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pdf
-
资源ID:82636631
资源大小:48.6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pdf
第 1 页 共 8 页2021 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东 晋 陶渊明中考考点梳理(第一段)一、重点词语1.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原意:惊异,诧异,句中意:_(2)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前面,句中意:_2.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_(2)芳草鲜美鲜美:_(3)落英缤纷落英:_ 缤纷:_(4)欲穷其林穷:_二、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_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_(第二段)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1)仿佛若有光古义:_,今义:似乎,好像(2)豁然开朗古义:_,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3)阡陌交通古义:_,今义:运输事业第 2 页 共 8 页2.重点实词(1)林尽水源尽:_(2)初极狭,才通人才:_通:_(3)屋舍俨然俨然: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5)阡陌交通阡陌:_(6)鸡犬相闻相闻:_(7)悉如外人悉:_(8)黄发垂髫黄发:_垂髫:_(9)并怡然自乐怡:_二、句子翻译1.林尽水源。翻译:_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_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_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_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_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_(第三段)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便要还家同_,意思:_2.古今异义第 3 页 共 8 页(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_,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古义:_,今义: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实在是”无论:古义:_,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3)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古义:_,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3.重点实词(1)见渔人,乃大惊乃:_(2)具答之具:_(3)咸来问讯咸:_(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_(6)皆叹惋叹惋:_(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8)停数日,辞去去:_(9)此中人语云语:_(10)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二、句子翻译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_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_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_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_第 4 页 共 8 页(第四段)一、重点词语1.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处处志之原意:标记,符号,句中意:_2.重点实词(1)便扶向路扶:_ 向:_(2)及郡下及:_(3)诣太守诣:_二、句子翻译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_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翻译:_3.寻向所志。翻译:_(第五段)一、重点词语1.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未果原意:果实,句中意:_2.重点实词(1)欣然规往规:_(2)寻病终寻:_(3)后遂无问津者津:_问津:_二、句子翻译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翻译:_第 5 页 共 8 页内容探究理解概括1.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统编课后“思考探究”)(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2.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3.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画面描述4.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你脑海中的景象。写作技巧5.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本文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色彩,可读来却有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第 6 页 共 8 页素 养 提 升 设 问7.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问话的是渔人;也有人认为问话的是桃源人。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以课文为依据说明理由。8.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9.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统编课后“积累拓展”)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注】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憩(q):休息。菽(sh)稷(j):泛指粮食作物。艺:种植。靡:无。暧(i):遮蔽。俎(z)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10.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八十章【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第 7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中考考点梳理(第一段)一、1.(1)对 感到惊异(2)向前2.(1)沿着,顺着(2)新鲜美好(3)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繁多的样子(4)尽二、1.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2.渔人 对此感到 非常 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第二段)一、1.(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开阔敞亮(3)交错相通2.(1)到头(2)仅仅、只;通过(3)整齐的样子(4)类(5)田间小路(6)可以互相听到(7)全,都(8)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9)安闲二、1.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 了。2.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了。3.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 的房舍。4.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5.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6.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的人一样。7.老人和小孩都安闲 快乐。(第三段)1.要邀邀请2.(1)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竟然,居然;不要说,更不必说(3)桃花源外的世人3.(1)于是,就(2)详细(3)全,都(4)隔绝、不通音讯(5)对、向(6)感叹惋惜(7)邀请(8)离开(9)告诉(10)不值得,不必二、1.领着 妻子儿女 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 了。2.竟然 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 魏晋了。3.渔人把自己听到过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 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4.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 不值得 对外边的人说啊!”(第四段)一、1.做记号2.(1)沿着、顺着;先前的(2)到(3)拜访二、1.就顺着 先前的 路(回去),处处都 做记号。2.到了郡城,去拜访 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3.寻找 先前 所 做的记号。第 8 页 共 8 页(第五段)一、1.实现2.(1)打算,计划(2)随即,不久(3)渡口;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二、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 桃花源了。内容探究1.示例:(1)渔人“具言”的是他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和遭遇。桃花源中人“叹惋”是因为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2)“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2.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方面感受到桃花源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3.社会理想: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4.渔人向前走着,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像一条小长廊,桃花灿烂盛开,风吹过,花瓣纷纷飘落,就像给大地铺了一层粉色的地毯。(地上)芳香的野草鲜嫩而美丽,落花繁多而错杂。好像置身于仙境中一样。5.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6.在作者笔下,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个人物,都似真实可信。无论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还是刘子骥再寻桃花源,都写得很肯定,似确有其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7.示例一:渔人:这句描述的是渔人与桃源人交谈的一个情景。意思是说,在渔人问起桃源人时,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发问的是渔人。桃源人当初是为了“避秦时乱”才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他们无心也无须打探外面的情况,所以,好奇发问的是渔人。示例二:桃源人:因桃源人为了“避秦时乱”来到此地已经很久了,所以,既然渔人是从外面来的,桃源人也想从渔人那里了解一下外面的情况。因渔人来自外面,所以,桃源人出于好奇,顺便向渔人发问打听。8.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9.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10.相似点:人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风俗淳朴,不与外人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