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图形与背景-课件.ppt

    • 资源ID:82439865       资源大小:1.57MB        全文页数:21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图形与背景-课件.ppt

    第五章图形和背景第一节第一节n图形和背景的认知原理图形和背景的认知原理一、视觉感知规律n心理学研究证明,视觉信息是由外界刺激经过感觉通道,把刺激信息输入到视觉器官的相应区域,经由眼睛的几何光学折射,通过视觉神经传递,在神经中枢部位形成短暂映象的过程。n经过视觉登录后的信息,只有受到注意的那一部分,才有可能对它进行n视知觉的分析并且产生意义。上述内容说明n视觉感知是按照各组成部分不同的结构特征和不同的显著度n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n这种组织的规律,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n也是认知语言学感兴趣的中心内容之一。n认知语言学关心的是“图形”和“背景”的选择n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当中的体现。这种对立在句法层面有所反映。n下边的左列结构成立,右列结构不能成立,根本原因n不在句法结构,而在于认知特征:图形背景n在两个事物构成的关系当中,一般来说,容易辨认、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被当做图形,另一个事物则容易被当做背景。n图形特征背景特征完整运动不完整静止n相对较小相对较大n关注度高关注度低n显著度高显著度低n依赖性高依赖性低n自立性低自立性高n典型性低典型性高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其环境,在认知语言学的分析中,图形背景关系首先表现为方位关系(locativerelations)如:nThebookisonthetable。nTheplaneisflyingoverthecityThebook和theplane是被描写的对象,具有被感知为图形的特点,即具有完整的外形,面积相对较少,较易移动,因此被看作图形。而table,city则被看作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则通过介词来表现。在兰盖克的认知语法中,图形背影分离的原则可以用来系统地解释句法的多样性。n人在火车上边*火车在人下边n苍蝇在钉子旁边*钉子在苍蝇旁边n桌子在屋子里面*屋子在桌子外面n太阳落山了*山升到太阳上面去了n汽车撞坏了一棵树*一棵树撞坏了汽车n一棵树被汽车撞坏了*一棵树把汽车撞坏了n从句法结构来看,n左右两列都符合汉语的句法结构规则,n如果不是认知原则的限制,n右列结构并非不能成立,例如:n火车在铁轨上边铁轨在火车下边n苍蝇蚊子旁边蚊子在苍蝇旁边n桌子在屋子里面桌子在屋子外面n汽车撞坏了卡车卡车撞坏了汽车n一辆卡车被汽车撞坏了一辆汽车把卡车撞坏了n可见,对上述结构形成制约的,n不是句法规则,而是来自认知原则。n具体来说,是图形和背景的选择和转换的原则限制了上述结构能否成立。二、图形和背景的生理和认知机制n图形和背景(figureground)根源于特定的生理和认知机制。n动物的视觉和听觉对信息有特定的处理方式。n动物把来自外界的视听觉信息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分别加以处理。n动物不仅有特定的视觉生理结构,而且在长期的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n建立起一套特定的视觉认知模式,以便更有效地抓取和筛选最关键的信息,n达到保存自我,捕获猎物的目的。n各种动物往往根据其特定的天敌、食物和生存环境的特征而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焦点,以便迅速捕捉有效的视觉信息,删除或忽略、淡化无关的视觉信息。例如,n青蛙和蛇只对活动的物体比较敏感,而对静止的事物很不敏感。n这是因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是活动的生物,关系到它们的生存和食物。n肉食动物的视野范围比较小,而且焦点集中于前方,在焦点范围之内的视觉信息(图形)非常清晰。n其代价是淡化焦点范围之外的信息(背景);n食草动物的视野范围比较大而分散,甚至能够在同一瞬间捕捉到360度视野范围的信息,但是清晰度不足。n前者有助于提高清晰度,n后者有助于扩大视野范围,及时捕捉敌情,逃避捕杀。n狮子的视觉范围当中,由焦点影像所形成的较为清晰的视觉区,呈现为一个横向的狭窄区域。n这正好与草原上狮子的猎物食草动物在地平线上的分布所呈现的横向、狭长的形状相吻合。n在横向、狭长的高清晰度范围之外的影像信息,则由大脑提供的背景信息来补充。n狮子视觉上的这种结构特征,是对生存环境、猎物相适应的最佳视觉结构。n鹰的视觉结构则适应其空中捕捉地面猎物信息的需要,在其视网膜的中心地带,视觉神经最为密集,形成了一个高清晰度的区域。n目的是更为集中地定位猎物。可见,n动物的视觉结构特征是与其生存环境互动的产物。n不同动物的视觉感知方式不是千篇一律的。人类的视觉也具有上述特征n当我们在视野当中观察某一个对象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从背景当中挑选出显著的部分作为图形。也就是说,n我们习惯于将获取到的视觉信息处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n我们的听觉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来处理来自外界的信息。n我们在马路上接听电话,n虽然来自汽车和其他噪音的分贝远高于电话的声音,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分辨出电话里的声音。n这实际上是我们把汽车噪音处理为背景信息,而把电话的声音处理为图形的结果。n在舞会上,我们能够从嘈杂的音乐和他人的喧哗声音当中清晰地听出同伴的声音,n靠的也是从背景当中分辨出你想听的声音的功能。第二节n图形和背景的转换及其条件一、图形和背景选择的复杂性n一般常识告诉我们,图形和背景的选择遵循一定的原则可移动、相对较小、显眼。n中心位置的往往被当作图形;静止、相对较大、边缘位置的,往往被当作背景。n动物、人比其他事物显著,更容易被当作图形。但是,实际情况却复杂的多。n比较下面的结构:n脚充当背景脚充当图形n路在你的脚下*你的脚在路上n脚下的路*路上的脚n“脚”可移动、形状比路小得多,却充当背景,右列当中脚充当图形不能成立。n“路”不可移动、形状比脚大,却充当图形。n脚印和脚的形状差不多,按说也应该跟脚一样充当背景,但是实际上脚印充当背景却不成立,脚印充当图形反而成立:n*脚印下的路路上的脚印(*路上的脚)n*路在脚印上脚印在路上(*脚在路上)n脚和脚印的上述情况是不是特例?有没有普遍性?n下面考虑其他情况:n“头”充当背景成立“头”充当图形不成立n头顶上的天空*天空下的头n天空在头顶上*头在天空下n“面”充当背景成立“面”充当背景不成立n面前的情景*情景后的面n“身”充当背景成立“身”充当图形不成立n身边的事情*事情边的身n看来图形和背景的选择并非任意、自由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那么,n图形和背景的选择究竟遵循什么规律呢?二、图形和背景选择的因素n心理学家通过花瓶和头像的视觉实验,显示了“图形和背景”倒换的效果:n观察者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图形,不能同时看到两个图形。n这种现象被称为“图形和背景分离”现象。n“图形”和“背景”不但可以分离,而且也可以选择和相互转换。n什么样的事物倾向于被当作“图形”,什么样的事物倾向于被当作“背景”。这个问题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n一是取决于事物自身的结构特征(完整不完整);n二是取决于事物之间所形成的相对关系;n三是取决于观察者的关注中心;n四是取决于观察者对事物的熟悉程度。n同样一个事物,在此种情况下可能是被当作图形处理。n在另外的情况下可能是被处理为背景。n这一点往往被过去的研究者所忽略。n在特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做图形,也可以看做背景。n例如“人在桥上”(桥是背景,人是图形);n“桥在河上”(桥是图形,河是背景);n“小河从村前流过”(小河是图形,村是背景)。n某些情况下,图形和背景可以自由互换。n如“日本人像中国人”“中国人像日本人”n“地铁通虹口区了虹口区通地铁了”,n“罐子里装醋醋装罐子里”,n“客人睡里屋里屋睡客人”,n“纸糊了窗户窗户糊了纸”。n这跟“背景图形”倒换是一个原理。“背景图形”不能自由转换n在两个事物构成的关系当中,其中的某个容易被看做图形,另一个容易被看做背景。n一般来说,容易辨认、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容易被当做图形。n容器关系中,容器容易看做背景,里面的事物容易看做图形;n负载与被负载关系中,负载物容易看做背景,被负载物容易看做图形。三、影响图形和背景选择的因素n影响图形和背景的要素很多。n有客观事物自身的性质和状态,知觉的因素,也有经验的因素,n至于把那些信息作为图形,哪些作为背景,不同的情形对图形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n我们看足球比赛的时候,往往把球作为焦点图形,而把球员和场地、裁判作为背景处理。n但是当裁判亮黄牌的时候,我们把裁判作为图形,把足球当做背景处理。n而当足球在射门的瞬间,我们注意的焦点又转向扑球的守门员。(一)必然选择规律n比较下列不同句子:nABnA1书在桌子上B1*桌子在书下nA2桌子在教室里B2*教室在桌子外nA3教室在操场前边B3操场在教室后边nA4教室在操场左边B4操场在教室右边运动物体-图形;静止物体-背景。n在书和桌子构成的空间关系当中,观察者一般选择书作为图形,桌子为背景。书比较小,容易移动,在桌子的中间位置,比桌子更显眼,更容易引起观察者的注意。同样,在气球和房屋构成的空间关系当中,观察者一股选择气球作为图形,房屋为背景。因为根据经验,气球容易移动,比房屋更显眼,更容易引起观察者的注意。n从上边的例子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n被支撑物倾向于被看做图形,支撑物倾向于被看做背景。n因为人们相信被支撑物容易移动,自立性差;n支撑物不容易移动,自立性比较强。n容器内部的事物倾向于被看做图形,容器倾向于被看做背景。n因为人们相信容器内部的事物自立性差,是可以从容器里转移出去的,n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和人,而教室是静止的,自立性强,不容易被移动。n这里所说的“自立性”,是指自身独立存在的程度。n自立性强的事物,先于自立性弱的事物存在。n例如爸爸先于儿子存在,儿子的存在以爸爸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没有爸爸便没有儿子。因此和儿子相比,爸爸的自立性强。n可以说:“儿子像爸爸”,不可以说*“爸爸像儿子”。n同样,桌子的自立性高于书。n因为桌子先在这里,书才能在桌子上,而不是相反。n总之,支撑和被支撑、包含和被包含的空间关系,在空间上构成一方对另一方的依存关系:n离开了桌子的支撑,书将不在桌子上面;n离开了教室的包容,桌子将不在教室里边。n支撑和被支撑、包含和被包含的事物之间,彼此在空间上是不平等不均衡的关系。(二)自由选择规律n相反,构成“前”“后”“左”“右”空间关系的事物,可以在图形和背景之间自由地相互转换n这是因为,“前”“后”“左”“方”的空间关系,不存在彼此之间相互依赖、支撑和包含的关系,在空间上不构成相互依存的关系。n构成前、后、左、右空间关系的事物,n在空间上完全是各自自由和独立、平等的关系。n上述是在空间关系方面对图形和背景的选择的一种倾向性。n实际上制约图形和背景的选择的因素还包括n事物自身的结构特征。(三)结构完整性n就一般情形而言,运动的、紧密封闭的、小的、结构完整而显著的事物和形状,比静止、松散、大的事物和形状充当图形的倾向性更大一些。例如,n太阳是圆形的运动的物体,形状比较紧凑和完美。n而山峰和海洋、地平线相对于太阳,结构不完美,不如太阳的运动和光亮那么显著。n在太阳和山峰、海洋、地平线构成的视觉景象当中,太阳倾向于被当做图形,如:n大阳落山了。*山升大阳。n太阳从海面冉冉升起*海慢慢落到太阳下。n太阳跃出地干线。*地平线降落到太阳下面。n上述原则是指整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背景相比,图形一般倾向于作为整体出现。换言之,结构完整的事物倾向于充当图形,整体性差的物体倾向于作背景。n根据上述原则,人体的某一部分与外界事物构成的关系当中,人体的组成部分倾向于作为背景,如:n身边的朋友身上的衣服n手头的工作眼前的利益(四)事物的谙熟性n背景往往被当做确定其他物体运动的参照,因此在同等条件下,熟悉的事物更容易被当做背景。n背景往往是参照点。n参照点往往成为背景。n人们往往利用切近、熟悉、容易辨认的事物作参照,而不会利用不熟悉的事物作参照。n身体及其部位往往比周围的其他事物最为切近而且熟悉、容易辨认,因此n人体的某个组成部分往往被当做背景,周围环境作图形。如:n身体部位周围的环境n手中的筷子n脚下的路路就在你的脚下n眼前的景象n面前的情景n头顶上的天空天空下的头顶n同样是人体,n“路上的人”以及“在雨中瑟缩发抖的人群”合格,n而*“路上的脚”和*“天空下的头顶”不合格。n这是因为“路上的人”“在雨中瑟缩发抖的人群”中的“人”是作为完整的整体出现,n而“路上的脚”和“天空上的头顶”中的“脚”和“头顶”是人体的一部分,因此不适合充当图形,而适合充当背景。n充当图形的往往是完整的物体或形状,如n“路上的脚印”“天空下的群山”。n同样是“路”和“天空”,n与“头”和”脚”组合的时候,倾向于充当“头”“脚”的图形,n与“人”组合的情况下,倾向于充当“人”的背景。n这充分证明,结构的完整程度制约着图形和背景的选择。(五)人们的关注性n两种事物构成的关系当中,哪个成为图形,哪个成为背景,除了看结构是否完整、是否动态之外,还要看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哪个方面。n同一个情景,往往有方方面面不同的表现n面对同一个情景,人们可能关注不同的方面。对于半杯水,可以看做是n失去了半杯水也可以看做是剩下半杯水n在“路”与“脚”组合而成的关系当中,n“路”引导着行路人的前途命运和归宿,n如果关注的是前进的方向和前途,那么“路”就是该语境当中最为关注的中心,n而脚则只能退居到背景的地位。n如果当下语境关注的是“脚”的移动情况,n那么“脚”就是当下最为关注的中心,n如“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双脚在路上动也动不了”。n再如,在“路”与“人”组合而成的关系当中,如果关注的是前进的方向和进程,n那么“路”就是当下最为关注的中心,n人虽然可以移动,但在这里只能当做背景:“他前方的路还很长”。n在“路”与“脚”组合而成的关系当中,人们也可能关注脚在路上前进的方向和行路人的前途、归宿。n脚作为身体的一个部分,是人们最为熟悉的物体,n而一个人对“路”远不如对“脚”那么熟悉。n因此如果“脚”跟“路”组合成意象,“脚”往往被当做背景。n般情况下,在“脚”跟“路”组合而成的意象当中,“路”作为图形出现的情况比较多,也比较自然。n表现在句法形式上,“路”作为图形处理时,n用比较少的成分、比较短的结构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如n“路在脚下”“脚下的路”;n而“脚”作为图形用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比较多的成分,通过比较复杂的结构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否则就不能成立。n如*“路上的脚”*“脚在路上”;n双脚在路上动也动不了;n一只脚从路上慢慢地抬起来;n听到这个消息,他怔住了,两只脚停在路上不动。n总之,由于人对自身部件的熟悉程度总是要高于人们对其他事物的熟悉程度,n在人自身的某些部位与周围环境事物构成的关系中,人们往往把自身的某些部位当做空间关系的参照点,n如“眼前的景色”“身后的小河”“手头的工作”。(六)事物自身的结构特征n事物自身的结构制约着该事物充当图形和背景的倾向性。n图形是作为整体结构。n结构越完整,越适合于充当图形;相反,结构越不完整,越不倾向于充当图形。n如果物体的某一部分和另一整体发生关系时,往往整体性差的作为背景。n人体的一部分与外界事物相比,往往是人体的部分被作为背景。例如:nn脚下的路很长*路上的脚在动n脚是身体的部分,不是完整的图形,n因此不适合作图形:*路上的脚在动。n但是“一只脚两只脚那只脚双脚”就相对完整一些,因此作背景就不再合适:nn*一只脚下的路/*两只脚下的路很长/*那只脚下的路很长/*双脚下的路很长n语言系统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来源于认知意象。n语言系统对于“图形和背景”的处理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认知上的“图形和背景”,n但是“图形和背景”的转换往往带来句法结构上的变化。n总之,决定某事物充当图形还是背景,并非依据单一的原则,而是根据上述和下列几种主要特征:n一是事物自身结构是否完整。事物自身结构越是完整,越倾向于充当图形。n例如“脚下的路”当中“脚”是身体的部分,不完整,不能充当“路”的图形。*“路上的脚很多”不能成立。n而“人”是完整的,路上的人很多。n二是根据彼此之间构成的关系是否平等。A方越是依赖B方,A方越是倾向于充当图形n例如支撑和被支撑、包含和被包含的空间关系,在空间上构成一方对另一方的依存关系,彼此在空间上是不平等的不均衡的关系。n这种关系就限制了支撑和被支撑、包含和被包含的空间关系的事物充当图形的条件。n三是根据当下语境所关注的焦点。A方被关注的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充当图形。例如在多数情况下,在“路”与完整的“人”组合而成的关系当中,人们关注的是人的移动和位置,因此,“路”作为背景出现的情况比较多,也比较自然。n如“人在路上”“路上的人”。n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n“路”一旦成为关注的焦点,处于显要的地位,就可以从背景转换为图形,如n“路就在他前面”;“他前面的路还很长”。n所以某个事物的上述特征越典型,其充当图形或背景的倾向性就越大。如果某个事物同时具备了结构完整、依赖对方、受关注这三个特征,那么它充当图形的可能性就最大。n如果某个事物的上述特征不太典型,其充当图形或背景的倾向性就比较模糊,甚至走向极端在图形或背景之间可以自由转换。n火车在铁轨上边铁轨在火车下边n苍蝇在蚊子旁边蚊子在苍蝇旁边n汽车撞坏了卡车卡车撞坏了汽车n一辆卡车把汽车撞坏了一辆汽车把卡车撞坏了n值得注意的是,“火车在铁轨上边”和“铁轨在火车下边”基本可以自由转换,而“汽车在马路上面”却不能自由转换为*“马路在汽车下面”。这不是偶然的。n从自身结构特征看,马路不如铁轨的结构那么完整。铁轨可以进行拆卸、安装,n而马路则与地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固定性比铁轨要强。n从各自的宽度比例来看,n马路的宽度比汽车大得多;而铁轨的宽度跟火车相差不大,甚至小于火车。n铁轨纤细的形状,加上其可拆卸的特征,导致其比马路更适合充当图形。n从显著度和所受关注的程度看,n铁轨高出地面,其形状比马路更显著。n马路是多用途的设施,与汽车相比,人们更注意汽车,几乎不去注意马路。n而铁路是火车专用的设施,人们在注意火车的同时,也会注意铁轨。n总之,铁轨和火车之间具有可以相互参照的平等关系。n而汽车跟马路之间缺乏相互参照的平等关系。n汽车下面的马路是个宽泛的空间。n汽车不具备充当马路的参照的资格。n上述几点差异,导致了汽车、马路和火车、铁轨之间图形和背景的转换上的差异。n可见,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受到多个原则之下的认知特征的制约。n要确定某个事物充当图形还是背景,必须考虑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n这种相对关系往往比各自自身的特征更重要。n如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相互参照,它们就可以进行图形和背景之间的转换;n如果由于结构、比例、显著度等方面的原因,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足以相互参照,那么分工结果是各自充当固定的角色图形或背景。四、图形与背景选择的等级原则n两个事物之间在某些特征上比较接近,可以共同参照某个范畴,那么典型性高的事物倾向于充当背景。n例如,鱼跟鲸鱼相比,鱼的典型性高于鲸鱼,因此鱼倾向于充当背景。这一认知特征制约和限制了语言表达的形式。n“鲸鱼像鱼”成立,而“鱼像鲸鱼”则不能成立n可以总结出图形和背景选择的等级原则:n图形和背景的不同特征呈现为一个连续统。n在A和B构成的关系当中,A所具备的“图形”特征越多,A就越倾向于充当图形;n反之就倾向于充当背景。n如果A和B具备一样多的“图形”或“背景”特征,或者A和B的“图形”或“背景”特征都不显著,那么A和B之间可以自由地在“图形”或“背景”之间互换,如:n韩国人像日本人日本人像韩国人n他在车前面车在他后面n小王在小李左边小李在小王右边n月光照在冰块上冰块在月光下闪闪发光n行人走人行道人行道走行人n如果打破了A和B之间的图形和背景的平衡,那么n原本成立的结构就不成立;n原本不成立的结构就可以成立了,如:nABCn成立不成立成立n儿子像爸爸*爸爸像儿子n蝙蝠像鸟?鸟像蝙蝠老虎像狮子n他在火车上*火车在他下面火车在铁轨上面n路在你的脚下*路上的脚一只脚踩在路上n脚下的路*脚在路上两只脚踩在路上nB打破了A的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平衡,原本成立的结构就不成立了。C恢复、还原了B的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平衡,原本不成立的结构就又成立了。n某个事物充当图形还是背景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n某个事物A虽然与B组合充当图形,跟C组合则不一定充当图形。n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节讨论的图形和背景,是认知层面的概念。n句法结构上的图形和背景的对立是指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对立关系。n而认知层面图形和背景则是属于意象范畴。n句法结构上的图形和背景的对立实际上揭示了句法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n而认知层面的图形和背景的对立是事物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所形成的参照和被参照的关系。n句法图形、句法背景跟认知层面图形和背景既有区别也有交叉。n主语是句法图形,却不一定是认知层面的图形。n句法结构上的图形一定在句首位置,n认知层面上的图形则不一定在句首位置。n如“门口站着个人”当中,n“门口”在句法上是图形,但是在认知层面却是背景。n“一个人站在门口”当中,n“门口”在句法上是背景,在认知层面仍然是背景。n句法图形和背景有时候可以省略,n而认知层面图形和背景则不能省略。n句法图形和背景的转换主要取决于凸显的需要以及篇章的衔接。n而认知层面图形和背景的转换受到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等的支配限制。第三节n句法结构上的“图形”和“背景”的关系一、关于主语、宾语和主题论争n汉语学界关于主语、宾语和主题的辨别问题一直存有争议。n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关于主语、宾语问题的大讨论。n到80、90年代,主题的概念引进汉语研究之后,又引发了主语和主题的论争。(一)论争的语言原因n主语、宾语和主题之所以会引起争议,而且处理起来比较棘手,n究其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1.语言类型特征n首先从语言的类型特征看,汉语作为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在句法形式上缺乏特定的句法标记,没有主格、宾格以及主题的特定的形态标记,在形式上三者相互难以辨识,仅凭分布位置和意义难以决断。nA.我吃了个面包nB.面包我吃了nA中“我”是施事,也是主语,还是主题。这个句子当中施事、主语、主题三位一体。nB中“我”仍然是施事,但却不是主语,也不是主题。n至于为什么B中“我”不是主语?n主语的含义是什么?n如何来界定?n是根据语义角色还是根据分布位置来确定主语?n就出现了分歧。n但是在屈折语和粘着语当中却不存在这个问题。n英语等屈折语,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数、格的形态对应关系。n粘着语则具备一套固定、专用的主语、主题标记:日语的wa;韩国语的/nn/;/n/。n假如去掉屈折语和粘着语当中主语、宾语的格标记和主题标记,那么就会像汉语一样,难以辨识出哪个成分是主语,哪个成分是宾语以及哪个成分是主题。n汉语虽然也有“呢”“呀”等少数主题标记,但是这些标记没有普遍性,而且仅限于口语语体。n缺乏形态标记的直接后果,导致汉语的主语、宾语难以在形式上辨别出来,n还会有交叉现象在形态和功能都不典型的情况下,n很难判断某个句首成分的地位和功能:n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n这个问题昨天在会上已经讨论过了。2.语义角色n从语义来看,在动词前只出现一个名词成分的情况下,施事倾向于充当主语;在动词前出现两个名词成分的情况下,受事倾向于充当宾语。n但是有时候句子里并没有施事或受事,如:n教室里坐满了学生。n山上有座庙。n我把他当做朋友。n鲁迅浙江人。n主语和宾语都可以分为施事、受事、当事、工具、处所、关系等类型。n换言之,施事、受事、当事、工具、处所、关系既可以充当主语也可以充当宾语。n如果仅仅根据语义来确定主语和宾语,是行不通的。3.多维因素n主语、宾语和主题牵涉到不同层面的多维因素,n既跟语义层面的施事、受事等语义角色有关,n又跟语义角色与动词之间的距离有关,还与语用层面的衔接、连贯功能有关,n最后还要参照“句法图形”以及“动作链”等因素。n主语、宾语和主题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交叉,又有一定的对立,n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局面。n说到底,主语、宾语和主题之争的本质,在于把主语单纯看作施事,还是单纯看作主题。(二)论争的理论原因n主语的界定不确定n那么什么是主语呢?n主语和宾语的涵义究竟是什么,n不同的语法著作并没有一致的说法。n1.吕冀平(1955)认为,如果根据施事和受事来划分主语和宾语而不管其分布位置,那么看下面的句子:nn飞机容易损坏。n北京解放了。(1)没有施事的无主句n上面这两个句子如果根据施事和受事关系来分析,都是无主句,因为没有施事。n但是这样一来汉语当中将会出现大量的无主句。n显然这类“无主句”还不同于“下雨了”“刮风了”之类的无主句。(2)施事和受事不明显n根据施事和受事来划分主语和宾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句子的施事和受事不明显,如:n脸上挂着泪珠。n如果根据施事和受事来划分主语和宾语,到底“泪珠”是主语还是宾语呢?哪是施事、哪是受事,我们无法判断出“泪珠”是什么人把它“挂”上去的,还是自己“挂”上去的。(3)主语宾语应该相同n根据施事和受事来划分主语和宾语,那么下列句子左右两列的呢?n唱歌我不会。我不会唱歌。n篮球小王打得好。小王篮球打得好。n左列句子和右列显然是两种结构,各自的主题不同。但是如果完全根据施事和受事来划分主语和宾语,那么其主语和宾语就应该相同。n人们对主语的定义和理解主要两种倾向。n一是把主语等同于施事,n另一种是把主语等同于主题,即句首成分。其实这两种倾向都有问题。n大多数观点实际上是在这二者之间进行调和折中,试图走中间道路。n2.允川认为主语是句子的主体,是施事者,有的是受事者,或者是陈述的对象,是话题。n王力认为主语通常是由名词、代词或只有名词用途的词来表现的;它指称事物。n黎锦熙先生从早期的极端施事意义观点,退却为语境和心理观点。n吕叔湘和王力都是主张从意义出发来分析主语和宾语。n陈平(1994)认为主语是位于句首、后带动词性成分短语同为句子直接成分的名词性短语。n那么根据分布位置来确定主语和宾语是不是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n今天不谈这个问题。n这个问题今天不谈。n如果说这两个句子的主语不同,那么再看下面的例子:n今天不热。n今天上海不热。n今天我请客。n这三个句子的主语是相同还是不同?n根据分布位置来确定主语和宾语,实际上是把主语跟主题等同起来。n从人们对主语的定义和理解可以地看出,大家试图摆脱主语、宾语和主题之间的纠缠,在施事、图形、主题以及动作链的链首动作发起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n但是,由于施事、图形以及动作链的链首、动作发起者分属于不同维度的不同概念,局限在任何一个平面之上来探讨主语、宾语和主题,都是不现实的。(三)论争的分析方法原因n屈折语的基本结构框架不适应汉语语法结构n主语和谓语的对立,是屈折语的基本结构框架。转换生成语法正是根据这一点才能概括出“树形图”。n“树形图”的第一层级分叉点就是主语和谓语:n众所周知,根据这种方法,汉语分析出来的结果是出现了大量的主谓谓语句结构。n汉语句法结构的第一层虽然也是主谓结构关系,但是到了第二层n仍然存在大量的主谓结构关系。n如果一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按照某种句法分析方法分析出来的结果呈现出比例失调,那么要么是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该语言的真实结构面貌,要么是该语言的结构特征有其独到之处。具体来看,n虽然汉语句法结构的第一层是主谓结构关系,但是这种主谓结构关系的主语往往并不与动词发生直接的关系,更不是施事n这种事请你不要找我。n院子我已经栽上了桂花树。n养花还是老张在行。n会议经费老王已经打了报告。n这把刀我可剁不动。n这次会议我已经全都通知过了。n婚姻我自己做主。n成绩对你那么重要吗?n这种所谓的“主语”,实际上并不是按照它跟动词语义距离的远近来选择安排的,n因为它只是起到了凸显句法图形、衔接上文主题的作用。n翻译成粘着语,这里的第一个名词性成分,往往对应着主题。二、语义成分的类型和特征n句子当中的动词前后带着种种名词性成分,名词成分和动词一起组合起来表现有关事件。这些名词性成分包括“施事”“受事”等。这些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类别,基本上取决于它们在有关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n最基本的语义角色有两类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如同音位是由更小的区别性特征组成的那样,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分别由两组基本特征组合而成。(一)语义成分的基本特征n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基本特征。n1.原型施事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n1)自主性2)感知性3)使动性4)位移性5)自立性n2.原型受事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n1)变化性2)渐成性3)受动性4)静态性5)附庸性n自主性是指自主地参与了事件。n如“老王跳下去了”和“小王掉下去了”当中“小王”不具备自主性而“老王”具备自主性。n变化性指有关事件使得该事物的状态发生了变化,n如“打破窗玻璃”中的“窗玻璃”。n感知性指该成分在有关事件中表现出了感知能力,n如“他喜欢这本书”中的“他”。n渐成性指该事物在有关事件中逐步形成,n如“工人们建造了一艘船”中的“船”。n使动性和受动性、位移性和静态性以及自立性和附庸性是三组对立的概念。n使动性指该成分施行某个动作,造成某种事件或状态。而n受动性指该成分承受某个动作或事件的后果。n如“小王踢了小李一下”中,n“小王”具有使动性,n“小李”具有受动性。n在“小王去北京了”中,n“小王”移动了位置,而n“北京”处于静态。n自立性指的是事物先于事件独立存在;附庸性指的是事物的存在是该事件的结果,或并不存在这个事物,n如;“小王写了个字”中,“小王”具有自立性n而“字”具有附庸性。n除了施事和受事以外,其他几个语义概念,可以理解为上述原型特征的不同组合。n3.根据有关特征的有无和多寡和组合方式,可以把几个语义概念定义为:n感事:+感知性n工具:+使动性;+位移性n地点:+自立性;+静态性n对象:+受动性+渐成性+自立性(从无到有)n一般所说的系事,指的是跟动词关系比较间接的名词性成分,可以理解为缺乏鲜明原型特征的语义成分。n如“鲁迅是绍兴人”。n上述类型以及施事和受事就是常见的语义成分。n所谓施事、受事、感事、工具、对象等语义成分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可以理解为施事性和受事性程度强弱的不同。n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各自的特征最明显,分别位于同一个连续体的两极。n其他语义成分像是分布在连续体上的一些点。n(二)语义成分句法地位的不平等性n在句子中,同时具备所有原型施事特征和原型受事特征的名词性成分并不多见。多数情况下,施事成分和受事成分只具备上述特征群中的大部分相关特征,而并非全部特征。因此,可以说施事和受事都有性质强弱的问题。n在具体事件中,名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原型施事的基本特征数目越多,其施事性越强;原型受事的特征数目越多,其受事性越强。n原型特征的数目越少,其施事性或受事性越弱,到了一定程度,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难分彼此。n上述语义成分在句子当中的句法地位并不是平等的。n有的被凸显为句法图形,成为句法上的主语,n有的则成为句法背景,即所谓的宾语。n那么,句子是根据什么原理、如何来确定句法图形和句法背景呢?三、句法图形和句法背景n我们在物质世界当中通过接触事物所积累的大量经验告诉我们,两个实体之间最典型的关系是相互之间的物理作用:n碰撞和被碰撞、移动和被移动以及撕裂、毁坏等等。(一)能量转换图式n最典型的物理作用是物体之间的接触,其结果是能量的转移,能量从发端,被转移到接受者。其中n一个充满了能量,是能量源头。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心理的作用,把能量传递给另外一个实体,n第二个实体在这种作用下,发生一定的形态变化,能量转换即告完成。n这个被称为“动作链图式”的能量转换的过程可以抽象地图示如下:n图(1)显示,“他”通过物理接触,对“香蕉”施加了影响后,将能量传递结“香蕉”,能量转移的结果是,受事发生了物理形态上的变化。n在这个能量转移的过程中,施事起着支配、主导的作用。其作用最为显著,因此n在整个结构当中被置于最显耀的位置,在句法上得到了充分凸显。n从结构来看,图(2)比(1)要长,是经过两次接触,分别是:n手和锤子、锤子和玻璃。n(2)当中能量是通过工具作了传递媒介,最终传递给了玻璃。n“动作链图式”的能量从源头传递到工具,再从上具传递到动作链的终点,最后能量被受事吸收。n这里施事起着支配、主导的作用。n在整个结构当中被置于最显耀的位置,在切法上得到了充分凸显。n而受事则处于被支配的背景地位。上述两个例子说明n能量源头施事是最显著的角色,是能量的发起点,因此在句法形式上被安排在“句法图形”的位置。n受事代表句法背景。n这就是为什么施事倾向于充当主语,受事倾向于充当宾语。(二)语义角色优先序列n根据句内不同语义成分的显著度,可以把不同语义成分分为“图形背景”的关系。n句法图形对应于主语,句法背景对应于宾语。n充当主语和宾语的语义角色优先序列:n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n这个优先序列说明,在充当主语方面,位于左边的语义角色优先于右边的语义角色。在充当宾语方面正好相反。n这个优先序列也体现了语义成分“施事性”或“受事性”的强弱程度。n而“施事性”或“受事性”的强弱程度实际上体现了名词性成分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远近。n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优先序列实际上体现了名词性成分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远近。n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最近的名词性成分,如果在句法上被凸显,就是句子的主语。n“施事”“受事”“工具”“惑事”等名词成分往往可以充当主语。这些不同语义类型的名词称为“原型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呈现为连续统。在动词前只有单一名词性成分的结构中,选择一个角色充当主语,从“施事”“工具”“受事”等角色当中依次做出选择。n因为施事“凸显度”最高,所以是首选。如果没有施事,就选择后面的感事、工具,依次类推。n充当主语和宾语的语义角色优先序列构成语用成分的两极对应:n已知未知n定指不定指n显著不显著n句法图形句法背景n(三)语义角色与主语宾语的对应关系n一个句子从众多的语义角色当中,选择哪个角色充当主语或宾语,所依据的n一是名词性成分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远近,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越近,名词性成分越倾向于充当主语;二是名词性成分的显著度。显著度越高,越是倾向于充当句法图形主语。n人们使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所采用的视角和关注的焦点可能不同。在不同的意象图式转换当中随着人们观察角度和关注的侧面、凸显的图形的不同,能量的源头施事并不一定在语言形式当中总是显现出来。而n其他语义角色也可能在不同意象图式当中凸显为图形n图(3)中,能量源头是施事,最后的要素是受事,能量的传递媒介是工具。n这个认知结构在语言当中体现为这样的结构“他用锤子打碎了玻璃”。n其施事成为句法图形,受事是句法背景。n这是全镜头视角下的动作链。n图(4)图(5)是第一个图的转换形式。它们只凸显了动作链当中的一部分,用组线表示出来。其中能量源头施事在句法结构当中没有出现。因此能量源头施事作为句法图形没有出现。n那么这个句法图形是谁呢?n如果最初能量源头在结构当中从缺,或者凸显的视角发生变化,那么n就打破常规的方式,凸显的图形根据“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序列依次向后顺延增补。(四)句法背景的图式转换n再看句法背景。图(3)和图(4)当中句法背景是相同的。但是图(5)则不然。动作链当中只有一个要素。按照“依次顺延增补”法则,动作链当中唯一的一个要素充当句法图形。但是同时,该要素作为动作链当中的尾巴,是能量的吸收者受事。n这样,在某些图式的转换形式当中,受事也可以充当图形。n受事充当图形,意味着没有凸显能量的传递,没有凸显物理的接触,n因此也就没有肯景可言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宾语。n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杯子摔碎了”当中的“摔”是不及物的。n“施事动作链首句法图形(主语)”之间可能对应,也可能不对应。一个句子确定主语的策略,是缺位法担任主语。n“施事”“受事”“工具”“感事”等名词成分都具备潜在的充当主语的资格。n如果前边的链首不在,就让位给后边的角色,目的是凸显主语。n主语处于凸显的位置。四、场景角色n上述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等成分都是核心角色。n实际上句子当中还有另外一种角色:n场景角色。n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处所当中,空间处所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必要构成要素。一般情况下,人们关注的是能量传递的过程,而空间是作为背景处理的,除非空间处所作为关注的对象。n这就是为什么处所往往很少做主语。如n“他去南京路”;“他在操场上打球”;“他跑到操场上”。n打个比方,在观

    注意事项

    本文(图形与背景-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