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范文.docx
-
资源ID:82936014
资源大小:17.3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范文.docx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范文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优秀教案范文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进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史实;把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2.通过引导学生比拟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自鸦片战斗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展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清朝(近代局部)时期的这两条线索,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力量。 3.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斗,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抵抗外侮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和落后性;如何理解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新课导入】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夫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新课探究】 一、义和团运动 教师:(展现材料以及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材料一义和团,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义和团歌谣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形势图。(或让学生翻开手中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找到相应)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对义和团的了解,为什么会在山东首先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学生:义和团的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展反清活动的民间隐秘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泼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夫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防卫的民间隐秘组织。鸦片战斗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势力压迫的斗争中。自甲午中日战斗开头,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阔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教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即鸦片、枪炮和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斗完毕后,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公平条约和大炮的爱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与中国的媚外官吏勾结,包揽词讼,干预内政,插手外交,加剧了我国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从19世纪60年月以来,中国人民就不断掀起反洋教斗争。19世纪晚期,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加本国瓜分中国的活动,大家应当熟悉到,此时的中国人民已经自发地把反对教会侵略和反对列强瓜分渐渐结合起来了。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中外冲突激化,进展成为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教师: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进展,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了什么政策? 学生: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成认其合法地位。 教师:“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的安抚政策,为义和团运动的连续进展供应了有利条件。义和团掌握京津地区,势不行挡。 教师:怎样对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学生:(争论) (1)“扶清”:义和团扶助清政府,这使清政府成认其为合法组织,促进了义和团势力的扩大和进展。反映了义和团是爱国的,对清政府的本质熟悉不清,对它抱有梦想。 (2)“灭洋”: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例如义和团烧抢教堂杀害教民,反“洋货”,这投合了封建顽固派的心理,使之利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阴谋。 教师:(总结)对这个口号的评价,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实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冲突的锋利,能够广泛地发动群众参与反帝斗争。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丢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灭洋”是基于感性熟悉的富于感情颜色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熟悉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熟悉,还处于模糊阶段。因此,“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勇敢抗击八国联军 教师:义和团掌握京津地区,势不行挡。这时的列强又在酝酿着什么?为了爱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他们又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了侵华战斗。 教师:侵略军遭到义和团的猛烈阻击。请同学们找出义和团和清军的抗击状况。 学生:(争论、整理) (1)北京地区: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2)天津地区: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2.八国联军的暴行 教师:(展现八国联军暴行的及材料)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联军统帅瓦德西供认:“全部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久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时所发生强奸妇女之残忍行为,随便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亦属不少。” 教师:(提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受?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开这样的悲剧重演?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狼狈逃跑,并无耻地恳求八国联军“助剿”,置人民于水火之中不顾。继之,向侵略者投降。可见其腐朽卑劣、厚颜无耻到了何等地步。 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教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争论) 变化:剿灭招抚剿杀。 结果: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教师:依据所把握的学问,你能总结一下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吗? 学生:(争论、发言)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成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师:阅读教材整理并识记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整理、识记) 主要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与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从今,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师:(分析)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派兵进驻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便利了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掌握。“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从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翻开了北京的大门,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严峻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惩罚义和团运动中参与反帝斗争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永久制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先说对官,后说对民。这就使清政府由上到下,名副其实地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统治中国的工具。转变清政府对外机构的地位,使之成为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总括条约主旨,就是使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掌握清政府,使中心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抵抗的工具,以到达永久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这些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严峻危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局部清军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缘由,这种弱势中的抵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