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的送别诗二轮专题复习 课件(17张PPT).pptx
古代诗歌 多情自古伤离别 新高考下的诗歌专题复习之送别诗兰陵县第七中学邵丽萍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素养目标】1.积累送别诗常用意象、情感、手法等相关知识点。2.掌握送别诗答题技巧。3.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送别诗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卷别卷别选材选材考查内容考查内容命题特点命题特点2020年新高考卷唐诗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从题型设置和问题设计来看,从2017年开始,题型改为主客观结合型,2018年起将客观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为9分。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客观题注重对诗句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思想情感、创作意图、表达技巧等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地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从选材的朝代来说,2020年全国卷、2020年浙江卷考查唐诗,2020年江苏卷、2017年全国卷考查宋诗;再往前追溯,近年全国卷也基本以唐宋诗歌为主。整体看来,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从问题设计上来看,围绕“写什么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为何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等。2020年浙江卷唐诗王勃秋江送别王昌龄送柴侍御2020年江苏卷宋诗王安石送沈康知常州2017年全国卷宋诗苏轼送子由使契丹2021年聊城一模宋词张先江南柳 隋堤远【考情分析】送别之因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常见意象标题中往往有_ _ _ _等字样。常见意象:_ _ _ _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芳草”“笛声”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空间意象:长亭、灞桥、南浦、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内容情感_常用手法直接抒情_: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_: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对比 烘托【知识回顾】送别诗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风格分类_型和_型送别之因 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常见意象标题中往往有“送送”“”“别别”“”“赠赠”“”“酬酬”等字样。常见意象:“柳柳”“”“酒酒”“”“月月”“”“水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芳草”“笛声”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空间意象:长亭、灞桥、南浦、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内容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对友人的担忧。对友人的担忧。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常用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修辞修辞: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对比 烘托【知识回顾】送别诗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风格分类 伤感伤感型和豪迈豪迈型五看法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意象四看手法五看情感【方法回顾】【活动一:典例剖析】(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湖北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答案:B思路展示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五看法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意象:四看手法:五看情感:赠别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峨眉、岘首借代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新高考新高考还可能这样考:假如你穿越到了杜甫身上,成为了作者本人,面对刚刚写完的这首诗歌,你心中激荡着哪些情绪?参考答案:1.对国家动荡不安和个人年老多病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2.对郑诗的赞美之情。3.对友人的不舍之情。4.对先贤的仰慕之情以及希望朋友能觅得知己,一展才能。秋江送别 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2020年浙江省高考题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而送柴侍御突出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感伤感伤达观达观【活动二:拓展提升】参考答案:2(6分)意象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青山、明月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五看法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意象四看手法五看情感秋江送别送柴侍御王勃诗:波澜、山川 王昌龄诗:青山、明月空间距离、抒情方式王勃诗:伤感 王昌龄诗:达观【活动三:达标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注释 1.左省: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2.杜拾遗:即杜甫,曾任左拾遗。拾遗,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左右拾遗,掌谏议。3.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4.曹:官署。5.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6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7.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8.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9.阙事:指失事、误事。10.谏书:劝谏的奏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述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经常同行入朝,又分署办公,分列殿庑两侧。B.颔联叙写自己早出晚归,“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C.颈联承前两联,一个“悲”字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D.尾联委婉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有相通之处。2.此诗尾联有何含意,你认为是“颂语”还是“愤语”,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错。“晓”“暮”二字突出这种生活的庸俗无聊,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失望。2.尾联意为: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自然觉得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这是诗人的愤语,诗人故作反语,寓贬于褒,昏庸的统治者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才会使身任谏官的诗人“自觉谏书稀”。此联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的失望之情,抒发了内心的忧愤之情。假如你是新高考新高考古诗鉴赏命题人,你觉得送别类古诗可以设置哪些情境?【视野拓展】阅读专题训练卷古诗集训3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完成相关题目。【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