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内部评级法课件.ppt
第九章 内部评级法9.1 内部评级法简介内部评级(The Intern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IRB)是由银行专门的风险评估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巴塞尔协议II中充分肯定了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建立和开发内部评级模型及相关的计算机系统。显然,内部风险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技术核心,代表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内部评级法包括初级法(Foundation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内部评级法提出了4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xposure Against Default)以及有效期限(Maturity)。初级法的要求比较简单,银行只需计算违约概率,其余要素只要依照监管机构的参数即可。高级法相对复杂得多,银行需要自行计算上述4个要素,且受监管机构限制的地方较少。换言之,在高级法下,银行的自由度增加了,减少了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控手段。因此,巴塞尔委员会作了对使用高级法的银行有较高的要求外,同时对第二支柱及第三支柱提出加强规范,亦规定银行在使用高级法前要先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在推行高级评级法前,银行须参考监管机构的要求标准,考虑如何符合监管机构的期望,从而有效推行自己的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的基本原理内部评级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历史预测未来”,其内在逻辑可以阐述为:(1)以历史数据建模:银行以累积的历史数据,通过统计相关性分析和非统计经验分析确定信用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统计回归、评级分类或者分池分类等具体技术方法建立内部评级模型与“类别-参数”映射标尺。(2)以模型预测未来:银行通过建立的模型计量单个业务或者业务组合的各项信用风险参数(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等),并按照监管规定的信用风险与各项风险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计量预期信用风险损失和非预期信用风险损失,直至根据监管标准比例计量出最低资本要求。9.2 内部评级模型体系的基本框架内部评级体系是内部评级模型体系和评级支持体系的总称,其中评级模型体系在整个内部评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评级支持体系发挥着重要的支持、辅助和保障作用。评级模型体系主要是由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客户评级模型、债项评级模型和零售风险暴露的资产分池参数估值模型共同构成。评级模型体系通过建模过程所固化的内容是各项风险参数计量规程;评级模型体系的动态输入内容是区域、行业、客户、财务、债项和缓释等信息流和数据流;模型体系的输出内容是各项风险参数和风险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内部评级模型蕴含了内部评级风险计量的三个核心:(1)二维评级和资产分池;(2)四大风险参数;(3)两大风险量化结果内部评级基本逻辑结构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资产分池债项评级客户评级零售内部评级模型违约概率有效期限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内部评级风险计量三大核心核心之一:非零售二维评级和零售资产分池1.非零售风险暴露二维评级: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 客户评级,以违约概率为参考值,即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债项评级,是对债项本身特定风险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债项损失的大小,即违约损失率。(1)客户评级是针对客户本身可能引起违约的因素进行评级。客户评级模型一般有打分卡模型和统计模型。打分卡的因素需要银行通过因素分析和经验判断进行合理选择,银行在确定因素权重的基础上评定客户信用等级;统计模型则是通过统计回归分析,直接建立关键因素与客户违约概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两种模型都必须在违约概率与信用等级之间建立映射关系。(2)债项评级针对交易本身特定的风险要素进行评级并测算违约损失率。影响违约损失率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类别、抵押品种类、清偿优先权、行业和区域等,借款人的特征也可以包括在债项评级的因素中。债项评级模型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估计客户违约后可能导致的损失程度(即违约损失率)2.零售资产分池 由于零售资产具有众多而分散的特点,因此内部评级法对其采取了分池计量单笔业务风险参数的方法。分池的基本原理:银行确保在每个资产池中汇集足够多的同质风险暴露,通过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统一估计各资产池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分池过程中至少要分析以下风险变量:1)借款人风险特征,如借款人类别、人口统计特征(如年龄/职业、客户信用评分、地区等);2)交易风险特征,如产品、抵押品、成熟性、担保/优先性、账龄等;3)贷款的不良行为,如逾期、非逾期等。核心之二:四大风险参数四大风险参数是评级模型的直接输出结果,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敞口以及有效期限。他们是内部评级模型的产物,也是推导两大风险计量结果的中间参数,是整个信用风险精确计量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纽带。核心之三:两大风险量化结果:EL和UEL信用风险的最终量化是基于评级模型及PD,LGD,EDA和M四大风险参数的估值而实现的。其理论基础是VaR风险计量原理,即在99.99%的置信度下的信用风险的损失价值和概率分布,损失价值总量包括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两大部分。内部评级风险计量三大核心预期损失为事前估计到的违约损失值,等于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暴露的乘积。非预期损失是超过预期但也并非罕见的损失,是源于信用业务长期存在的内在波动性所造成的损失。非预期损失包含两方面的成因:一是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暴露三个变量本身的波动;二是违约事件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9.3 四大核心风险参数的估计1.违约概率(PD):违约概率是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违约概率模型的构建和测算是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同时也是许多技术问题的焦点。要测算违约概率,就要进一步分析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通常,影响违约概率的因素主要有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现金流量和股价等,并且不同的风险类别,其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只要决定采用内部评级法,无论是初级法还是高级法,银行都必须自己计算各类客户的违约概率。9.3 四大核心风险参数的估计2.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损失率是指一旦债务人违约,预期损失占风险敞口总额的百分比。违约损失率的测算在初级法和高级法中不同。在初级法中,违约损失率需根据监管当局规定的依据进行测算,对于无担保和抵押的债项,按照其为优先级贷款和非优先级贷款分别规定违约损失率为50%和75%;对于有抵押、担保的债项协议,将债项按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分类,通过计算抵押品的折扣比例并相应归类得到对应的违约损失率。在高级法中,根据充分的数据以及监管当局确认有效的信息资源,银行自主地确定各敞口对应的违约损失率,这就要求银行能根据更广泛的借款人特征来区分违约损失率。9.3 四大核心风险参数的估计3.违约风险暴露(EAD),也叫风险敞口:是指由债务人违约所导致的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余额。风险敞口的确定规则如下:表内业务,风险敞口就等于名义贷款额。在满足标准法规定条件的前提下,可对同一公司表内的贷款和存款进行轧差,从而使风险敞口减少(贷款减去存款的余额)。表外业务,需对两大类业务分别处理,一是用款支出不确定交易,如信用证、承诺和循环贷款;二是外汇、利率和股权的场外衍生产品合约。对于具有不同风险特性的交易类别有不同的风险转换系数。4.有效期限(M):一项金融工具的有效期限取一年和实际期限中的最大值,但任何资产的有效期限都不得超过5年。除非另行规定,期限为借款人完成贷款协议规定的所有义务(本金、利息和费用)所需要的最长剩余时间(以年计,通常为该金融工具的名义期限);对于分期付款的金融工具,为剩余的最低本金合同还款额的加权期限,定义为:加权期限=其中Pt表示在未来t月内到期的最低本金合同金额。期限被认为是最明显的风险因素,监管当局通常期望银行及时提供合约中风险敞口的有效期限。9.3 四大核心风险参数的估计9.3例子:内部评级下非零售风险暴露资本要求的计算资本要求 K=LGD*N(1-R)-0.5*G(PD)+R/(1-R)0.5*G(0.999)-PD*1-1.5b(PD)-1*1+(M-2.5)*b(PD)风险加权资产RWA=K*12.5*EAD其中:相关系数RR=0.12*1-EXP(-50*PD)/1-EXP(-50)+0.24*1-1-EXP(-50*PD)/1-EXP(-50)期限调整 b=0.11852-0.05478*ln(PD)2N为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G为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的反函数M为有效期限9.4 内部评级法的技术要求银行必须经过监管部门的审查和批准,才能正式实施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系统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包括:1.建立量化的风险评级系统根据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银行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系统,该系统应具备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保证风险评级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评级系统的运行应包括模型建立、数据收集、数据清洗、要素分析、损失量测算、数据存储、返回检验等全部过程。第二,内部评级应基于两维评级体系。一维是客户风险评级,以违约概率(PD)为核心变量;另一维是债项风险评级,通过债项自身的特征反映预期损失程度,以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变量。第三,实现信用风险级别的细分。银行将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要划分为69个等级,将不良贷款客户至少要划分为2个等级。对于每一等级客户,都要单独测算其基本风险指标,这不仅可以使银行更加准确地测算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需配置的经济资本,而且可以使同一银行内部不同的评价人员对同一组客户得出一致性的分析结果。2.数据要求内部评级法建立在精确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因此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使用内部评级初级法的银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必须用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并验证违约概率;对于使用内部评级高级法的银行,要求必须用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损失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同时要求银行评级的历史数据必须加以保留,作为系统完善和检验的基础和依据。3.系统的检验、升级与维护一方面,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的内部评级方法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不仅要求样本内一致,而且要求样本外预测精度高。银行应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经常的检查和更新,并进行标准化程序的后评价,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其中涉及的技术参数必须经过监管局当局的确认,同时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银行自身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风险的范围和特点也在发生变化,内部评级体系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4.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各项评级都必须经过独立的内部机构进行评审和确认。风险评级需要银行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组织体系,以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5.信息披露要求根据新资本协议,各国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应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此加强监管的力度和实际效果。银行须提供的资料包括每个信用级别的敞口分布、违约率分布及违约损失率分布等,对于银行使用的内部评级法,其工作原理、资料来源亦须明确地阐述。在此基础上,银行须有明确的报告管理制度,将评级系统的有关资料、结果、应用情况进系统化处理,以有效应对监管机构的检验。9.5 内部评级在银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现代银行业务领域迅速拓展,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因而对风险计量化的要求也将大幅度提高。内部评级法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信用分析方法,成为全方位风险管理和经营规划的基础工具。内部评级法的作用有:1.信贷分析 内部评级可以简化对客户的信贷分析,降低分析成本,提高审批效率。对于小额消费信贷和小型公司,直接运用系统评级结果筛选客户,并根据模型确定客户风险限额;对于大型公司客户,如上市公司、集团公司、跨国公司等,银行在信贷决策时十分重视专家意见,同时也认为评级模型具有参考重要作用。2.贷后管理 内部评级法可以运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定期自动地跟踪和监测所有客户的信用风险,能够提前发现客户经营状况的异常变化,为商业银行及早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提供技术手段。内部评级法的作用3.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和风险预控是降低信贷损失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实施难度也相当大。随着评级体系的不断发展,风险预警逐步内化为IRB模型的一项基本功能,其中作为评级关键指标的违约概率(PD)就是对今后1年和5年内客户违约可能性的预测值,这就是说风险评级本身就是对未来风险状况的前瞻性判断,而不是对过去客户资信情况的评价和总结。花旗银行的评级系统本身就具有良好的风险预警能力,在拉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他们对潜在风险的上升做出了正确预测,并据此调整了该地区的资产组合,减少了风险损失。内部评级法的作用4.产品定价银行通过评级模型出计算资产的预期损失率,再结合名义收益、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等因素,确定客户和产品的基准价格,从而保证每个客户都能对银行实际收益有所贡献,同时淘汰预期损失率高的劣质客户。5.风险限额管理根据评级结果确定授信或交易的最高限额,达到强化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目标。目前,技术先进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能对业务窗口设置风险限额,建立预警预控机制。一旦交易额度突破限额,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上收该业务权限。内部评级法的作用6.资产组合分析IRB系统能够进行多维度风险评级,提出基于风险收益最大化的资产组合方案,确定重点支持和退出的业务发展政策。1996年以后,花旗银行升级后的风险评级系统功能更加强大,能够通过国家、区域、行业、产品、客户和资产担保方式之间的自由组合进行交叉风险评级,从而使计算精度达到了一个新水平。7.准备金计提花旗银行早在80年代就在风险评级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AROC)体系,从而将风险评级结果直接应用于全行盈利能力分析,并通过计提准备金从利润中剔除预期风险损失(EL),这不仅提高了盈利分析的准确性,还减轻了银行税务负担,增强了资本抗风险能力。内部评级法的作用8.部门和分支机构考核从本质上讲,只有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度量才是真正的收益贡献。最大化股东收益或经济附加值的要求,使银行必须根据风险调整后的报表上进行战略决策。根据世界各地的研究成果,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资本比率与未经风险调整的度量之间存在的差异。内部评级法能够通过准确计量,使商业银行在对经营部门或分支机构进行公平考核,避免因风险无法准确度量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内部评级法的作用9.外部监管 内部评级法的实施有利于货币当局加强对本国银行体系的风险监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必须向监管机构以及对外公开披露与所内部评级法有关的信息,如银行的各类风险敞口及其风险评估模型和程序,资产整体风险状况和资产质量,准备金提取情况,每一资产组合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以及预期违约损失等关键的内部评级指标,信用风险化减技术,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构成等。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经营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接受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整个社会的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改善其内部管理。9.5 小结 内部评级在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