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7篇.docx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一、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稳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依据公式P=IU设计试验并进展试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发觉问题的力量。 教学建议:本节拟采纳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展比照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其次个要求定量测量的试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拟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展试验,精确地记录及处理试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留意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自己设计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解。 教学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二、说教学设计方案 复习导入: 1、什么是电功率? 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3、前面我们学习了伏安法测定小 灯泡的电阻,参考这种方法,你能设计试验测定一个小灯泡的电功率吗?如何测定呢? 试验过程: 1、留意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初步估量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设计试验电路图,并依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再进展试验。 3、依据记录的试验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及灯泡的明暗程度进展比拟。 评估沟通: 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 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4、本试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通过转变电阻来调整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三、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仆人。”我在这堂课中充分表达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五个“能让”。 (一)能让学生观看的尽量让学生观看的尽量让学生观看。比方试验前,学生要观看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开关的闭合状况,试验中,让学生观看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学生们都观看得特殊认真。 (二)能让学生思索的尽量让学生思索。比方依据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试验思路,让学生通过思索答复如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并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案;试验完毕后让学生思索本试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五)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试验完毕,每个小组都推举了代表对本小组的试验结果进展总结性的发言,得出了较多合理的结论。我也适时地赐予了教学评价,鼓舞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原有阅历动身,为学生供应有构造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展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意培育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观看、思索、动手、记录和表述的力量,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了学生的参加意识,抓住了学生的留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1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诞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识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把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展精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精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 4鼓舞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学生自学的力量。 2重点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温度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索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精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谈论。 教师叙述:这样的形容特别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分(认同所讨论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精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拟精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讨论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常用单位:摄氏度() SI单位: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教师叙述: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使人们看到环境的污染导致“温室效应”;“SARS”传播期间,发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温上升;很多食品、药品的保鲜、保质都要在肯定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安康,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科学讨论的很多都要在肯定温度环境下进展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温度和温度测量的学问。 教师叙述: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凹凸相差很悬殊。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诞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说明:引导学生参加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叙述:我们对于温度凹凸的推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试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仔细观看,比拟两手指的感觉,说明白什么? 教师叙述:凭感觉来推断物体的温度凹凸是不行靠的,要精确地推断就必需进展测量,要进展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叙述: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日我们连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试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看,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索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争论、沟通后并答复,教师赐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依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看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争论、沟通,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争论后答复。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叙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索,争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板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试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教师让学生再认真看一看桌上试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温度计中的液体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依据用途不同,试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试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固态汞熔点:39;液态汞沸点:357;固态煤油熔点: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150;固态酒精熔点:117;液态酒精沸点:78。) 工作液体的选择原则:一是液体存在的温度范围要宽,即凝固点要低,沸点要高;二是液体的膨胀系数要大;三是液体要纯洁,不沾污玻璃,不侵润玻璃。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1)试验室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特别构造:缩口 教师叙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特别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上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旧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一般温度计不能甩)。 液体水银 量程:3542 分度值:01 体温度计的使用规章: 不能用常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火焰的温度,缘由之一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另外火焰还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温度计中的液体沸腾; 寒暑表的测量范围的上限不会超过50,而沸腾的水面上,水蒸气的温度会到达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测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温度; 测量液体温度时,假如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放在液体的中间局部,而是靠在了容器的侧壁,而侧壁因液体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其温度会低于或高于液体平均温度,使测量不精确。容器的底部也会由于加热,温度高于中间部位的液体温度。所以,应当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展测量。 请同学们在综合第十一章有关温度计使用留意事项,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说明:组织学生分组争论、沟通,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确定。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现)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精确读数。确定零刻线。 (2)使用温度计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遇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否则示数会降低。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外表相平,若斜视会产生误差。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其次,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讨论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对电学学问的进一步学习把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讨论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学问奠定了根底。电功率学问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讨论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展简洁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严密联系。 2、通过试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育学生敬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学问与人们的生活亲密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展简洁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学问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同时培育学生的多种力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养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肯定的探究讨论问题的力量。 电功率学问与人们的生活亲密联系,也简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留意培育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试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奇怪、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留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把握的根底学问,通过动手试验,理论分析和推理推断来获得新学问,进展抽象思维力量。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试验、直观视频、讲授和争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育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表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加试验设计,边动手边思索,边讲边练准时稳固。通过动手试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忙,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看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全部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 ”是否一样?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看比拟可以答复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拟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力量。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展简洁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试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肯定的熟悉。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根底学问: 1、定义: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 的物理量。 3、公式:_;_。 4、单位:_;_。 换算:1kW = _W ; 1w = _= 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一般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 额定功率:_; 实际电压:_; 实际功率: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60表示_。 学生展现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现;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现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现空间”旨在培育学生的自学归纳力量、发觉问题并解决问题力量,看似平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试验器材做试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展试验的根底上,自己完成): U实= U额 P额_P实 灯泡发光_ U实> U额 P额_P实 灯泡发光_ U实:(1)功率为1千瓦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电 能是多少? (2)假如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推导力量,理顺各单位关系,有利于学问把握。并且明确所求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电功率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稳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教学后,本节课新课教学任务根本完成。学生可以依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收获,体验学习欢乐。之后教师发动学生收集家里电冰箱、 电熨斗、 电视机、 电风扇、 微波炉、 洗衣机等用电器铭牌,解它们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附:板书设计 电功率 1.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功叫做电功率。 2.计算公式:P=UI P= 导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单位:国际制单位:瓦(W),常用还有千瓦(KW),1KW=103W. 4.电功率表示意义: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物理量。 5.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U实P额,用电器简单被大电流烧毁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发挥其额定功率 灯炮亮度由灯泡消耗实际电功率打算,灯泡亮度越大,消耗功率越大。 6.电功率测量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今日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密度社会生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展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学问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肯定的学问储藏和方法积存。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学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纳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学问解决生活问题的试验性课型。试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沟通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力量、规律思维力量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育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根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展符合规律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学问后也期望连续讨论并且去解决肯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留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试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终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熬炼学生力量、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念。 从学生把握学问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学问,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学问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沟通,猜测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试验操作及结果进展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意全体学生的进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构造,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加了科学性。教师擅长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索问题,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展点评。给猎取胜利的同学以庆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念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表达的各个学问点、力量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而这节试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试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忙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试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的作用。培育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力量,克制困难、战胜自我信念,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沟通猎取学问。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知道密度学问的应用;能运用密度学问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学问,形成良好的认知构造;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制困难,解决问题,获得胜利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育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力量,养成良好的共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学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沟通来实现。 3、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根据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定规划与设计试验、进展试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本钱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才智,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展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展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赐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展课题讨论时,鼓舞试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准时指导;在课题探究完毕后,和学生一起对试验中的学问与方法进展总结归纳。 五、试验前的预备 教师依据试验可能用的器材进展相应的试验器材预备,并与试验治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帮助供应学生所需器材。对试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预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展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展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知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赐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缺乏,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留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忙我来解决,每个试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纳 各种方法进展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展陈述报告。 (二) 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展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纳抽签的形式进展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展课题的研讨并制定试验方案,教师巡回观看,并 适当的进展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试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依据方案进展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挨次各小组进展 试验方案的汇报并进展相应的试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适宜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展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到达标记,登记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V铅球 = 0.38L 学生甲:依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球<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20cm3 V =60cm3 V砖 = V -V水= 60cm3- 20cm3= 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3 V2= 80cm3 V样本= V2- V1= 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理念 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将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将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将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