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与基层组织微专题复习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
-
资源ID:82960910
资源大小:167.0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与基层组织微专题复习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
微专题3 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与基层组织【主干梳理】时期地方行政体制基层组织周朝(1)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秦汉时期县下设乡、里,后代基本沿袭乡里制度汉朝(1)汉初实行郡县与郡国并行制,后导致七国叛乱;(2)汉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唐(1)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后,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宋朝(1)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2)将兵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除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制度明清明初,废行省,设三司;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实行里甲制,设甲长、里长【真题示范】考向1汉代刺史制度的作用(知识)(2022·1月浙江选考)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考向2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能力)(2022·广东高考)“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考向3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历史概念(素养)(2021·湖北高考)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都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考向4制度建设维护国家统一(价值)(2021·山东高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考点考向(1)在2022年高考中,“中央集权”的建设和加强措施是高频考查内容,高考多以历史概念的分析、新情境和新材料设计考查。(2)围绕历代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主干知识,突出时代特色,如秦朝的郡县制、汉代的推恩令和刺史制度与王国问题解决是考试的重点,明清增加了对“边疆地区管理”亦可成为高考新考查内容。 注重中央集权的强化对国家统一的推动作用。命题感悟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高考的重点命题区域,核心素养多关注对历史概念的解释,家国情怀也是命题的重要方向。【深化提升】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削弱诸侯势力针对部分诸侯王国辖地仍然较广的现实,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则异曲同工。在一系列分化、打击措施下,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基本解除。(2)打击地方豪侠豪强和游侠的不法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威胁到统治秩序的稳定。汉武帝一方面对地方豪侠采取强制迁徙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又起用一批“酷吏”任地方官,对犯法的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很多豪强、游侠遭到夷灭之祸,其势力大为削弱。(3)设刺史监察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后来于近京畿七郡置司隶校尉,职权与各州部刺史相当。这样以14个监察区监督百余郡国,起到了强干弱枝、纲举目张的统治效果。(4)加强中央军力汉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每校尉统兵数百或千余人,皆为常备兵。后来又增设期门军、羽林军,这样就建立起一支人数相当可观的中央常备部队,居重驭轻,对地方的控制更有保障。2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权制度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行政效率降低。(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变革,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模拟演练】角度1历史概念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汉代形成了以“督邮”为主的地方行政组织内部监察制度。督邮由太守直接领导,可监督太守以下的官员,也可监督刺史这样一来就与刺史形成相互监察的掎角之势。这表明汉代地方()A官僚主义势力的急剧膨胀B以小督大、以卑临尊的制度设置C监察机关的反向制约特征D监察官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角度2图表图示古代地方行政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作为国家政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国家兴衰具有重要意义。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既要加强中央权力,也要让地方具有一定自主权。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一文中写道:元朝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这一做法()A不利于强化集权B具有原始民主性C优化了地方管理D削弱了行省职权角度3知识拓展唐朝的边疆政策唐朝边疆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就申好睦,静乱息民”“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见于记载的有856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州府的设立()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C推动了民族交融D创新了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参考答案真题示范考向1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才干的不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派下去的刺史监察地方,而没有强调地方行政体制建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反映刺史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排除D项。考向2D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国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国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考向3B据材料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隐士樊英没有顺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都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削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排除A、C、D项。考向4C汉代裁撤王国行政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并非所有地方行政机构,因此A不是调整的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模拟演练角度1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督邮又可以监督刺史,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僚主义势力的急剧膨胀,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刺史和督邮的尊卑,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监察官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排除D项。角度2C“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说明行省制度和郡县制相比,体现了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相结合的特点,实际上是对地方的优化管理,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行省制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故B项错误;行省制有利于加强行省的职权,故D项错误。角度3B唐朝设立众多羁縻州府,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有利于中央政府管辖范围的扩大,B项正确;羁縻州府的刺史或都督“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并非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排除A项;羁縻州府的设立不能直接推动民族交融,排除C项;羁縻州府在秦汉时期已开始出现,并非唐朝的创新,排除D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