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82961129
资源大小:51.3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预习导航】1.给加点字注音论( )语 愠( ) 三省( ) 罔( ) 殆( ) 一箪( )食 笃( ) 不堪( ) 惑( ) 陋( )逾( )矩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_,字_,_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_”。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_”,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致力于,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3.论语简介论语是_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_为主,是记录_的一部书。由_编撰而成。全书共_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_、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_”。北宋宰相_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一:1.通假字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古今异义词不亦君子乎古: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今:可能、许可饭疏食,饮水古: 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的液体匹夫不可夺志也古: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今:数词,三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4.一词多义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乐不亦乐乎( )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学而时习之(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5.特殊句式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课后巩固【当堂检测】【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择其善者而从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乙】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注释】直:正直。谅:诚信。多闻:见识广博。道:同“导”,引导,开导。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道不同:(2)益者三友:(3)子贡问友:(4)忠告而善道之:2.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划两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3.在孔子看来,应该与哪几种人交朋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学习活动二:【美文荐读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狄百瑞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以下我根据前人对论语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公元前5世纪时,孔子的弟子记录了孔子的语录,后来的学者代代相传,不断研读论语,都有所得。我们今天仍然读论语,因为论语是一本历经千百年的考验及评价而流传下来的书。虽然论语过去曾经被奉为圣人的经典,也成为科举考试文人必读的书,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要读论语的理由。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视论语带有任何社会阶层与教育程度的差别性,因为论语所论及的是人类共同的、亘久不变的核心价值,而不是莫测高深的哲学观念。所以论语适合用在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中。我不是要教学生如何去了解论语的话,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去重新发现论语,去体会论语的话。经典本身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认识经典,亲自去体验经典的话。2008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时,有一位学生代表致辞,他引述了论语里面几个章节,来说明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经验。这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这位学生提到的是论语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可以将论语的特质和历史背景说明得很清楚。首先,论语这几句话是在说所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学习态度。后面的话是专指君子所应具有的德行。这里的君子是指当时的领导阶级,即贵族,但是孔子强调君子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才可以成为具有领导才能,以及值得人景仰的人物。换句话说,君子若要受人尊敬,和他身为贵族的社会地位无关。孔子重新定义君子的观念,即君子不是指贵族的一分子,而是指道德崇高的人。即使君子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位很成功的人,他仍然是社会里真正的领导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君子指的是男性的贵族阶级。“君”这个字,在后来的中文里,可以指男性或女性,这又是另一种文字的演变。论语大致每一章节都说“子曰”,子指是夫子,是一位权威性的人物。但是论语的“子曰”的“子”指的并不是一位只要求学生一味死记的老师,请注意以上孔子说的话的语调。孔子并不是直截了当地陈述一件事实。孔子是用问话的方式,叫学生自己去印证孔子所说的一种经验。这样的教导是要引导学生自我体现,去发现他们本来就具有的知识或经验,而不是叫学生去服从权威。孔子的话并不像先知如雷贯耳的宣告或启示。孔子直接向我们的心中说话,使我们体会到上天其实在我们的心中,也在我们的周围。孔子所注重的是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这也是他认为的我们学习的起点。虽然孔子的话是针对个人而发的,即要求每个人成为真正的君子。但是他要求他的学生不但要自我体现,也要向其他的人学习。所谓其他的人,包括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来自远方的朋友,或是历史上的圣贤哲人。这样的学习态度使自己可以从古人和当代的人获得益处。由此论语主张人的学习经验应直接立基于家庭生活中,以及孝悌仁爱的行为中。这种学习经验可以涵养一个人尊重生命的德性,不论是在自爱或爱人的行为上。因此论语·学而第二章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问难的语气。他要每个人先回归到自我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孔子也主张人们应该和其他人有互动,从互相影响中来学习。如此的生命经验即是所谓的道,即 是君子所应遵循的道。这里所谓的道,指的是仁,即君子所应具有的最高德性。仁这个德性一方面是人性的最高呈现,另一方面也是协助别人自我完成的德行。此外,自我呈现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论语对话形式的论述使读者可以参与这个对话。所有用对话形式写的经典,都有这个力量。所以读者被对话带入时,会思考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处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必须认识善恶的义理。虽然论语开宗明义就强调学习的重要,可是儒家的学术传承,在东亚各国发展时,都是以理性的学术成就著称,但在论语里,道德修养完成之后,才从事文学活动。其实文学对文明的推广,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是论语早就提出来的。论语一开始就说人应该从与别人互动中开始学习。然而论语谈到君子如何立身处世时主张君子坚持他处世的原则,不论他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看法。这当然不算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但是这种特立独行的作风,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是一个人深思熟虑后的行为。论语论仁的话中,就指出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因此在自我反省、深思熟虑中,个人不会去服从或盲从权威。我们若要了解孔子的学说,一定要了解孔子如何看自己的历史地位。其实,论语所呈现出来的孔子的圣人形象比孔子的话语更加感人。虽然孔子不敢以圣人自居,他的门人却都认为孔子是圣人。后代的儒家更是将论语中孔子圣人的形象视为圣人这个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不过后代的儒家大概不至于说他们为了效法孔子的谦虚,才否认自己是圣人。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孔子说他是“述而不作”(述而)。但是他采用对话的方式来教导学生也显示了他不自以为是权威,而谦虚地去学习。我们暂时不论孔子的传述是否也是一种创新的问题。但是后来的儒家都认为孔子是在创新。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孔子的传述并不是只是保存过去的传统而已。孔子是以古讽令。有一次当孔子周游列国时,他叫学生去向一位农夫问路。当这位农夫知道孔子是谁以后,他说孔子走遍天下却找不到愿意接受他的主张的人。这位农夫对孔子的使命相当怀疑,而且他也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治理好的。因此他说:“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当学生告诉孔子这事之后,孔子就叹息而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孔子是没有机会去治理国家的。或许在孔子的人生过程中,他曾经想过他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他的学识,为人民带来福社。孔子一生都具有仁者的使命感,所以他一辈子的奋斗都是为了要实践他的理想。虽然道不行于世,他也为自己的努力感到一些安慰及满足。当然,“随心所欲”并非是一种豁然贯通的境界,而是长年学习、修养之后累积而得到的一种了悟。也不是一个人由于面对罪惡或痛苦而得到的,如圣·奥古斯丁的经历,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所描述的。在众多的人生观中,孔子的人生观可以说是乐观的,甚至是理想化的。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从头到尾我们都在看孔子的言行。当我们读完论语的时候,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孔子的言行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所应有的言行。换句话说,当我们读完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子的一生做到了他为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以上我所谈的只是一种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的理由。读论语的理由还有很多。虽然我们直接去体会论语的话语很重要,但是我们所读的论语的文字是过去的儒者长期所校定的结果。如果我们要了解论语如何在历史上传承下来,或是过去的学者如何诠释论语,我们就必须尊重历史上的诠释家的看法。(选自开放时代2011年第3期,朱荣贵译,有删节)。【随文写作】选择最喜欢的一句,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学习反思】学完本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 或者还有哪些困惑? 请把你思维的火花捕捉下来吧!【自我评价】1.我的学习很专注, 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是 否2.这节课我感觉学习状态很好, 收获颇丰。是 否 3.我和同桌配合配合默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是 否 4.我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发言积极主动,同学发言时能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是否5.我对我们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感到满意。是 否6.对本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100% 80% 60%我给自己的建议是: 我给老师或同学的建议是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