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教版第十二册《练习7》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82373043
资源大小:15.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苏教版第十二册《练习7》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第十二册练习7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习孔子的名言,理解其意思,明白其出处。在生活中留意搜集名人名言。2、诵读积累成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3、写好钢笔字。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妙的祝愿。5、写好毛笔字。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孔子的名言,理解其意思,明白其出处。在生活中留意搜集名人名言。2、诵读积累成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1)导入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文化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特别重要的,那么,经常使用的一些语言出处在哪,同学们一定会特别关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些常使用的语言的出处是哪里。(2)学生读第一部分。(重点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老师提咨询: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意思?出自哪里?(4)学生依照本人的理解来答复。(5)师生共同给出答案。2、教学第二部分。(1)要求学生读题,并明确这几句话都是孔子的名言。(2)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理解它们的意思。(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本人的理讲解出来。(4)指名学生答复。(说出大致意思即可)(5)师生共同评议。(6)老师小结。3、教学第三部分。(1)学生回忆:老师说过哪句话对本人最有启发?(2)指名学生答复。(3)师生评议。(4)拓展。(要求学生在积累名言时留意对意思的理解,并争取明白其出处;多积累,多运用)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1、诵读词语。(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全班交流,老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和出处。(4)同学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些成语都是孔子说的,大都出自论语)(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6)学生练习背诵。2、积累反应。(1)指名读。(2)集体练读。(3)集体齐背。(4)指名背。教学后记:第二时教学要求:1、写好钢笔字。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妙的祝愿。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1、指导。(1)指名读题,进一不明确练习要求。(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孔子游春。(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间隔,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4)让学生说出哪些相邻的字繁简相差教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5)老师重点指导“普照、泗水、翩翩”等词的间架构造和整体规划。2、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老师留意对学生写字适应的养成教育)(2)老师依照描红情况及时小结。(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留意行款规划。3、反应。(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课前预备(1)让学惹事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2)把课桌排成”u”字形,便于学生互相观察,确定赠言对象。(3)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4)播放歌曲送别,营建气氛。2、谈话导人。同学们,临别赠言是毕业活动中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留下你真诚的话语,送上我衷心的祝愿,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拢,将使你一生愉快、充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小学语文最后一道练习题:临别赠言。3、审题。(1)指名读题。(2)协助学生弄清此题训练内容及要求。何为”赠言”?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互相勉励的话,能够是本人的内心表白,也能够是本人所喜爱的一句名言。毕业赠言的对象能够是老师,也能够是同学,要依照赠言对象确定赠言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如此写。本次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看谁讲得最好。4、老师”下水”示范。5、学生预备。6、练习。(1)自由说。(2)指名说。(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同学的赠言作出适当的评议,及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鼓舞)七、作业:学生练习书写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接着训练学生良好的写字适应。2、写字留意做到一气呵成。3、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教学过程:一、老师讲解两个汉字的书写特点赶题“赶”、“题”为左下半包围构造的字,被包围部分“干”、“页”,要稍稍往右一些,以求重心的平衡。“干”、“页”本身要写得紧凑一些。二、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三、学生自由练习书写四、老师巡回指导五、师生交流、评价六、老师进展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