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doc
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七小学教 案 集 科 目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班 别 任课教师 2012至20 13学年度第 二 学期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计划 主备人:姜佩伶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图形,灵活解决生活问题,并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单元教材分析:1、体现人文性,突出重点(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概念的理解,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意义。单元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需要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单元教学难点看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课时安排:12课时课题:长方体教学目标:1、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点、棱、面的特征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正确区分长方体每个面中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联系。教学用具:长方体实物教学过程:自学提纲:自学内容:书本P28-291、准备几个长方体的实物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长方体有_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_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_ 长方体有几条棱? _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_长方体有几个顶点?_大家还有什么发现?_2、 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利用学具盒)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一、 学生针对自学情况,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侧重于: (1)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 (2)用细木条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细木条要满足什么条件? (3)怎样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的? (4)怎样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5)长方体的长、宽、高每两个会出现相等情况吗?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昨天的预习提纲。三、学生的汇报环节,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点拨与提炼突出以下几点: (1)长方体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棱长总和就是4条长与4条宽和4条高的总和四、教师小结:(1)特征 (2)计算 五、练习设计 1、P29做一做 (这题的练习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补充练习: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针对长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 )(3)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 )(4)如果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则其余四个面的面积相等。 ( ) (针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两个( )的面是( )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针对长方体的特征) (2)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之和是( )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针对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6个长方形的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12条棱(4条长,4条宽,4条高),8个顶点。作业布置:教学后记:课题: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3、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4、 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认识正方体点、棱、面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教学用具: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自学提纲:自学内容:书本P30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从面、顶点、棱长三方面说说) 2、动手剪下书本P145和P147的图形,做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从面、顶点、棱长三方面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一、学生针对自学情况,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侧重于:(1)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7)你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吗?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昨天的预习提纲。三、学生的汇报环节,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点拨与提炼突出以下几点: (1)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通过学习整理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名称长方体正方体面个数 6个6个形状每个面都是长方(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都是正方形棱条数长度12条棱每4条棱相等(可能有8条棱相等12条每条相等顶点个数8个8个(3)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四、教师小结:(1)特征 (2)包含关系五、练习设计 1、P30做一做(这题的练习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并能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包含关系)2、补充练习:(1)正方体的有( )条棱长,它的每条棱长是()(巩固特征的认识)(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针对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2、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一个棱长是5分米的正方体,棱长总和是()分米。16 24 60(2)用一根60厘米长的铁丝,正好可以焊成长7厘米、宽5厘米、高()厘米的长方体模型。2 3 5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认识 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面个数 6个6个形状每个面都是长方(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都是正方形棱条数长度12条棱每4条棱相等(可能有8条棱相等12条每条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包含关系)作业布置:教学后记: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2、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发表面积;3、 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教学过程:自学提纲:自学内容:书本P331、 拿一个长方体的物品,摸一摸它的表面积在哪里?简单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把昨天做好的长方体展开,(注意用剪刀沿着棱剪开),并贴在下面。观察自己所做的展开图是否与33页长方体展开图一致。(如果不一样,请认真观察修改。)并在展开图上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各面3、 认真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4、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上下两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 和 。所以面积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 和 。所以面积是 。左右两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 和 。所以面积是 。一、学生针对自学情况,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侧重于:1、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2、 会用语言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知道长方体展开图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4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理解其方法。5、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昨天的预习提纲。三、学生的汇报环节,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点拨与提炼突出以下几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它的所有面的面积总和。2、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要算出它们每个面的面积。长方体的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3求纸箱需要多少纸板就是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4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四、教师小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3、看清题目中要求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到底要求哪几个面五、练习设计1、P34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 明思考的过程,针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2、P35 做一做:一个无盖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为3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先让学生根据题中的数据进行判断,说明需要计算几个面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针对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3、学校要粉刷新教室。已知教师的长是8m,宽是6m,高是3m,扣除扣除门窗的面积是11.4。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4元涂料费,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多少元?(针对学生的空间及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并体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例1:方法一: 方法二: 长方体的表面积=例2: 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业布置:教学后记: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 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基础练习。1、书本P36的第1题(此题是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书本P36第3题三、实际应用练习1、书本P36第4题(2和3题主要是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2、书本P36第5和6题(这两题主要是针对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提高练习1、书本P37第10题(这题是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分成两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学生会了解到: 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2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大于原来的长方体)2、书本P37第11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没有涂到颜色的小正方体只有中间层的中间的1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共有6个,即大正方体6个面上最中间的小正方体;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2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比较好找,就是大正方体8个角上的小正方体,共有8个。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业布置:教学后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综合练习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一、你会求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吗? (此题为了让学生熟悉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二、实际应用1、有一个长方体纸盒,量得它的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8厘米、12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纸板?、如果盒子不带盖,怎样计算它的纸板用料。、如果在它的四周贴上一层商标纸,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这几题可以提高学生的的解题能力,并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2、一个长方体教室长8米,宽7米,高4米。教室的门窗和黑板的面积一共有35平方米。要粉刷教室的顶面和四面墙壁,粉刷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工料费1.5元,粉刷工料共需多少元?(此题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题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先说思路,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3、一个游泳池,长30米,宽20米,深2.2米,在池的四周及底面铺上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瓷砖,共需多少块?(此题让学生先理解题意,并提醒单位统一,然后问学生边长2厘米化单位后能否直接与游泳池的有关数量计算)三、拓展题1、如图)把这个长方体平均分成三个相等的小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这题可以分三种情况考虑,可以让学生说说怎么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并给以肯定)2、把3个棱长都是1厘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题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能说出要求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3、把4个棱长都是1厘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怎么拼表面积最大?(这题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说出有几种拼法并试求拼完后的表面积课题: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感知物体的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m3 、dm3 、cm32、借助与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来帮助学生建立、 、1dm3 、1cm3的大小表象。3、知道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里面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感知体积的概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m3 、1dm3 、1cm3的大小表象。教学用具:1m3、1dm3的实物体教学过程:自学提纲:自学内容;书本P38-39 一、动手操作,认识体积的概念。1、动手实验一: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注意:必须先动手操作后再填写。 2、动手实验二:取一个玻璃杯,放入一些水,在水面处做好记号。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再做一个记号。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块更大的石块,在水面处又做一个红色的记号。(注意:必须先动手操作后再填写。)A、你观察到了什么? B、为什么? 3、什么叫体积?_二、认识体积单位。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2、怎样的正方体是1立方厘米?请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怎样的正方体是1立方分米?请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4、 怎样的正方体是1立方米?请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一、学生针对自学情况,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侧重于:1、知道什么叫体积?体积的大小需要什么来测量? 2、会描述1cm3、1dm3、1m3是多大的图形? 3、能在眼前想象1cm3、1dm3、1m3到底有多大? 4、能从身边找出一些接近1cm3、1dm3、1m3的物体?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昨天的预习提纲。三、学生的汇报环节,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点拨与提炼突出以下几点:1、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立方米 可以写成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 立方分米 可以写成dm 3 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立方厘米 可以写成cm3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 m3四、教师小结 1、体积的概念 2、常用的体积单位五、练习设计1、P40做一做第1题(这题针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2、P40做一做第2题(这题主要是想让学生直观的看出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进一步理解体积单位的作用,让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反馈)3、 完成课本44页第1题。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立方米 可以写成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立方分米 可以写成dm 3 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立方厘米 可以写成cm3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 m3板书设计: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飞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借助教具模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方法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飞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借助教具模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学用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模型各一个教学过程:自学提纲:自学内容;书本P40-42一、大家动手做实验: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用学具盒的小正方体摆)把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下表中。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 二、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一、学生针对自学情况,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侧重于:1、你是怎样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2、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来呢? 3、知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并推出正方体的计算公式。 4、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通用公式。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昨天的预习提纲。三、学生的汇报环节,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点拨与提炼突出以下几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通用公式四、教师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通用公式五、练习设计1、完成课本42页的例1和例2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这题主要是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生先独立解决后全班反馈3、 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这题让学生明确“横截面积”的含义后,独立解决后全班反馈)六、巩固练习完成45页第5题(这题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醒学生解题时要注意统一计量单位,后全班反馈)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底面积 (看作高)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教学后记:课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1、 知道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名数的改写。2、 经历体积相邻之间进率的推导过程,理解推导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名数的改写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自学提纲:自学内容;书本P46-471、自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右图是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现在把它切成许多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想一想,1立方分米可以是多少立方厘米?列式并说明理由。(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本46页后再回答) (2)下图是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现在把它切成许多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想一想,1立方米可以是多少立方分米?列式并说明理由。2、试练。(1)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请详细地写出你的的转换方法。 (2)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请详细地写出你的的转换方法。一、学生针对自学情况,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侧重于:1、理解1dm3转化成cm3的过程,知道1dm3= cm3 2、会仿照1dm3转化成cm3的过程,推出1m3与dm3之间的进率关系 3、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4 、能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名数的改写。 5、会概括出名数的改写的一般方法。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昨天的预习提纲。三、学生的汇报环节,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点拨与提炼突出以下几点:1、1dm3= 1000 cm3 1m3= 1000 dm3 高级单位数×进率2、名数的改写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数÷进率四、教师小结 1、常用的体积之间的进率2、名数改写的一般方法五、练习设计1、完成课本47页的做一做 (这题针对名数改写方法)2、完成课本第48页第2题(这题针对名数改写方法)六、补充练习:1、0.32 m3 =()dm3 4800 cm3= ( )dm36.9 dm= ( )cm 5.3m = ( )cm4600 dm3= ( )m3 8.7 dm3= ( )cm3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30dm3,长是8m,100根这样的木料体积是多少m3?(这题是细心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板书设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dm3= 1000 cm3 1m3= 1000 dm3 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例3: 1dm3= 1000 cm3 1m3= 1000 dm3 高级单位数×进率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数÷进率作业布置:教学后记:课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课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换算的方法2、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综合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二、基础练习1、书本49页第5题(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2、书本48页第3题(让学生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同桌互相交流)3、书本48页第1题(包装盒是否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是看什么,并且注意单位是否统一,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以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三、拓展延伸题1、(这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解题能力,师生共同分析题意,在计算每张凳子的体积时,要注意什么,计算50个凳子的体积后还要注意什么?)2、(这题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说解题思路,然后大家独立完成,后全班反馈)板书设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课1dm3= 1000 cm3 1m3= 1000 dm3 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高级单位数×进率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数÷进率教学后记: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目标:1、知道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重点:建立容积的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关系。教学难点:会计算物体的容积,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教学用具:1升的牛奶 250毫升的牛奶 演示课件教学过程:自学提纲:自学内容课本50和51页1、什么叫容积? 2、常用的容积单位有:( )和( ),也可以写成( )( )3、在家或去超市观察一下哪些物体需要用容积单位,举例说明。并看看1升的牛奶或其它的饮料有多少?250毫升的牛奶或其它饮料呢?估计一下1升可以分出几个250毫升4、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升立方分米毫升立方厘米升毫升5、你知道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土豆、石块等),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是多少呢?可以用的方法是: 计算原理:一、学生针对自学情况,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侧重于:1、什么叫容积?你是怎样理解容积的? 2、比如说一个实心长方体或正方体木块,它有容积吗? 3、知道计量容积有哪些单位,要区别清楚。 4、知道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是多少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之间有哪些关系? 5、物体的容积怎样算?遇到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又怎样算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昨天的预习提纲。三、学生的汇报环节,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点拨与提炼突出以下几点:1、容积就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体积2、知道容积其实也是物体的体积,所以要明白计量容积也用体积单位,但计量液体的体积就用升或毫升,升或毫升是容积单位。3、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升1立方分米毫升1立方厘米升1000毫升4、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如果求其他容器时,题中没有明确说明,一般看作是从里面测量得的数据5、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常采用排水法,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四、教师小结 1、容积的概念2、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3、求容积就是求体积,测量部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般采用排水法,上升那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五、练习设计1、完成课本51页的例5和例62、完成课本第52页的做一做第1题 (这题是针对容积单位间的换算,让先生做,后反馈并说解题思路)3、完成课本第52页的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容积和容积单位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1L=1dm3 1ml=1cm3 1L=1000ml 例5: 例6:作业布置:教学后记: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与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选用体积与容积单位2、能准确灵活地解答有关体积与容积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有关体积与容积的实际问题,准确合理的运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 先复习昨天学习的容积和容积单位的相关知识。二、基础练习1、课本P53第1题(这题考查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生独立思考解答)2、课本P53第5题(这题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不过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反馈时让学生说解题思路)3、课本P54第9题(这题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不过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4课本P54第10题(结合图文,明确题意,独立解决,全班反馈时让学生说解题思路)6、 课本P54第1115题 (这几题都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生反馈并说说解题思路)三、拓展题课本P55第16题(这题借助图文明确题意,可以小组讨论,反馈时说思考过程)板书设计:容积和容积单位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1L=1dm3 1ml=1cm3 1L=1000ml 课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的概念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掌握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归纳和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1、引导学生按小组回顾本单元的知识2、全班反馈二、巩固练习1、课本P56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