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2).ppt
左传左传是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的简称,又名左氏左氏春秋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它是我国第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并称为“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左传左传简介简介一、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之。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4你从烛之武说退秦师这件事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你从烛之武说退秦师这件事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二、二、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三、三、学法指津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读、解、辨、理、赏、背。读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准字音、读顺句子,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能有个大致了解。并对课文内容能有个大致了解。解解:理解词语,与读同步。认真查看课文:理解词语,与读同步。认真查看课文注释,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把握词语的注释,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和用法。辨辨:分辨词义。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语:分辨词义。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对文中多义词作义项归纳。境,分析比较,对文中多义词作义项归纳。理理:梳理课文。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梳理课文。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秦秦 晋晋 围围 郑郑 形形 势势 图图氾南氾南氾南氾南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梳理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内容。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出场”的?的?课文题目即是。(课文题目即是。(“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去见秦伯,以退秦师。)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退秦师的成功。)郑郑秦秦晋晋函陵函陵函陵函陵氾南氾南氾南氾南秦军晋军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亡郑亡郑无利,有小害无利,有小害对秦对秦舍郑舍郑无害,有小利无害,有小利对秦对秦亡郑亡郑将有大害将有大害对秦对秦分分析析利利弊弊,层层层层深深入入(表面)(表面)(深入)(深入)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好感。(郑既知亡矣)。(郑既知亡矣)。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君。(邻之厚,君之薄也。君亦无所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君亦无所害)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君之所知也)拉拢秦君。(君之所知也)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唯君图之)(唯君图之)结 构秦晋围郑秦晋围郑临危受命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说退秦师晋师撤离晋师撤离坦言知亡,避其锐气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亡郑于秦无益亡郑于秦无益存郑于秦有益无害存郑于秦有益无害亡郑利晋害秦亡郑利晋害秦 这段说辞,只有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二、善于分析利弊。二、善于分析利弊。一、善于利用矛盾。一、善于利用矛盾。三、善于揣摩心理。三、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四、讲究语言艺术。四、讲究语言艺术。机机智智善善辩辩的的外外交交家家讨论活动讨论活动: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理由是什么是什么?郑伯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礼贤下士,从谏如流。佚之狐佚之狐_识人才的伯乐。识人才的伯乐。烛之武烛之武_官微人轻官微人轻,怀才不遇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秦伯秦伯_以利为重以利为重,亦敌亦友亦敌亦友,变化难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政治手腕了得。晋侯晋侯_以利为重以利为重,以以”不仁不仁”为借口为借口,沉着应对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有政治家的风度。讨论活动讨论活动:请就文中的某一个人物的言行思想加以请就文中的某一个人物的言行思想加以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谈谈鉴赏人物形象后的认识和启发谈谈鉴赏人物形象后的认识和启发.烛之武: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勇担重任。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勇担重任。怀才未必不可遇。怀才未必不可遇。有才能更要毛遂自荐。有才能更要毛遂自荐。做事有能力还不够,还要有胆识。做事有能力还不够,还要有胆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究艺术,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究艺术,和睦相处。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郑伯:郑伯:君王都能够知错改错,一般人更应该知错改错。君王都能够知错改错,一般人更应该知错改错。重视人才贵在平时,不能临时抱佛脚。重视人才贵在平时,不能临时抱佛脚。放下架子,从善如流。放下架子,从善如流。尊重人才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尊重知识。佚之狐:佚之狐:推荐他人固然可敬,但推荐自己更为可贵。推荐他人固然可敬,但推荐自己更为可贵。秦伯:秦伯: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勇于接受他人意见,甚至包括接受和自己勇于接受他人意见,甚至包括接受和自己有成见人的意见。有成见人的意见。晋侯:晋侯:损人利己的事不能干。损人利己的事不能干。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非常时刻,冷静的判断很重要。非常时刻,冷静的判断很重要。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贰于楚(贰于楚()名词名词动词动词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晋晋军军函陵,秦函陵,秦军军氾南(驻军,驻扎)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越国以鄙鄙远(意动,以远(意动,以为边邑)为边邑)既东既东封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同上句)郑,又欲肆其西封(同上句)贰贰于楚(于楚(对对有贰心)有贰心)名词名词动词动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夜缒而出()名词名词状语状语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向东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名词名词状语状语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动词名词名词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且君尝为晋君且君尝为晋君赐赐矣(恩惠,好处)矣(恩惠,好处)动词动词名词名词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名词臣之壮也(臣之壮也()越国以鄙远(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共其乏困()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名词臣之臣之壮壮也(壮年)也(壮年)越国以鄙越国以鄙远远(远方,边远的地方)(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缺少的东西)特殊句式特殊句式()辞曰:)辞曰:“臣之壮也臣之壮也”()许君焦、瑕)许君焦、瑕夜缒(夜缒()而出)而出敢以(敢以()烦执事)烦执事晋军(晋军()函陵,秦军()函陵,秦军()氾南)氾南省略句省略句特殊句式特殊句式(烛之武)辞曰:(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臣之壮也”(主语)(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省略句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倒装句倒装句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倒装句倒装句特殊句式特殊句式通假字通假字焉用亡郑以陪邻?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陪,通“倍倍”)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共,通“供供”)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厌,通厌,通“餍餍”,满足满足)秦伯说秦伯说(说,通说,通“悦悦”)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知,通“智智”)古今异义行李行李之往来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包裹)若舍郑若舍郑以为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作为;今义:认为)微微夫人夫人之力不及此。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亦去去之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到)1、贰、贰“二二”的大写。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左传隐公元年隐公元年)副职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少年中国说年中国说)不专一不专一(例:贰则疑惑。例:贰则疑惑。荀子荀子解蔽解蔽)离心,背叛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左传传)再,重复。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论语雍也雍也)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鄙边远的地方边远的地方(例:例:为学为学:“蜀之蜀之鄙有二僧。鄙有二僧。”)庸俗,鄙陋。庸俗,鄙陋。(例:例:左传左传庄公十年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能远谋。”)看不起,轻视。看不起,轻视。(例:例:左传左传昭公十六年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夫犹鄙我。”)3、许、许准许。准许。(同现代汉语同现代汉语)答应,听从。答应,听从。(例:例:“许之。许之。”、“许许君焦、暇君焦、暇”)赞同。赞同。(例例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杂然相许。杂然相许。”)约数约数(例:例:小石潭记小石潭记:“潭中鱼潭中鱼可百许头。可百许头。”)表处所表处所(例:陶渊明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先生,不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知何许人也。”)4、阙、阙qu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城楼城楼qu皇宫,引申为朝廷皇宫,引申为朝廷qu通通“缺缺”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5、微、微细小,轻微细小,轻微(同现义同现义)衰败国势衰微。衰败国势衰微。卑贱卑贱(例:例:史记史记曹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与萧何善。”)幽微,精妙。微言大义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成语)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成语)如果没有。如果没有。(例:例: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斯人,吾谁与归?”)6、敝、敝坏,破旧。坏,破旧。(例:方苞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使史更敝衣草屦。草屦。”)谦词敝人谦词敝人疲惫疲惫(例: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曹操之众,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远来疲敝。”)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本文)1、以、以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越国以鄙远(表目的,连词表目的,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连词表目的,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把,介词)2、而、而今急而求子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3、焉、焉子亦有不利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语气词,表陈述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疑问副词,为什么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疑问副词,哪里哪里)且焉置土石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哪里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兼词,于此)阅读训练阅读训练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晋晋军军函陵(军:军队)函陵(军:军队)B B贰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 C是是寡人之过也(是:这)寡人之过也(是:这)D D亡郑以亡郑以陪陪邻(陪:增加)邻(陪:增加)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A然郑亡,子亦有不然郑亡,子亦有不利利焉焉 阙秦以阙秦以利利晋,唯君图之晋,唯君图之B B既东既东封封郑郑 又欲肆其西又欲肆其西封封C C越国以越国以鄙鄙远,君知其难也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肉食者鄙鄙,未能远谋,未能远谋D D若不若不阙阙秦秦 阙阙秦以利晋秦以利晋AD下列下列“其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A A君知其难也君知其难也 B B失其所与失其所与 C C又欲肆其西封又欲肆其西封 D D吾其还也吾其还也与与“许之许之”中中“之之”的用法相同的是(的用法相同的是()A A邻之厚,君之薄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B B夫晋,何厌之有夫晋,何厌之有C C敢以(之)烦执事敢以(之)烦执事 D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对您也不利啊!B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