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ppt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pptx
-
资源ID:82453949
资源大小:2.84M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ppt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pptx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旨。情境导入我国古典诗歌有许多精美的诗句: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作者简介自主学习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发挥想象,将诗中的情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诗词欣赏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诗词欣赏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词欣赏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自主学习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诗人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该七言绝句选自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二。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诗词欣赏诗词欣赏 这首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诗词欣赏 语言特色: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虽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 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全诗主旨: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诗词欣赏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的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诗词欣赏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词欣赏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诗词欣赏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诗词欣赏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诗词欣赏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其意义是点出当时的环境,基本的情感也给出了定性。前面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诗词欣赏诗词欣赏 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随堂检测1.“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2.这一首诗算得上是一首悲伤的诗吗?为什么?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答:我们认为这不是一首悲伤的诗。“一夜征人尽望乡”算得上是情绪最深沉的一句,但是还是没有到悲伤的程度。诗的情绪可以称之为惆怅,可以称之为彷徨,但算不上是悲伤。拓展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诵读这四首诗。2、回顾本课,发挥想象,将小诗改写为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