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政策选择.docx
农产品贸易政策选择 1.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财政政策方面,应敏捷运用“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加大对“绿箱”政策投入,如加强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建立;调整“黄箱”政策支出,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营销设施建立补贴;加强对农业出口企业的税收支持。在货币政策方面,为了应对汇率风险,必需加强对汇率的调整,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尽量避开汇率的大幅波动。要实行积极的信贷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和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行出口信用担保规划,如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规划、卖方信用担保规划、设施担保规划等,促进农产品出口。 2.促进建立农产品出口的产业链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首先,加大对原料、加工、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监管,加强与农业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并科学设置机构,合理界定职能。其次,尝试设立农业出口区,由政府供应救济,农业部门帮助供应延长效劳和投入,农业院所供应研发支持,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最终,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要围绕市场绽开,基于市场扩张的实际需要,在调查和征求贸易商、生产商等意见的根底上,制定或修改法案,提出支持规划。 3.完善法律体系,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全球金融危机在贸易政策方面给国际农产品贸易带来了较大影响,也说明中国在应对世界性的贸易爱护时法律上的缺陷与缺乏。为此,需要借鉴国际阅历,从法律上保障农产品贸易的进展。如建立符合WTO规章又能爱护农业贸易的关税体系;完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建立合理的非关税爱护体系。积极参加WTO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建立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相关规章,约束兴旺国家技术性壁垒,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营造公正竞争的国际环境。 4.调整产业构造,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在短期内,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本钱等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靠压低价格只会给出口带来隐患,引起更多的国外贸易爱护措施。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增加自主创新力量,调整产业构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制造更大的利润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在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注意企业间的联合,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市场开拓力量。加强与各国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互认,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互认协议为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翻开通道。积极开拓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防止出口集中形成的市场风险。要把出口重心转移到深加工产品上,渐渐削减初级产品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