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关于县乡机构改革、粮食体制改革、教育改革的情况汇报.docx
-
资源ID:82964659
资源大小:14.4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县关于县乡机构改革、粮食体制改革、教育改革的情况汇报.docx
县关于县乡机构改革、粮食体制改革、教育改革的情况汇报今年以来,*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仔细贯彻中心和省、市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细心组织,标准操作,稳步推动,最大限度地削减改革带来的社会影响,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详细状况汇报如下:一、四项改革工作成效 (一)县直机构改革状况 依据省、市要求,*县积极推动县直机构改革。一是将经济贸易委员会和进展规划委员会改组为进展和改革委员会;撤销了乡镇企业治理局,成立了工业经济进展局(与进展和改革委员会合署办公,挂民营经济效劳局牌子);撤销了商业公司、外贸总公司、物资总公司,组建了商务局;成立了城管局(与建立局合署办公);将县经贸委领导的县安全生产监视治理局并入县政府办公室,保存牌子。以上单位职能也随之进展了调整。二是对撤销单位的资产及人员进展了清理审核。三是将规划生育委员会、药品监视治理局更名为人口和规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视治理局。截止目前,我县县直行政机构32个,县直行政编制核定为435名,现实有在职人员410名;县直一级事业单位11个,核定事业编制223名,现实有在职人员195名。 (二)乡镇机构改革状况 我县共有十二个乡镇,依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乡镇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机构和人事制度进展了改革,尤其是事业单位实行了全员聘用制,每个乡镇都选聘39名工作人员(城关镇49名)。改革前,全县乡镇共有在职职工2300人,改革后为874人,削减1426人,精减1.6倍。目前,各乡镇设党政机构设置3个,即:党委办公室(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主要负责党委日常工作,综合协调民政、城建、国土行政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政府办公室(挂规划生育办公室牌子),主要负责乡镇政府日常工作、机关后勤工作;科技兴乡的普及推广,文教卫生、规划生育的组织领导和有关行政治理工作。经济办公室,主要负责乡镇财政、企业的组织领导和有关行政治理工作;农、林、水、牧、机各业的生产和技术效劳方面的行政治理工作。各乡镇事业机构由原来的9个站所合并为4个中心一个所。即农业效劳中心(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建立及规划,畜牧养殖、林业、农机和农业种植构造调整);文化效劳中心(主要负责乡镇文化市场的标准化治理,活泼农村文化市场);村镇建立进展中心(主要负责村镇规划、土地治理、大路建立、环保、卫生);规划生育技术效劳中心(主要负责规划生育宣传、技术效劳和治理工作);财税所(负责农业税征收、治理、稽查、监视乡镇及所属单位的财政支出)。本次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使全县乡镇事业站所由原来的108个精简为60个,精简44.4。人员编制由原来的2547名精简为478名,精简81。(三)粮食体制改革工作全县共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9个,职工总数2038人,目前共分流安置职工1730人,占职工总数的85,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70的分流安置任务。其中解除劳动合同1575人,内退79人,协保39人,退休11人,上岗留用308人,占职工总数的15;遗留待处理26人,占职工总数的1.3。改革过程中,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经济补偿金1969万元。(四)教育改革工作1、中心学校教育改革状况。顺当完成了全县12所中心学校校长、282所中小学校长的选配工作。严格根据省核定的4378名编制进展了教师的聘任工作,分流了665名超编人员,分流精简率12.3,撤销了原乡镇教育办,中心学校正式挂牌办公。同时,根据上级要求,从2023年元月,执行了教师新工资标准,并由县财政统一足额发放。此外,县第一中学、试验中学和职业中专也进展了治理体制改革,激活了用人机制,优化了资源配置。2、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状况。全县撤并中小学校91所,撤并学校校长和教师均得到妥当安置,撤并后遗留下来的旧校舍和校产由各乡镇统一处理,所得收入由撤并后的新学校使用。同时,把民办学校纳入全县统一治理。教育改革后,新学期根据新的布局方案配置和运行,目前运行态势良好。二、改革所实行的工作措施(一)加强领导,大力宣传。对各项改革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分别成立了由县级领导任组长、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