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选择性必修二朗读资料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pptx

    • 资源ID:82389061       资源大小:320.01KB        全文页数:93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选择性必修二朗读资料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pptx

    X2-1-1 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知识点1 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1.样方法样方法(1)(1)适用对象适用对象:植物植物以及一些以及一些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蒲公英、,如蒲公英、昆虫卵、蚜虫、跳蝻、蚯蚓等。昆虫卵、蚜虫、跳蝻、蚯蚓等。(2)(2)确定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以确定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以1m1m2 2的正方形为宜;若种群个体的正方形为宜;若种群个体 数较数较少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扩大。取样关键是做到。取样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常用取样方法有常用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3)(3)计数:计数:样方内、上边和左边、左上角顶点样方内、上边和左边、左上角顶点的个体。的个体。(4)(4)强调随机取样是为了强调随机取样是为了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 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样方过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样方过 少少会导致会导致误差较大误差较大。2.2.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1)(1)适用适用对象对象:一些:一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动物。(2)(2)被标记个体必须在种群中完全被标记个体必须在种群中完全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在调查期内;在调查期内没有没有 大规模的出生和死亡、迁人和迁出;标记大规模的出生和死亡、迁人和迁出;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不能过分醒目;标;标 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不会不会产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标产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标 记符号必须能够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时间维持一定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不能消失。3.3.其他方法其他方法(1)(1)逐个计数法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分布:适用于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的种群。(2)(2)黑光灯诱捕法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调查有:适用于调查有趋光性的昆虫趋光性的昆虫。知识点知识点2 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1.1.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1)(1)种群密度:指种群在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中的个体数。种种 群密度群密度是种群是种群最基本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数量特征。(2)(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 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3)(3)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值。个体总数的比值。(4)(4)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的的个体数的比例比例,大,大 致分为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三种类型。(5)(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数目的比例。2.2.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出生率和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构影响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预测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性别比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性别比例例影响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3.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种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种 群正常的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降低害虫,降低害虫出生率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从而降低害虫种群密种群密 度度。X2-1-2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知识点1 1:种群的:种群的“J”“J”形增长形增长1.1.产生条件: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和其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竞争物种等。2.2.曲线分析曲线分析(1)(1)种群种群增长率不变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没有上限。,种群数量没有上限。(2)(2)种群种群增长速率持续上升增长速率持续上升。(3)“J”(3)“J”形曲线一般只适用于形曲线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实验室条件下和下和种群迁入新环中种群迁入新环中 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增长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增长。(4)(4)当当=1=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不变;当111时,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数量上升。知识点知识点2 2:种群的:种群的“S”“S”形增长形增长1.1.产生条件产生条件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种内竞争加剧。2.2.曲线分析曲线分析(1)(1)种群种群增长率一直降低增长率一直降低,到,到K K值时值时增长率为增长率为0 0。(2)(2)种群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在K/2K/2时种群数量增长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最快;在在K K值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0。知识点知识点3 3: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KK值值1.1.概念:概念:一定的环境条件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 纳量,又称纳量,又称K K值。值。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 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2.K2.K值的变动值的变动(1)(1)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生物的K K值值不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 环境不遭受破坏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的情况下,K 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机制使种群密度回 到一定范围内。到一定范围内。(2)(2)环境遭受环境遭受破坏破坏,K K值会值会下降下降;当生物的生存环境;当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善改善,K K值值 会会上升上升。3.3.应用应用(1)(1)对对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处理:控制种群数量在的处理:控制种群数量在K/2K/2以下以下,数量少,数量少,增增 速慢速慢;降低降低K K值值,改变环境,增大环境阻力。,改变环境,增大环境阻力。(2)(2)对对生物资源生物资源的处理:使种群数量的处理:使种群数量维持在维持在K/2K/2,这样种群数量,这样种群数量 会会迅速恢复迅速恢复;改善生存的环境条件,减小生存阻力,尽量;改善生存的环境条件,减小生存阻力,尽量 提升提升K K值值。知识点知识点4 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1.计数法:计数法:抽样检测法抽样检测法2.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1)显微镜计数时,应遵循显微镜计数时,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的原 则计数。则计数。(2)(2)取样前需将试管轻轻取样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 菌菌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减小误差。,减小误差。(3)(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时间要固定。(4)(4)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照,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照,不需另设对照不需另设对照 实验实验,但需要做分组,但需要做分组重复实验重复实验获取平均值,以保证计数的准获取平均值,以保证计数的准 确性。确性。X2-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知识点知识点1 1: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1.1.阳光阳光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郁闭度,即主,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2.2.温度温度 3.3.水水知识点知识点2 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1.1.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2.2.相互竞争的关系相互竞争的关系3.3.传染病传染病4.4.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1)(1)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对种群对种群 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 度制约因素,如食物、生殖力、疾病、寄生物、抑制物的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生殖力、疾病、寄生物、抑制物的分 泌等。泌等。(2)(2)非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以及地震、火灾 等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 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X2-2-1 群落的结构知识点知识点1 1: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1.1.群落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群落。2.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1)(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也是决定群落性质 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2)(2)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一个群落,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一个群落 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丰富度。一般说来,一般说来,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物种越 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3)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的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 的的影响也很大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往往占据优势。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点知识点2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1.1.原始合作原始合作(1)(1)特点:双方互利,但又特点: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2)(2)举例:海葵与寄居蟹举例:海葵与寄居蟹2.2.互利共生互利共生(1)(1)特点: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特点: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的同步性变化。(2)(2)举例:地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举例:地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3.3.寄生寄生(1)(1)特点: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特点: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 生物生物难以单独生存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2)(2)举例:马蛔虫与马,病毒与宿主细胞。举例:马蛔虫与马,病毒与宿主细胞。4.4.捕食捕食(1)(1)特点:数量上呈现出特点: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的不同步性不同步性变化。变化。(2)(2)举例:牛吃草。举例:牛吃草。5.5.种间竞争种间竞争(1)(1)特点:特点:数量上呈现出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的同步性变化。一般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越激烈。(2)(2)举例:牛和羊。举例:牛和羊。6.6.捕食、寄生捕食、寄生不会不会使对方灭绝;种间竞争使对方灭绝;种间竞争会会使对方灭绝。使对方灭绝。7.7.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判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判断(1)(1)峰值最高峰值最高的是生产者。的是生产者。(2)(2)先增加先减少先增加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后增加后减少的是捕食者。的是捕食者。8.8.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进而 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知识点知识点3 3: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1.1.垂直结构垂直结构(1)(1)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植物的分层与对植物的分层与对光光的利用有关。的利用有关。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温度等条等条 件;决定植物件;决定植物地下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水分、无机盐等。等。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决定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同高度的山坡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群落,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群落,不是不是群落的群落的垂直结垂直结 构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决定水生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水生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的波长光的波长,不同波长的光在,不同波长的光在 水中透射能力不同,水中透射能力不同,波长越短,透射能力越强波长越短,透射能力越强。2.2.水平结构水平结构(1)(1)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镶嵌分布镶嵌分布: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也有差别。(2)(2)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破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破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 不同。不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3.3.意义意义有利于有利于提高提高生物群落整体生物群落整体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知识点知识点4 4:群落的季节性:群落的季节性1.1.表现: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表现: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 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规律的变化。2.2.举例:大雁南飞、仓鼠冬眠。举例:大雁南飞、仓鼠冬眠。知识点知识点5 5:生态位:生态位1.1.概念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位。2.2.意义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协同进化的结果化的结果。3.3.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共同利用某些资源共同利用某些资源时,即出现了生态位重时,即出现了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供应不足,就会产生叠,如果资源供应不足,就会产生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如果,如果竞争激烈竞争激烈,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生态位移动或一个生态位移动或一个物种绝灭物种绝灭。知识点知识点6 6: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1.实验原理实验原理(1)(1)许多土壤动物身体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适于用样方不适于用样方 法进行调查,可用法进行调查,可用取样器取样的取样器取样的方法方法进行采集、调查。进行采集、调查。(2)(2)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X2-2-2 群落的主要类型知识点知识点1 1: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的主要类型1.1.荒漠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1)(1)分布特点:分布在极度干早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分布特点:分布在极度干早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 匀,荒漠匀,荒漠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2)(2)植物特点:具有植物特点:具有耐旱的特性耐旱的特性。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 植物等。植物等。(3)(3)动物特点: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以独动物特点: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以独 特的生存方式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水环境适应缺水环境。2.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1)(1)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 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 单。单。(2)(2)植物特点:各种植物特点:各种耐寒耐寒的早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植物的早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植物 往往往往叶片狭窄叶片狭窄,表面有,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能抵抗干旱。(3)(3)动物特点:大都具有动物特点: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由于缺水,的特点。由于缺水,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稀树干草原上,主要以斑马、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稀树干草原上,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长颈鹿和狮子为主。3.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1)(1)分布特点: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分布特点: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群落结构非常复 杂且相对稳定。杂且相对稳定。(2)(2)植物特点: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植物特点: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阳生阳生植物多植物多 居上层,居上层,阴生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植物生活在林下。(3)(3)动物特点:动物特点:树栖和攀缘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知识点知识点2 2:影响群落的因素:影响群落的因素1.1.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X2-2-3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知识点1 1:演替的类型:演替的类型1.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代替 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2.2.演替的类型演替的类型(1)(1)初生演替初生演替起点:从来起点:从来没有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彻底消灭了的地方。了的地方。过程:裸岩阶阶段过程:裸岩阶阶段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乔木阶段经历阶段:相对较经历阶段:相对较多多时间:经历的时间时间:经历的时间长长速度:速度:缓慢缓慢举例: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生的演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生的演替。替。(2)(2)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起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基本保留,甚至还保 留了植物的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的地方。过程:杂草阶段过程:杂草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乔木阶段经历阶段:相对较少经历阶段:相对较少时间:经历的时间短时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速度:较快较快举例:火灾后的举例:火灾后的草原草原和过量砍伐的和过量砍伐的森林森林上发生的演替。上发生的演替。3.3.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演替方向:演替方向:一般一般朝着物种朝着物种多样化多样化、群落结构、群落结构复杂化复杂化、生态功能、生态功能 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 处的处的气候条件决定气候条件决定。能量:总生产量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越复杂。稳定性:一般地演替过程中群落稳定性越来稳定性:一般地演替过程中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越高。4.4.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一看一看起点起点:无土壤条件无土壤条件或无生命体存在或无生命体存在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有土壤条件有土壤条件且含有一些生命体且含有一些生命体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二看二看起因起因:一些大的:一些大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如火山喷发)引起的引起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弃耕农田如弃耕农田)引起的引起的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三看三看时间时间:经历的时间:经历的时间长长,速度缓慢,速度缓慢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经历的时间短短,速度较快,速度较快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知识点知识点2 2: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1.1.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人、迁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人、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2.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1)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进行度进行。X2-3-1 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点知识点1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1.生产者生产者组成:组成: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作用:通过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等,将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被其他生等,将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被其他生 物利用。物利用。2.2.消费者消费者组成:绝大多数动物;组成:绝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植物。作用:作用:加快物质循环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3.3.分解者分解者组成:组成:腐生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腐生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如蚯蚓、蜣螂等。作用: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4.4.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组成: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组成: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作用:为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作用:为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5.5.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腐生动物蚯蚓、蜣螂等属于,如腐生动物蚯蚓、蜣螂等属于 分解者。分解者。6.6.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如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属于消费者。7.7.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如寄生植物,如寄生植物菟丝子菟丝子属属 于消费者。于消费者。8.8.消费者消费者不是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9.9.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1)(1)双向箭头双向箭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2)(2)箭头流进最多箭头流进最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3)箭头流进第二多箭头流进第二多:分解者。:分解者。知识点知识点2 2: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1.1.食物链食物链(1)(1)形成: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营养级为终点。形成: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营养级为终点。(2)(2)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级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级别=消消 费者级别费者级别+1+1。(3)(3)特点:特点: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所以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所以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 5个营养级。个营养级。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2.2.食物网食物网(1)(1)特点特点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食物链中,可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食物链中,可 以占据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可以出现可以出现多种多种。食物网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食物网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生物种类,而不,而不 是生物数量。是生物数量。(3)(3)交错原因交错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以被多种植食性动物捕食。一种绿色植物可以被多种植食性动物捕食。一种植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也可以被多种肉食性动物一种植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也可以被多种肉食性动物 捕食。捕食。(4)(4)食物网的作用: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食物网的作用: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 稳定的重要条件。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中的某种动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如果一条食物链中的某种动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 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一般认为,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 越强越强。知识点知识点3 3: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1.1.食物链中,若处于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营养级的生,其他营养级的生 物依次减少。物依次减少。2.2.天敌减少,天敌减少,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3.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米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米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 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维持其数量基本不 变变。X2-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知识点知识点1 1: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过程1.1.流经流经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2.流经流经人工池塘人工池塘的总能量是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3.3.同化量同化量=摄人量摄人量-粪便中所含能量粪便中所含能量=呼吸量呼吸量+生长、发育和繁殖量生长、发育和繁殖量=呼呼 吸量吸量+遗体残骸量遗体残骸量+流向下一营养级量。流向下一营养级量。4.4.某营养级的某营养级的粪便量粪便量是是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不属于本营养级的同,不属于本营养级的同 化量,属于化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5.5.未利用能量未利用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 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知识点知识点2 2: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的特点1.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单向的。的。其原因其原因是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是捕食关系是经过长 期进化形成的,不可逆转,每一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期进化形成的,不可逆转,每一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不能再被生物群落利用,因此无法循环。不能再被生物群落利用,因此无法循环。2.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1)(1)逐级递减的原因逐级递减的原因: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该一部分通过该 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作为排遗物、遗体或残枝一部分作为排遗物、遗体或残枝 败叶被分解者利用;败叶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只有一部分流入下一部分未被利用;只有一部分流入下 一营养级。一营养级。(2)(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 的能量就越多。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 5 个营养级。个营养级。(3)(3)任何生态系统都需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以 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3.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1)(1)能量在相邻两个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间的传递效率是10%10%-20%20%。知识点知识点3 3: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1.1.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所含总能量的关系,而体现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所含总能量的关系,而 生物数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个体数量的关系,所以生物数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个体数量的关系,所以生生 物数量金字塔物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有时会出现倒置倒置的现象。的现象。知识点知识点4 4: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1.1.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100%。2.2.已知高营养级生物的量:已知高营养级生物的量:(除以传递效率除以传递效率)(1)(1)求消耗低营养级的求消耗低营养级的最多量最多量时:传递效率取时:传递效率取10%10%,食物链按,食物链按最最 长长的计算。的计算。(2)(2)求消耗低营养级的求消耗低营养级的最少量最少量时:传递效率取时:传递效率取20%20%,食物链按,食物链按最最 短短的计算。的计算。3.3.已知低营养级生物的量:已知低营养级生物的量:(乘以传递效率乘以传递效率)(1)(1)求高营养级生物的求高营养级生物的最多量最多量时:传递效率取时:传递效率取20%20%,食物链按,食物链按最最 短短的计算。的计算。(2)(2)求高营养级生物的求高营养级生物的最少量最少量时:传递效率取时:传递效率取10%10%,食物链按,食物链按最最 长长的计算。的计算。知识点知识点5 5: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 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的地规划和设可以帮助人们科学的地规划和设 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3.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 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 益的部分。益的部分。X2-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环知识点知识点1 1:碳循环:碳循环1.1.碳循环的过程碳循环的过程(1)(1)碳存在的形式碳存在的形式无机环境环境中:无机环境环境中:COCO2 2、碳酸盐、碳酸盐 生物群落中: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含碳有机物(2)(2)碳循环的形式碳循环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进入生物群落形式:形式:COCO2 2方式:方式: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内部生物群落内部形式:形式:有机物有机物方式:方式:摄食摄食返回无机环境返回无机环境形式:形式:COCO2 2方式:方式: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3)碳循环简图分析碳循环简图分析双向双向箭头:箭头:大气中大气中COCO2 2、生产、生产者者箭头流进箭头流进最多最多:大气中:大气中CO2CO2箭头流进箭头流进第二多第二多:分解者:分解者2.2.温室效应温室效应(1)(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COCO2 2。植被遭到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植被遭到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CO2 2的调节能力。的调节能力。(2)(2)影响:温室效应。影响:温室效应。(3)(3)解决措施解决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开发新的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大力植树造林。大力植树造林。3.3.物质循环物质循环(1)(1)物质循环中所指的物质循环中所指的“物质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元 素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2)(2)特点特点全球性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循环往复运动循环往复运动:物质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物质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 用、循环流动。用、循环流动。4.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1)(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同时进同时进 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 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2)(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网)流动;流动;能量能量 作为动力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之间 循环往返。循环往返。知识点知识点2 2:生物富集:生物富集1.1.概念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2.2.特点特点有毒物质沿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食物链不断富集,不断富集,在最高营养级处富集浓度最高在最高营养级处富集浓度最高。3.3.镉、汞等重金属,镉、汞等重金属,DDTDDT、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 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是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是全球性全球性的。的。X2-3-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递知识点知识点1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1.信息的种类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2.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红三叶草花的色彩和形状、蓟的刺属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红三叶草花的色彩和形状、蓟的刺属 于物理信息。于物理信息。3.3.植物体散发出的花香气味属于化学信息。植物体散发出的花香气味属于化学信息。4.4.行为信息是动物之间表现出的信息传递。行为信息是动物之间表现出的信息传递。5.5.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传递的特点(1)(1)生物可以通过生物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信息类型进行交流。(2)(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之内,也发生在 不同生物不同生物之间,还可存在于之间,还可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之间。(3)(3)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也信息源;也 有信息传播的媒介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均可信道,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均可 以传播信息;还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以传播信息;还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信息受 体。体。知识点知识点2 2:信息传递的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选择性必修二朗读资料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pptx)为本站会员(九****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