。D.离骚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之情,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意义。解答这种题型,要求考生首先注意积累和梳理,其次就是能够根据现学的语法知识对特殊句式进行分门别类地掌握,最后能够在考试中确保无误地作出正确答案。(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4)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B.穷:困窘。译文:但是却受到小人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故选:B。(2)例句是一个被动句,标志是“见”。译文: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侍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A.被动句,没有标志。译文:因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B.判断句,标志是“者,也”。译文: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C.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蛮夷为降虏”。译文: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D.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事敏而于言慎”。译文: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故选:A。(3)A.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助词,的。译文:邪恶之徒伤害公道/人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心。B.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译文: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C.其:代词,他的;助词,表祈使语气,一定。译文: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D.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译文: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挑拨离间/没有贿赂土地给秦国的人,因为贿赂土地给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已经灭亡了。故选:B。(4)D.“离骚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之情,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表述错误。开创的是浪漫主义先河而不是现实主义先河。故选:D。(5)“指”,旨趣;“迩”,近。译文: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答案:(1)B(2)A(3)B(4)D(5)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参考译文: 屈原痛感怀王不能分辨是非,谗佞诌媚蒙蔽圣明,邪恶之徒伤害公道,正直史记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源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侍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其语言简约精练,其内容却托意深微,情志高洁,品行廉正,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因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因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脱壳一样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推论其高尚情志,即使说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以对。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B.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D.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军与匈奴交战,弓箭用尽,弃车退兵;士兵还有三千多人,只能手持车辐,军官们则拿着短刀,继续作战,最后退入峡谷。B.李陵阻止军士不要随他出战,他要一人前去取单于性命,结果没有成功;有军吏劝他投降,它日再图归汉,这让李陵犹豫不决。C.李陵命令士兵们带着给养,与韩延年一起,半夜时分率十几名壮士与敌人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自觉无颜回报陛下,投降匈奴。D.李陵投降后,士兵们分散而逃,逃回边境的士兵有四百多人;群臣都归罪于李陵,皇帝问司马迁,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而获刑。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黄昏后,李陵便衣独步出营,制止左右随从说:“不要跟随我,大丈夫一人去捉单于就可以了!”过了很久,李陵返回来,叹息着说:“兵败,就死吧!”“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这三个句子的主语都是“陵”,但又不是相同的一件事,所以它们之间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B、C;“随”在文中是一个及物动词其后要带宾语,而宾语就是“我”,意思是“不要跟随我”,故“毋随我”是一个表意完整且独立性较强的句子,由此可以排除B、C;结合上下文看“兵败死矣”一句说的两件事:一件事是“兵败”指的是汉朝大军的战事失败,一件事是“死矣”指的是李陵自己为兵败承担责任而自己死,故它们之间需要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故选:D。(2)B.“李陵阻止军士不要随他出战,他要一人前去取单于性命,结果没有成功;有军吏劝他投降,它日再图归汉,这让李陵犹豫不决”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相关语句“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可知,面对军吏的劝说李陵表现得非常坚决没有丝毫犹豫。故选:B。(3)“亡还”,逃亡后又回来;“客遇”,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况乎”,固定句式,何况吗。译文:像浞野侯那样被匈奴俘虏,后又逃回来,天子还是礼遇他,何况将军呢!答案:(1)D(2)B(3)像浞野侯那样被匈奴俘虏,后又逃回来,天子还是礼遇他,何况将军呢!参考译文: 汉军南下,没有到达鞮汗山,一天就消耗掉五十万支箭,立即弃车而退兵。士兵还有三千多人,只是砍断车辐当作武器,军官持短刀,深入到峡谷之中。黄昏后,李陵便衣独步出营,制止左右随从说:“不要跟随我,大丈夫一人去捉单于就可以了!”过了很久,李陵返回来,叹息着说:“兵败,就死吧!”有的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能如愿,以后找一条返回去的道路,像浞野侯那样被俘后又逃回来,天子还是礼遇他,何况将军呢!”李陵说:“你不要说了,我不死,就不算是壮士。”于是砍掉所有旗帜,令军士每人带二升干粮,一大片冰。半夜时,击鼓起程,鼓没有响。李陵与韩延年都上了马,跟从的壮士有十几人。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没有面目回报陛下!”于是便投降。军人们分散逃走,逃到边塞的有四百多人。群臣皆怪罪李陵,皇上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说了许多好话来应对,皇上便以司马迁所言不实、意欲诋毁贰师,以替李陵游说为罪名,判处他腐刑。【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