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初中地理教案九篇.docx

    • 资源ID:82922252       资源大小:36.44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地理教案九篇.docx

    初中地理教案九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育处工作规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力量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亲密联系的地理学问,传达地理思想,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力量,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仔细学习国务院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进展的打算和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熟悉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养。 2、仔细学习、领悟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意培育学生的各种地理力量,重视培育学生的地理观看、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根本方法、地理思维力量、地理探究力量,同时把握好地理学科的根本概念和根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局部内容为突破口,深入讨论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特长,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共性进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留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意学生的进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试验讨论进展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展总结、提炼,连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试验报告等,积存阅历,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根底学问,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根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进展地理思维力量。学会画简洁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需共同爱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阅历和问题;增加可持续进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育全球观念。 四、详细实施 1教学中要转变传统地理课程重学问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阅历动身,观看、发觉、了解和讨论生活中的地理,并擅长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学问。 3.引导学生关怀现代社会的进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局部,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共性地学习地理制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拟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教师的教育有反感心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对这类学生赐予特殊的“照顾“,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殊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根底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当是由教学内 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意师生共同探究新学问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受和阅历,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受和阅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问传承、力量进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特殊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制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到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学问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根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洁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学问。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耀状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预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看、争论、比拟、归纳 学法:观看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拟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行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围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争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以下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工程。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索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外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看争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消失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索产生时间差异的缘由。 观看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教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看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日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心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日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情赛,我们应在几点钟翻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爱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看争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争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争论 (1)在同一天,早晨、黄昏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耀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黄昏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耀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答复)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耀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柔?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外表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看(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看思索观看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耀状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承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柔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承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问目 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掩盖的大陆;酷寒、枯燥、烈风的 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从地图上猎取地理学问的力量,以 及从课外书籍上猎取地理学问的力量。 3。 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 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育学生喜爱 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识别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识别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照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答复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 。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 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究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究啦。所以,我们现在肯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学问。大家回家后找到了很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沟通一下。 三、叙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 区的 自然资源 1、 淡 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非常丰富。 2、 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觉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自然气资源。 3、 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列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 险。了解人类制服南极的过程。 1、 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 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 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究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究啦。 所以,我们现在肯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学问。大家回家后找到了很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沟通一下。 学生活动: 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 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沟通,讲 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 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完毕。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学问沟通课。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凹凸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凹凸、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争论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外表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凹凸起伏呢? 学生争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推断 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看,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凹凸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看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分?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争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叙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一样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 (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凹凸和地形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争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拟各点的凹凸。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推断各地点的凹凸,还可以依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推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观看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推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观看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异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悬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观看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局部。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争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依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凹凸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看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看绘完局部,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凹凸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沟通,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学问? 学生小结所学学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帮助,图文并茂,化 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缺乏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善。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8时) 执教人:唐素芳 执教班级: 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从地图上猎取信息)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区分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力量,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区分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把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预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展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拟并答复。 2.地图根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把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猎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争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争论并答复: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终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现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依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留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索: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争论后答复: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争论并答复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试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试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大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大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争论答复: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晴夜:北极星定方向;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看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留意分类观看,找区分,如界限、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沟通,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把握了哪些学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意学问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准时发觉问题,实行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鼓励机制,活泼气氛,调动积极性。 缺乏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力量,并细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对于刚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对学生的来讲就更为重要。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连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好玩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学问,以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熟悉,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喜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以疑激趣 教学片段一:(同步展现图片) 教师问: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 学生1:他们那地方很穷,修不起房子。 学生2:不对,沙特阿拉伯很富有,石油资源特别丰富,所以不行能是由于穷。 学生3;教师,是不是由于那地方环境美丽,住在屋顶可以尽情地观赏四周的风光,站的高,看的远。 学生4:不对,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教师:同学们,要想搞清晰缘由,就的好好学习地理,学好了你的学问自然就丰富起来了,你就能解释了这些惊奇的现象。 学生们:教师,我们现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 教师:好吧,请同学们看地图,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带地区,终年气温很高;气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别的人文景观。 学生们:啊?原来如此呀! 教学片段二: 教师问:来自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的运发动常常能取得好成绩的缘由是什么? 学生1;他们没有鞋子穿,已经练出了赤脚走路,所以跑起来快。 学生2:不对,没有鞋子穿与跑的快没有关系。 学生3:可能是由于他们常常追逐野兽练出来的。 学生4:是不是由于他们常常没有水喝,熬炼出了忍饥挨饿的本事,在跑步中不觉得渴、饿。 教师:大家思维很活泼,教师感到很是欣慰,不过,你们说的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要想弄清晰缘由,大家就的学好地理。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为什么。请看图,非洲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含氧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发动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拟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发动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缘由。 教师:通过探究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学习地理这门课好不好呀?好玩没趣呀? 学生:好,很好玩。 评析: 教师提出了一些的问题抓住学生奇怪的心理特点,以疑激趣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奇怪心和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让学生先七嘴八舌地发言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谈话、谈天的形式来和学生对话,表达了师生关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方法 教学片段: 教师问:同学们,既然地理课能让我们内知道许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课呢? 学生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2:准时做作业和复习 学生3:上课仔细听讲,不说小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学生4: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日晒网。 教师;假如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现象,你还的必需首先知道它们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去分析产生一些现象的缘由,对不对呀? 学生们:对 学生5:教师,像我国南方为什么就热,北方为什么就冷,这要看地图才能分析出来。 学生6:为什么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人烟稀有,这也的看地图就能分析出来。 学生7:假如不看地图,我们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国在什么地方。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学习地理离开了地图,就等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想学好地理确实需要大家做好课前语系、课后复习、上课仔细听讲,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是学习每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学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得重视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识图力量。 评析: 长期以来,全部的课程的学习都好像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发言的权利,以上对话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加意识,课堂布满了民主的气氛,从对话中也能感到学生的熟悉问题的力量还是很强的,那种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陈旧的观念在这里荡然无存。 案例反思: 本课以“谈天”、“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尽量从学生的阅历动身,遵循从感性熟悉开头,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熟悉。尽量利用创设学生熟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维、积极发言,学习有兴趣。坚持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叙述为辅,学生的思维在前马脚市的点拨在、评价在后”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推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缘由。 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猎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喜爱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依据学生的答复,引入新课) 【请你当参谋】 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爱旅游,今年,她准备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知她需要预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预备? 【承转】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异这么大呢? 【指导读图】我们比拟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课件展现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详细状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平均气温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指导读图】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答复以下问题: 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漠河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海口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概括总结】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从今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漠河的平均气温大约是-28以下。从今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海口的气温大约是16以上。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4以上。 【板书】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大呢? 【观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 【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严寒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寒冷。 【结论】因此,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争论,列出读图提纲): 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 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争论答复。 【指图总结】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局部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异不大。 (3) 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由于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刚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缘由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争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缘由。 【承转】依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限,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全都(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分小组争论答复】(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练习与小结】(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微格教学教案(10分钟) 设计者:郭倩教学对象:高一学生科目:地理课题:地球自转与公转主要的教学技能:演示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灯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了 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 会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够利用自转和公转相关学问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熟悉到一切物质处于运动状态, 运动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培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索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分,“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留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分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地理教案九篇.docx)为本站会员(碎****木)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