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绿色新能源.ppt

    • 资源ID:82712514       资源大小:201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绿色新能源.ppt

    绿色新能源绿色新能源轻化081李茂兵08449120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 n能源与环境的挑战能源与环境的挑战n n中国与国际能耗指标的比较中国与国际能耗指标的比较n n“新能源新能源”的定义的定义n n新能源利用技术概述新能源利用技术概述n n能源与环境的挑战能源与环境的挑战2006年中国成为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外国直接投资聚集国。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物资与服务的进出口量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7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中国发展规模空前,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是世界上绝无尽有的:持续几十年的高速GDP增长,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每年上千万的人爬上轮子以车代步,雨后春笋般的房地产项目。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能源系统来支撑,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能源角度来讲,中国在很多方面“领先”其他国家:第一大煤第一大煤炭生产与消费大国,第二大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炭生产与消费大国,第二大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电力市场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电力市场。从环境角度来讲,中国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所有污染物的最大排放国,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赶超美国而将在近期超过美国。2005年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0个席位。发展规模空前发展规模空前: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急剧增加。1995年中国还是原油净出口国,而去年原油的进口量达到1亿4千5百万吨,石油总体依存度已达到47%。中国在应对石油安全挑战的能力比较薄弱。比如说战略石油储备尚未到位,缺少保护航运渠道安全的能力,近90%的石油进口靠外国的船只来运等。中国50%以上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中东地区,政府有很强的意愿实现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但缺少在近期内现实可行的渠道。石油安全形势严峻石油安全形势严峻:资源瓶颈资源瓶颈: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增长率是每年7%左右。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两组条件。一组叫做必要条件,另外一组叫做充分条件。从经济学的角度,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三个必要条件: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在资本投入方面,中国有很高的储蓄率,银行系统有非常充足和便宜的资金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看,中国现在有近七亿五千万劳动力。劳动力的资源很丰富,并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最后是环境容量方面的资源。在这些方面,中国都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和不可持续性。充分条件包括和平的国际环境,有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社会不稳定。金融系统的高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充分条件。总体来讲,中国为取得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效地应对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重大挑战。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2、石油占29、天然气占02、水电占47,这就注定了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以煤炭为主。目前煤炭占70左右,即使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油、气及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煤炭所占的比重,但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煤炭总量也将增加,大幅度减少煤炭的消费是较难办到的。我国的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的思路应从我国资源储量实际出发,在大力开发煤炭替代能源的同时,应在洁净煤技术推广应用上下功夫。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能源资源重心偏西偏北,而经济发达区域偏南偏东,常规能源需经长途运输才能满足需求,这给社会和经济带来许多问题。只有因地制宜地注意区域性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在远离能源产地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本地能源和能量密度大的能源(如核能)方可缓解矛盾。煤烟型污染已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而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能源消费密集的行业又是我国支柱产业,它们占大气污染的70以上。如我国产业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是冶金、建材、化工大国,则煤烟型污染难以根本解决。我国能源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我国能源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环境保护严峻环境保护严峻:目前中国3/4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2005年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一半;大气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占2005年全国GDP总量的3%,而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损失会达到GDP的13%。中国40%的土地面积遭受酸雨侵蚀。中国大约3/4的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大约有100个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目前中国27%的土地面积遭受荒漠化,并且每年逐步从西向东扩散。种种污染情况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堪忧,仅在全国最大的11个城市当中,每年由于大气污染导致5万人死亡和40万人染病。煤炭的使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别占飞灰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而煤矿工的安全生产条件十分恶劣。频繁不断的矿难事故每年要剥夺6000矿工的性命、每生产百万吨煤炭要牺牲3名矿工。另外中国每年有数千名矿工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有以下几个因素: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有以下几个因素:人口压力。我国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使得我国土地等各项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中都排在较后的位置。为求得如此庞大人口的生存,不得不扩大和加深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而难以顾及由此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仍存在逐渐加重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压力。我国目前还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然而,几十年来的历史表明,我国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即经济越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就越大,环境问题也越严重。而且,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正相关还难以改变,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将继续增大。特别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将使越来越多的废弃污染物排入环境。改善环境的经济承受力较弱。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仍然较落后的经济现状,一方面对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和破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又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美国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问题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1000美元,日本虽较低,也超过了4000美元。中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2000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况且还要兼顾基础建设、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因此,在目前的国力下,社会还无力集中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环境质量,也很难指望在近期内经济实力发展到足以跨越环境问题这一关。社会心理对环境质量的期望值不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或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需求和选择有着很大的不同。为环境所付出的代价随时间、收入、价值观念等而发生变化。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更多关心通过生产来满足各项基本的消费需求,而对于更高一级的环境享受则属于奢求之列,环境意识淡漠。这一方面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本来可以避免的破坏,另一方面使对环境治理、监督的社会驱动力减小。上述因素对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但如果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发展观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则可能最大程度减少这些因素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问题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观和“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却大行其道。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并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也成了政府考核各级官员政绩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应该说,传统发展观在某个历史时期有其必要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发展观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没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没有确保那些支持长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相反,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发展,则其结果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或崩溃,最终使得经济发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持续。比如,在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这两种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也没有揭示一个国家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反而是环境越污染,资源消耗得越快,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也就愈加迅速。n n中国与国际能耗指标的比较中国与国际能耗指标的比较1、国际对比的指标体系、国际对比的指标体系世界能源委员会在1995年出版的“应用高技术提供能效一文”中,把“能源效率”定义为:“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根据这个定义,衡量能源效率的指标可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经济能源效率指标又可分为单位产值能耗和解决成本效率(效益);其中单位产值能耗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能源效率指标,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个指标。每个国家都有一次能源消耗量和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两数相除就可以得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这就是单位产值能耗。物理能源效率,可分为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和单位产品能耗。中国与发达国家能源效率比较一般是指单位产值能耗,物理能源效率和单位产品能耗的比较。2、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现在有许多人一谈到节能减排,就认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十一五”节能20%是很容易实现的。因为我们每一个单位GDP的能耗是欧美的5到6倍,是日本的9到11倍,我们降40%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太远了。说中国单位产值能耗与发达国家有那么大的差别这完全是一种误会,这里有许多不可比的因素。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主要问题是按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美元不能反映各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物价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按购买力平价(PPP)是以一国实际购买力水平为基础,用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以美元表示的一种国际币值,计算可能比较接近实际。根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按汇率计算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2000年中国每百万美元GDP能耗为1274吨标准煤,日本仅131吨标准煤,中国是日本的9.7倍;欧盟为214吨标准煤,中国是欧盟俄6倍;世界平均为377吨标准煤,中国是世界平均的3.4倍;实际上中国产值能耗与发达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距。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单位产值能耗,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很小,2000年中国仅比日本高20%,比发达国家(OECD)平均值甚至低8%。总的说来,中国按汇率计算的单位产值能耗被明显高估,而按PPP计算的产值能耗又可能偏低。用汇率法单位产值能耗直接进行国际比较,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比较是不恰当的。用PPP法单位产值能耗进行比较,可信度也不高。世界银行在进行中国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时,是把中国与条件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进行比较,而不是同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得出2000年中国汇率法单位产值能耗比非OECD国家的平均值高60%左右,1990年高1.4倍左右。这些研究说明单位产值能耗与国际比较是很困难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计算,如果按名义汇率计算中国2005年的GDP仅为2.2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5%,位列世界第四;如果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2005年的GDP为9.41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5.4%,位列世界第二。两种计算方法中国GDP总量相差4.2倍,相应的单位GDP产值能耗也要相差4.2倍,这可不是一个很小的差异。但是究竟哪种计量方法更能反映现实?这在学术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如果考虑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是通过贸易流、资金流等以现行汇率计价的活动实现的,因此此时用汇率折算的GDP更为合理。但也有学者认为比较各经济体的GDP规模,购买力平价是正确的方法。这几年人民币汇率浮动之后,人民币不断升值,已经由过去的8.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变成7.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如果按汇率法来计算中国的单位产值能耗,由于汇率的变化不费吹灰之力,使中国的折美元的单位产值能耗明显降低了。所以有人认为,要使中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很快降下来,使中国折美元的单位产值能耗不再落后,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人民币赶快升值。单位产值能耗受许多因素影响,上面仅仅分析了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因素,其他还有各国的历史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体制因素、价格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等等。下面再分析几个影响较大的因素。1)各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单位产值能耗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发达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单位产值能耗相对于人均产值通常遵循一条钟形曲线,这条曲线可以被比作一座小山,为了发展经济拒绝高收入水平,每个国家的单位产值能耗有一个上升过程,达到顶峰后再逐步下降,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单位产值能耗处于下降阶段;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工业化阶段,单位产值能耗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单位产值能耗高于发达国家是由于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的,中国完成了工业化之后,中国的单位产值能耗也必然会下降的。当然中国在工业化阶段,尽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可能降低单位产值能耗。2)能源结构对单位产值能耗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石油、天然气的能源利用效率要大大高于煤炭。发达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都是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利用效率高,相应地单位产值能耗低。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一次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国家,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重,在同样的条件下,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要比油、气为主的国家高一些。3)社会因素对单位产值能耗的影响。所谓社会因素是指人口数量和素质,消费行为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衣食住行都要消耗能源的,人们为生活需要而消耗的能源不产生产值,因此人口多会使单位产值能耗上升。综上所述,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很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国际比较办法,因此,把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说得很落后,把节能减排说得轻而易举,对于正确认识当前节能减排形势的严峻性是不利的。3、物理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物理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当人们讲到中国的能源效率时,往往说中国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甚至说:“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0%,日本和美国在50%以上”,中国的能源效率比日本和美国低20个百分点。所以也认为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节约20%左右是很容易实现的。其实所谓中国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是不可靠的,而所谓中国能源效率比日美低20个百分点更是一种误解,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0%是能源效率,日本和美国在50%以上是终端利用效率,两者是不同性质的效率,是不可比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关于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的评价和计算方法是:能源系统总效率由三部分组成,即开采效率、中间环节效率和终端利用效率。开采效率:是指化石燃料储量的采收效率(回采率)。中间环节效率:包括加工转换效率和贮运效率,后者用能源输运、分配、贮存过程中的损失来衡量。终端利用效率:即终端用户得到的有用能与过程开始时输入的能源量之比。开采效率、中间环节效率和终端利用效率的乘积为能源系统总效率,中间环节效率与终端利用效率的乘积为能源效率。按照上述定义计算能源效率相当复杂,还存在许多不定的因素,需要详细的动态数据,无论是开采效率,中间环节效率或终端利用效率都难以科学的计算天然气的回采率很高,煤炭、石油的回采率低,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消费量大的国家开采效率就高,这种效率的高低并不是决定于技术水平,而是决定于资源赋存条件,是否合适?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的国家,石油、天然气的回采率是按出口国的回采率还是按进口国本国的回采率来计算?总之,开采效率计算中有许多不正确的因素。中间环节效率:所谓中间环节效率,规定是指加工、转换和贮运的效率。问题是对于加工、转换、贮运损失如何定义?例如煤矿、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自用煤、自用油、自用气、自用电都作了计算,那么这些能源企业使用了非自己生产的能源,如煤矿用的油、气、电力是否也要计入;再说输电损失,应当是发电厂供电量减去终端用户获得的电量计算,而现在电力行业的输电损失没有计入到售用户(包括大用户和供电公司)购电后的输配电损失。另外,中间环节的损失对于进口能源的国家没有或减少了煤矿、气田的损失,靠进口电力过日子的国家没有或减少了电厂的损失,中间环节的损失大大减少,并不能说明他们的节能工作搞得好。从中间环节损失和能耗的计算来看,损失最大的是发电和电厂供热损失,发电、供热用能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越大,中间环节的损失和能耗就越大,中间环节效率越低,发电、供热实用的能源中煤炭的比重越大,中间环节的损失和能耗就越大,中间环节效率就越低;发电、供热使用的能源中煤炭的比重越大,中间环节的损失和能耗就越大,中间环节效率就越低;热电联产搞得越多,比热电分产的中间环节的损失和能源就越大,中间环节的效率就越低。这种关于能源效率的计算方法违背了电气化可以节能;电力工业最能干净利用煤炭,煤炭要尽可能让电力工业转化为电力使用;以及发展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可以节约能源的原理的。终端利用效率:即终端用户得到的有用能与过程开始时输入的能源量之比。这里的有用能与开始时输入的能源量都是很难确定的,而且终端的能源用户数量很多,没有深入的调查和统计资料,是难以精确计算的。由于物理能源效率计算存在种种问题,所以国际上很少计算并公布物理能源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得出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能源效率上的确切差距的。能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次能源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以能效较低的煤炭为主。(注:由于以煤炭为主,开采效率比ECE地区低了一半,这是个重要原因)。能效较低的乡镇工业迅速发展,部分抵消了大中型企业能效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终端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交通运输的比重明显上升,而终端利用效率较高的工业部门的比重下降。西欧、东欧和前苏联都是以油气为主的国家,与中国以煤炭为主是不可比的,象中国开采效率低下,以及其他几次指标的低下都与以煤炭为主有极大关系,不能全怪中国的产业结构重型化和技术落后。4、单位产品能耗的国际比较、单位产品能耗的国际比较当人们讲到中国的能耗时,往往说中国的单位产品能耗高47%或40%,且不作任何说明,似乎中国所有的工业部门的生产都很落后。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一是原来的研究成果上说的是指耗能大的8个工业部门的产品能耗指标平均数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的结果,并不是指中国所有用能部门的能耗;二是即使是8个工业部门的能耗指标,也有许多不可比的因素,有些指标看起来中国的指标高,实际上中国并不落后,却是世界先进水平。1.中国工业部门小型企业数量多,占产量比重大,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中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产品单耗比大型企业高30%60%。2.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影响也很大。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占68%,而OECD只占20.5%;中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煤占37.3%,而OECD只占3.5%;中国合成氨原料中煤占65%,而日本是100%的天然气,煤制合成氨的单位能耗比天然气要高出60%。3.中国装备的技术水平低,要多消耗能源,如中小电动机运行效率,中国为87%,美国是92%。4.中国先进生产工艺尚不普及,如水泥生产中窑外分解窑技术的产量,中国只占40%,日本占98%,仅此项技术的热耗仅为湿法窑的60%。5.中国的能源质量差,如炼焦精煤平均灰分,中国为9.92%,而美国仅7%;发电用煤平均灰分,中国为26%,美国仅为10.3%,生铁产量看增加2.7%。6.中国资源再生比重低,要多消耗能源。废钢占粗钢产量的比重,中国只占1/4,世界平均为43%,与铁矿石制铁炼钢相比可节能58%;再生铝比原生铝节能92%96%;废占造纸原料比重,中国只占1/3,日本为60.3%,废再生能耗比用木材造纸少80%。五、五、中国电力工艺能耗的国际比较中国电力工艺能耗的国际比较当前国际舆论总认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能源浪费严重。国内一些专家在研究能源效率时,总认为中国电力工业的能源转换效率不高,有的认为中国火电供电煤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80克标准煤、70克标准煤或50克标准煤等等,同时认为中国的厂用电率、线损率也都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中国的电力工业装备基本上都是在改革开发以后20多年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最近510年发展速度加快了。中国在1978年全国装机容量只有5700多万千瓦,到2006年已经增加到6.22亿千瓦,增加了十倍多,所以中国电力工业,无论是发电、输电、配电都是新的,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工程,把中国电力工业看成是落后的,浪费能源的是没有道理的。中国视日本为电力工业最先进的国家,在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中国人自己与日本人比较的结果认为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而日本人与中国比较的结果是中国与日本相差无几,都是世界上热效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人的比较: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用火电厂供电煤耗比较,1990年中国平均供电煤耗为427克标准煤/千瓦时,世界先进为322克标准煤(日本),差距为95克标准煤,+28.6%;2000年中国平均供电煤耗为392克标准煤/千瓦时,世界先进为316克标准煤/千瓦时(日本),差距为76克标准煤,+24.1%;节能手册2006中,2005年中国平均供电煤耗为370克标准煤/千瓦时,世界先进为312克标准煤/千瓦时(日本),差距为58克标准煤,+18.6%。总之,中国火电厂供电煤耗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日本人的比较:日本海外协力调查会编印的2004年海外电气事业统计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电力工业热效率提高得最快的国家,中国在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间,火力发电厂的热效率从34.85%提高到40.36%,提高了5.51个百分点;韩国从36.7%提高到40.0%,提高了3.3个百分点;美国从32.5%提高到33.1%,只提高了0.6个百分点,中国在10年间火力发电的热效率提高最快的国家。中国2002年火力发电厂热效率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拥有装机容量最多的十几个国家2002年火力发电厂热效率统计中,日本最高为41.0%,中国居第二位为40.36%,其他国家依次为韩国40%,意大利39.8%,俄罗斯36.5%,美国36.1%,澳大利亚33.4%,美国33.1%,加拿大32.1%。从日本海外协力调查会的统计看,2002年中国只比电力工业热效率最高的日本低0.64个百分点,而比其他国家都高得多,如比俄罗斯和美国高4个百分点,比美国、加拿大分别高7个和8个百分点。据日本海外电力调出会2006年海外电气事业统计来看,2004年火力发电厂热效率日本40.9%居第一,韩国40.7%居第二,意大利40.5%居第三,中国40.2%居第四,德国40.1%居第五,其余美国、俄国、加拿大、英国等都在40%以下。考虑中国2005年、2006年投产的超临界、超超临界的火电大机组数量更多,火力发电厂热效率会有更加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将关停7000万千瓦左右的小煤电、小油电,实行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火力发电厂的热效率会有跨越式的发展。如我国统计2005年火力发电总效率已达到40.9%,与2004年日本的效率相等。为什么中国和日本比较火力发电厂煤耗或热效率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不同,我国电力工业统计中热效率有电厂热效率、电厂供热效率和电厂能源转换总效率,而火力发电厂煤耗有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电厂热效率与发电煤耗是一致的,电厂能源转换总效率包括发电和供电两个方面的效率,由于电厂供热效率比发电厂热效率高,所以电厂能源转换总效率要比电厂热效率高。中国在与日本比较时,拿中国的供电煤耗与日本的电厂发电供热的平均煤耗比较,所以显得中国供电煤耗大大偏高。而日本方面比较是拿中国的电厂能源转换总效率与日本的电厂能源转换总效率进行比较的,显得中国的热效率与日本十分相近。2002年中国的三个热效率分别为35.12%、84.28%和40.36%;2004年中国的三个热效率分别为35.42%、84.84%和40.18%;2005年相应为35.19%,86.46%和40.9%。应当说日本海外电力调查会比较方法是准确的。其实中国和日本火力发电的热效率和煤耗不具有可比性,因为中国火力发电厂消耗的化石能源是煤炭,2000年中国火力发电厂消耗的燃料是以油气为主的,2000年日本火力发电消耗的燃料中,油气只占4.0%;而日本火力发电厂消耗的燃料是以油气为主的,2000年日本火力发电消耗的燃料中,油气占61.2%,煤炭只占38.8%。因为煤炭转换效率低,一般只能达到30%40%,而油气发电效率可达50%60%,所以日本火力发电厂热效率比中国高是必然的,近年来中国火力发电厂的热效率与日本接近的原因在于中国燃煤电厂技术先进、热效率高,还有中国的热电联产搞得好,提高了电厂能源转换总效率。中国的燃煤电厂热效率能够接近日本油气为主的热效率,充分说明中国燃煤火力发电是非常先进的。或者说正确的比较方法应当是,中国燃煤电厂的平均热效率与任何发达国家的燃煤电厂平均热效率比较才是合理的,问题是发达国家没有这样的统计数字。2006年上半年,全国火电厂供电煤耗每千瓦时下降6克标准煤,全国线路损失率下降0.22个百分点,两个指标都有下降,照理讲电力行业的产值能耗应当是下降的,怎么反而是上升0.8%?至于电力行业产值能耗下降,对于单位国内产值能耗下降起什么作用就变得复杂了,这里涉及电力的使用效率问题,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5%,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4%,电力弹性系数为1.33,也就是说万元产值的耗电量是上升的,如果电力行业的节能率小于产值电耗的上升,那么产值耗电量上升,造成万元产值耗电的能源消耗上升;但是多用了电力,说明电力替代了其他能源,如果由于多用电能节省更多的其他能源,那么多用电会使万元产值能耗下降,所以万元产值电耗上升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影响还是要看总的能源消耗量是上升还是下降。所以从万元产值耗电量的上升还是下降,万元产值耗电量折算成能源的上升还是下降都不能说明单位产值能耗的升降的。电力行业节能降耗对于全国节能减排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国家把电力行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希望通过“上大压小”关停小煤电、小油电,通过节能、环保、经济调度能承担较多的节能减排任务。但是从实现情况看,电力行业对节能的作用不是很大,据南方电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国的计算,广东省2005年电力消耗的能源占能源总消耗的50.1%,单位供电煤耗333克标准煤/千瓦时,到2010年下降为305克标准煤/千瓦时,应当说这个降幅是很大的,(2005年全国火电供电煤耗是370克标准煤/千瓦时,“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2010下降到355克标准煤/千瓦时),2010年电力弹性系数仅为0.931.03,(2006年全国电力弹性系数为1.33),按此计算电力只能使产值能耗下降3.5%5.7%,(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电力工业潜力巨大,中国能源杂志2007年4期)。这是由于中国电力行业的能耗指标相当先进,节能潜力并不很大,而且为了节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关于能源效率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单位产值能耗、能源效率的比较是关于能源效率最全面的比较,特别是物理能源效率中能源系统总效率的比较,不仅考虑了实际消耗的能源,还考虑了开采效率,涉及面更宽;但单位产品能耗的国际比较只涉及8个或7个能耗大的工业部门,未涉及一产、二产和居民生活用能涉及的面很窄。关于中国与国际比较的研究报告中,对于这三种比较存在的问题都有相当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可是在最近几年在引用有关资料时,存在严重的断章取义和曲解,渲染成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以至于认为中国要实现单位产值能耗下降20%作用是轻而易举的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设备和技术,使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虽然不是世界最先进的,但不是非常落后的,我们要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节能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去做,做到认识到位、责任明确、措施配套、政策完善、投入落实、协调得力、是可以完成的。n n“新能源新能源”的定义的定义所谓“新能源”,包涵着狭义化和广义化的两个层面的定义。目前对于新能源的狭义化定义,主要是将新能源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中。客观的说,仅仅谈可再生能源,而不强调“新”与“旧”的本质区别,将会严重束缚我们的创造性和新能源自身的健康发展。严格地讲,可再生能源不是新的能源利用形式,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前是没有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的。自我们的祖先开始利用火之后,数十万年以来,可再生能源一直支撑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它是最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只是今天当人类无法承受工业化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的巨额代价时,我们才重新赋予可再生能源以“新”的含义,它的新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在今天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新的意义。它是一系列新技术;也是一系列新思维、新观念、新哲学;更是新市场、新机制和新交易。对于环境和资源具有新意义的能源利用方式不仅仅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要搞清什么是新能源,就需要搞清什么是传统的能源利用形式,特别是工业化时代的能源利用特点。由于技术的发展,对能流密度和能量强度的需求日益提高,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城市化建设都对能源系统规模化的要求日益强化。应对更强的能流密度需求,只得建造更大能流密度的能源供应系统来保障供需。为了不断满足日益增强的能源需求,工业时代的基本法则是“规模效益”,生产形态同时强调社会分工的细化。在细化分工之后,要想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因为所有的效率评价体系仅仅基于单一产品的转换端,而不是从能源利用的终端进行综合评价和系统综合优化。这种传统的能源生产利用形态,必然导致企业不断扩大能源转换装置的规模,不断加大能源输送系统的规模,也不断大量消耗和浪费能流密度高的资源,同时造成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在电力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大电网、大电厂、特高压”;在热力行业是追求:大型热力厂、大型管网系统等等。传统能源生产利用形态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无法提高,转换系统加大,输送能源的电网、热网、铁路、管网等都要加大,中间损失自然会增加;其次是必须大规模利用资源,一方面造成小规模的资源被忽略或浪费,另一方面被资源的规模所局限,造成可利用资源的供应出现瓶颈;其三是由于效率无法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特别是集中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问题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造成极端气候变化频发,不是酷暑就是严寒,又进一步加大了能源的消耗,整个能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同时陷入恶性循环;其四是安全问题,大电网和超高压输电为供电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频发等问题,脆弱的电网成为恐怖分子和敌对势力要挟的把柄,成为悬在现代文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再则,这种规模化的能源大生产格局,无法调动社会和民众的积极性来参与节约和优化系统能源,使能源的经营者成为孤家寡人和众矢之的。因此,人类需要在能源问题上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需要有多种新的能源转换和利用形态,建立多源新的能源供应体系,创造多维的能源交易机制来解决人类文明的动力问题,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新能源”。将新能源狭义化而桎梏在可再生能源的狭小区间,是对新能源的曲解,其中也反映了传统能源经营者对于新兴能源形态可能构成的挑战的担忧。将新能源狭义化可以使新能源无法达到整合目的,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永远只能成为传统能源形式的“补充”,也就不可能对传统能源经营者的利益格局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威胁,能够确保他们既得利益的长期稳定和不断增值。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的规律,新的技术必然要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蒸气机代替牛马,内燃机代替蒸气机,新的能源体系和由新技术支撑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及新的能源利用理念最终会替代传统的能源利用机制。所以,新能源的关键是针对传统能源利用方式的先进性和替代性。严格的说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都可以列入新能源,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广义新能源将主要包涵了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利用能源;2、资源综合利用;3、可再生能源;4、代替能源;5、核能;6、节能。1、高效利用能源高效利用能源目前中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5左右,丹麦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超过60,而且丹麦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少可以再提高20。尽管这中间存在着统计口径问题,但是丹麦是全世界公认的已经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是全球的一个样板。丹麦的第一个经验就是改变传统的能源生产利用形态,打破行业分工局限,对能源的利用已经实施了“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加大了能源的整合优化利用空间,有效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热电联产虽然是一种传统的能源技术,但在丹麦得到了非常广泛应用和高度的重视,并赋予它可持续发展的新含义。到目前为止,丹麦没有一个火力发电项目不供热,也没有一个工业供热锅炉不发电。通过化石燃料转换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一般超过70,是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技术。丹麦的热电联产燃烧利用多种燃料,秸秆、树枝、垃圾、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基本上是有什么烧什么,什么便宜烧什么,既通过能源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又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废弃资源增加能源供应,建设环境污染。在丹麦,能源综合利用效率60是依靠热电联产对能源实现梯级利用完成的,从60再往上增加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实现(利用不增加温室气体的燃料,不计算其消耗的能量)。工业化国家在发展热电联产的同时,由于燃料结构向气体化和非化石矿物化转化,热电联产的规模也越来越小型化,多功能化。这种小型、微型的热电联产被国际上称之为-分布式能源。它的优点是靠近需求侧,将输送损耗降至最低,并充分利用了低品位的热能,将燃料燃烧温度的利用空间进一步扩大,有效实现了“分配得当,各得其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因此,分布式能源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提高到8090,而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将分布式能源燃烧后的废烟气供应植物大棚,一方面进一步吸收利用能量,另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全能量的利用。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的主席在不久前访问北京时,面对中国政府的一些官员大惑不解地表示: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会认为燃煤热电联产不属于分布式能源,在全世界凡事所生产的能源能够被直接或间接就地利用的能源设施,其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于传统能源分产方式的系统,都应该被认为属于分布式能源。如果按照这一判断,中国的热电联产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其中属于就近综合利用能源的项目不少于4000万。分布式能源技术对能源的利用方式与传统的能源利用存在很大的区别,它不再追求规模效益,而是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追求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效能的最优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就近供电供热,将中间输送损耗降至最低。由于小型化和微型化,使能源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多种能源的不同需求,设置自己的能源系统,调动了终端能源用户参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努力。分布式能源可以和终端能源用户的能源需求系统进行协同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将供需系统有效衔接,进行多元化的优化整合,在燃气管网、低压电网、热力管网和冷源管网上,以及信息互联网络上实现联机协作,互相支持、互相平衡,构成一个多元化的能源网络,使能源供应与能源的实际需求更加匹配。所以也有国家认为分布式能源是信息能源系统的核心环节,并称之为:第二代能源系统,或信息能源系统。对于传统能源形式,分布式能源毫无疑问是一种新型的能源生产利用形式,是信息时代能源技术的核心。它不仅是一些传统能源技术的集合,也是全新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目前,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分布式能源未来最主要的技术方向之一,这就是“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效率更高,污染更小(可以在能源转换现场实现零排放),理论上燃料电池使用的是氢能,属于可再生能源。但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利用的氢根本不存在,氢能属于二次能源,制氢需要其他外部能量实现。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制氢,或者利用生物细菌制氢,还仅仅停留在设想或初级试验阶段,缺乏广泛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现实的技术方向还是如何利用天然气、煤气化、甲醇、乙醇等能源,特别有前途的是利用废弃在地下煤炭资源进行地下可控气化再制氢技术。这一技术是将采煤后残留的煤炭资源或一些没有开采价值的煤田在地下进行控制缺氧燃烧,将其转换为煤气,这种煤气含氢高达6070,可能成为制氢原料。燃料电池不仅可以解决人类发展的电力难题,同时也可以解决对于石油的替代难题。虽然,就燃料电池技术本身应

    注意事项

    本文(绿色新能源.ppt)为本站会员(s****8)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