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选择题刷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docx
-
资源ID:82961131
资源大小:1.28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选择题刷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docx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选择题刷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这表明( )A经济重心实现南移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江南农业发展鼎盛2下表为唐朝前期浙江人口变化情况。引起这一时期浙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占全国人口比重(%)640年(贞观十四年)792207778384713年(开元元年)22663192226494752年(天宝十一年)45293154449754A安史之乱的影响B经济重心的南移C江南经济的开发D北方人口的南迁3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 )A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B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C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D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4史记和宋书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描述,反映了( )文献时间有关南方社会状况的描述史记货殖列传西汉“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宋书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A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D统治者的政策不同5南北朝时期,北方很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崇尚儒学、提倡文教,系统地接受了汉文化教育,精通经、史以及诸子之学,有着较高的汉文化水平。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民风也融人进了汉儒文雅之中,中原文化注人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现B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C民族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D北方各族完成封建化进程6下图是中国西晋末年的南迁示意图。此次南迁后( )A南北对峙中南朝占优势B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C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D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巩固7苻坚即位后,采纳王猛重礼尊法的主张,重用汉人儒生,兴办学校,各级官员子弟也要学习儒术。苻坚不遗余力地推广儒家文化( )A昭示其承续中原王朝正统B促进了南北统一C刺激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D巩固了统治基础8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 )A北魏的民族歧视B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C中央集权的加强D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9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家”与“门户”的理解远非局限于个体家庭,家史编撰讲究“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留给)后来”。在家史撰修内容方面,也注重人物风韵神貌方面的描写,如“颍川李府君,頵頵(头大的样子)如玉山”,意在显示士族们的性情和风度。这反映出当时( )A家族门第观念日益凸显B儒家伦理的现实影响力增强C治史思想的经世化转向D文学逐步世俗化的发展趋势10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11以图证史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选取了下列三幅图片,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B少数民族汉化与封建化进程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与影响D民族交融与文明互鉴的加强12下图为北魏贵族墓葬中考古发现的壁画。作为史料它们可以证明当时( )A北魏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B少数民族完全汉化C边疆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D经济重心仍在北方13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鉴略·三皇纪记载:“有巢氏以出 ,袭叶为衣裳。”。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下图是北魏孝文帝出行图,下列与材料和图片相吻合的历史信息是( )A是对战国“胡服骑射”的继承B传承了鲜卑族的服饰、礼仪,并将其发扬光大C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D是东晋“衣冠南渡”的产物14下面是从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的“大事年表”中摘录的几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正月,魏定族姓,清流品。改拓跋氏为元,其余鲜卑复姓均改。三月,王濬自武昌顺流直下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四月,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八月,秦诏分道南征,图谋灭晋。十一月,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ABCD15下图是某一历史专著目录。此书的第四章标题和第八章最后一部分应该是( )目录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第二章胡汉的抗争第三章跨越胡汉之壁垒苻坚的时代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第四章(. 第五章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第六章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第七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第八章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A江南的贵族制社会 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B八王之乱后的动荡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C东晋皇权的加强 北齐灭掉北周统一江南D西晋使中国统一 淝水之战后的南北对立16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三年(277)至太熙元年(290),西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首领向晋归降、献贡,晋皆封官加爵。图1和图2为近代出土的“晋归义羌王”金印及其印文,该金印为晋代中央政府授予羌族首领的官印。这表明( )A考古发现拓宽人们认知视野B魏晋时期民族关系较为融洽C出土文物和文字史料相印证D华夏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17魏晋南北朝和两宋之交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迁移方向如下图。这两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是( )A改变中国经济文化格局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平衡C孕育了华夏文明新高峰D激化矛盾加深文化隔阂18在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量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史书多记载“遂不用钱”“钱不同钱”“钱终不行”“钱货无所周流”等。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B北方商品经济恢复发展C市场管理逐步的规范化D北魏实现了对北方统一19据对汜胜之书四月民令和东汉张衡南都赋的统计,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齐民要术所载的蔬菜增至35种,包括栽培方法首次被记载的藕、芡、菱等水生蔬菜;果树的种类也更加丰富。这一变化说明,北魏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B国家统一加强民族交融C丝路开通引进外来物种D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20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与内地发生密切联系,南迁的游牧民族大部分走向了农业化的道路;中原部分地区一度也变为牧场,畜牧业较之前代不断增加。据此可知( )A中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B结束了农牧地域分异的格局C少数民族内迁推动民族分布格局形成D北方农业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的调整试卷第5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南方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说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不能看出南北趋向于平衡,排除C项;材料能够体现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但不能体现农业发展鼎盛,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本题为图表型选择题,表格里的时间和数据的变化是做题的关键。表格涉及到的时间从贞观十四年到天宝十一年,说明是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是755年-763年);人口密度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随时间的变化在增大,说明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浙江人口总量、密度及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提升,C项正确;影响江南经济开发的因素有:南方地理自然环境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统治者的重视。752年安史之乱尚未发生,且唐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A、D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排除B项。故选C项。3B【详解】据材料“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而材料“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人们讳言与“胡”有关的事物,甚至官方也对西域传入的物种进行更名,这折射出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B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在宋朝之后逐渐衰落,而不是东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域物种(胡桃、胡瓜名字的改称),不属于经济作物种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而不是域外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根据材料“史记和宋书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描述”可知,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而到了南朝时期,南方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说明的是从西汉到南朝,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对比情况,反映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据此信息无法判定经济重心是否开始南移,而且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南方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与作者的阶级立场无关,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南方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没有涉及到统治者的政策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题干所示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积极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同时北方“游牧彪悍民风也融入汉儒文雅,中原文化注人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这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经过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形成,排除A项;秦朝统一推动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排除B项;北方各族完成封建化进程说法过于绝对且与题干所描述的文化交流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晋之际,中原人民南迁后,一些原有北方的高门士族把持东晋政权,B项正确;中原人民南迁有利于南方社会经济得以开发和发展,但还没有超过北方,不能得出南方占有优势,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中原人民才南迁,排除C项;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开发,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因此不能说南方是经济重心,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苻坚即位后,采纳王猛重礼尊法的主张,重用汉人儒生,兴办学校,各级官员子弟也要学习儒术。”并结合所学可知,苻坚即位后推行尊儒重文的治国之道,昭示其承续中原王朝正统,巩固了其政权的合法性。并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得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A项正确;推广儒家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表明其延续中原王朝的正统,巩固政权,推广儒家文化本身并不能促进南北统一,排除B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推广儒家文化无关,排除C项;苻坚不遗余力地推广儒家文化是为了表明其延续中原王朝的正统,巩固政权,与社会统治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根据材料“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可知,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族与庶族之间通婚,这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有关,士族阶层掌控国家政权,其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成为禁止士庶通婚的根源,D项正确;禁止土庶通婚不是禁止不同民族的通婚,是封建等级压迫,不是民族歧视,排除A项;禁止士庶通婚保障了士族对政治经济特权的垄断,维护了士族的利益,排除B项;禁止士庶通婚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为了巩固家族地位、维系家庭兴盛,重视家史的撰修,以“纪其先烈,贻厥后来”,家史选材的日益广泛彰显了门阀家族通过家史的修撰扩大家族社会影响力,这反映出当时家族门第观念的凸显,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经世化转向,排除C项;这一时期文学为门阀士族垄断,“世俗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度,呈现出一种比较特殊的门阀士族政治现象,“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体现了重视家族血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门阀政治的合理性,A项正确;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排除C项;根据材料“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可知这样的发展趋势在当时来说主要不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否则应该是忠君思想排在第一位,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根据图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可知,这些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D项正确;北朝南朝时期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只有第二幅图可以体现少数民族汉化,排除B项;材料图片主要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融,没有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2C【详解】根据材料“牛耕图”“汉人胡食图”等信息可知,北魏时期,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中原汉人接受少数民族的饮食,这体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王朝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而不是全国统一,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不能表述为“少数民族完全汉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但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积极向先进的中原封建文化学习,孝文帝所着服饰是孝文帝改革时向中原汉文化学习的结果,C项正确;战国“胡服骑射”是中原汉族学习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材料无法看出二者的继承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图片显示的是中原帝王服饰样式,孝文帝戴冕冠,冕板两侧挂冕旒,穿冕服,宽衣博带,并非传承鲜卑族的礼仪服饰,排除B项;西晋灭亡后,流落到南方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依然保留了中原服饰,叫“衣冠南渡”,北魏在北方,孝文帝的服饰与南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根据“改拓跋氏为元”可知,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改汉姓,时间为494年;根据“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可知为西晋统一中国,时间为280年;根据“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可知为蜀汉建立,时间为221年;根据“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可知为淝水之战,时间为383年。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为,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5A【详解】根据“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的江南门阀士族发展,江南出现贵族制社会;根据“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到北朝后期北周武帝灭亡北齐,实现了北方的统一,A项正确;八王之乱是在西晋时期,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北朝的统称,所以西晋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而非北齐灭掉北周统一江南,排除C项;西晋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题干所示为有关西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向晋归降、献贡,晋皆封官加爵”的相关文献记载,而出土文物印证了这一史实,C项正确;题干所示为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并没有拓宽人们认知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题干还不能说明整个魏晋时期民族关系融洽,排除B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无关,题干并没有“多元一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7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两宋之交的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全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进而改变了我国经济文化格局,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移,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平衡,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两次人口的南移,与华夏文明无关,排除C项;人口的南移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1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流通情况可以折射出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结合材料可知,十六国和北魏以前商品交换很少用货币,北魏以后铸币多,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北魏时期北方商品经济得到恢复,B项正确;北魏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尚未转移,不符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市场管理的规范,货币流通的情况只能折射商品经济恢复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交代当时北魏统一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19D【详解】依据材料“汜胜之书四月民令和东汉张衡南都赋的统计齐民要术所载的蔬菜增至35种”,可以看出从两汉到北魏时期,蔬菜种类增多,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之间的联系增强,D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北魏是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时期,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并未涉及丝路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0D【详解】根据材料“南迁到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部分走向了农业化的道路,北方部分地区畜牧业较之前代不断增加”可知,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走向农耕,畜牧业也有所发展,说明北方农业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的调整,D项正确;中原地区,畜牧业较之前代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有所破坏,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北部畜牧南部农耕,所以结束了农牧地域分异的格局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之后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内迁等情况,不能说民族分布格局形成,之后还有很多变化比如清朝时候满族入主中原,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第1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