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卷.doc
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共需课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单位: 姓名: 成绩:一、名词解释(5分)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断由“乡村”向“城镇”转化的过程。 二、判断题(每题2分,计20分)1、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的水平,这标志着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完善的水平。( )2、城乡一体经就是城镇一样化。( )3、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的分配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城镇化的利益分配上出现一些失衡和不公也是正常现象,可以理解。( )4、城镇化发展所用的时间越短就代表城镇化越成功。( )5、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6、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 )7、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结果,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持续发展。( )8、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和动力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 9、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在对土地需求方面的外延式扩张已成为国家和民族不堪承受之重。( )10、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规模效益但更要考虑城镇新移民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材料分析(10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必须抓住和用好的重要战略机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表(见下图) 注:城镇化率30%70%的区间,是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阶段。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接近80%。材料一 据测算,如果我国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将达1300万人,为GDP的贡献达到37.15%。与此相适应,城镇必须加强道路、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住房和商业设施,并为新增人口提供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城镇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园区经济的发展,并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生产。根据图表(含注)和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说说城镇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高,目前正处于快速提高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城镇化潜力巨大。城镇化能够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将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推进城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四、简答题(每题10分,计30分)1、简述走新型镇化道路的意义何在?让更多农村居民进城,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让更多人能够分享到社会进步的红利,能够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 2、简述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新型城镇化的多重解读: 城乡统筹;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更大限度撬动内需; 更多利用市场机制; 注重质量和内涵; 以人为本。 3、广东省城镇化建设目前面积面临的挑占有哪些?面对这些挑战,广东省采取的应对对策有哪些?面积面临的挑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城镇资源环境造成破坏,建设用地供应不足,三级和劣三级土壤占22.8%,过去20年,建设用地年均增长达269km2,部分地区国土开发强度超40%,个别地方甚至超50%。对策: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建设低碳生态城市1、珠三角地区积极推行公交引导(TOD)的土地开发模式,以协调城际轨道交通廊道、枢纽与城镇空间布局、功能优化的关系为抓手,统筹各级城市中心、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大学园区、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等,引导珠三角城市群紧凑和一体化发展。2、粤东西北地区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实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开发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改造和设计,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在道路设计、市政设施、雨洪管理、社区环境等方面的应用。五、论述题(计35分)1、现行城镇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有哪些?请围绕户籍管理制度方面的弊端谈谈对“城镇化不止是给农民个城市户口”的看法。(15分)2、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请联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环境污染、高效节能、耕地保护、行政管辖逐步放权、政府和市场协调发展等方面,谈谈你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合理性建议。(20分)参考资料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一)废立结合,推动户籍制度历史性改革 第一、解决转移到城镇就业农业人口落户问题 重点是通过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第二、以稳定住所、职业作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 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的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消除城乡壁垒、废除原有歧视性的户籍制度,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登记制度,让进城务工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二)打破垄断,实现农村土地的确权 尽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农民承包地的确权,探索各种形式的流转。 探索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办法,慎重、稳妥地推进征地制度市场化。 (三)调促并举,加快工业化进程 实施区别化的工业化战略,调整优化工业化完成或即将完成地区的经济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整体上实现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从而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 (四)升撤双用,稳步增加城市数量 在全国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的引导下,通过区划调整的方式逐步增加我国的城市数量。选择经济发展比较快、人口集聚能力强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选择地理区位条件好、二三产业发达、人口集聚已成规模的县(镇),撤销原有行政区划,建设新的城市。 (五)限扶有序,促进产业空间转移 一是疏解超大城市、大城市的产业和人口,优化空间布局,限制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符项目的盲目上马,有序引导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符的产业加速向其他地区转移; 二是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使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能够承载较多的人口。 (六)重点突出,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 中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发展水平较高,选择这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区域围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城市群,承载较多产业和人口;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选择那些人口较为稠密、区位条件较好、交通基础设施发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通过倾斜性政策打造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中心城市,建设有限规模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