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化学学科德育实施建议.docx
-
资源ID:82395563
资源大小:12.3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化学学科德育实施建议.docx
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化学学科德育实施建议虽然中学化学课程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但直接指向德育目标的教学资源毕竟少数;虽然化学知识具有明理功能和陶冶功能而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但绝大部分化学知识本身并非直接关涉道德伦理、德性品行的。因此,化学教学实施学科德育,需要化学教师提高德性修养、增强德育意识、提升学科德育主动性;需要化学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知识、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和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并根据德育规律有效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确保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1.结合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及伦理道德意识。教学时,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化学学科发展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关系的认识,从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密切化学与社会、环境与能源等的联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学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体验化学科学的重要价值;结合具体物质与技术,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物质与应用的双面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科学利用化学技术,实现化学技术服务人们、促进社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减少化学对生命、社会、环境等的不良影响,坚守良知和道德底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识。2.结合化学概念与理论的探究,在建立科学物质观的同时培育探索精神与求真意识。教学时,要融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化学学科发展的线索,建构新的内容体系,阐述核心的化学概念和原理。通过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的探究与解释,帮助学生建立“物质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求是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3.精选生产生活的相关案例,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决活动,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学习化学、用好化学的重要性质;精选与化学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决策,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课外,还可通过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调查研究,在分析讨论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4. 结合化学实验与探究活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科学探究意识。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时,强调实验全程充分准备、积极参与,在实验预习、实验准备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学习活动中,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养成遵规守纪、注重安全的行为习惯,形成合作、分享、交流的团队意识与互助共赢的科学研究习惯,最终形成实事求是、耐心细致、严谨务实的良好品质。5.把握学科本质,增进学科理解,提升育人价值。化学科学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独特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强调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认识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建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学分析范式,准确关联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条件、科学控制物质运动变化的路径进程,正确认识物质运动、能量转化、物质不灭等客观规律,科学处理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建构与人合作、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科学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