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模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docx
-
资源ID:83015836
资源大小:32.11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模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docx
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模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_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案例如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经济” 【教学重点】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三大问题 【教学难点】 初级产品为主经济的形成、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来移民分布图,非洲政区变化图,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回忆一下北非的居民以什么人种为主?那么你是否想了解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生活状况呢? 展现地图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来移民分布图。 提问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什么人种为主,其如何分布? (黑色人种,其主要分布在本区的中部和南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是否还能从书中的文字里得到关于黑人与非洲有必定联系的信息?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多亿人,其中90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区还有“黑非洲”之称。) 提问其它10是些什么样的居民?他们分布在哪儿? (简要总结) 提问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现在的生活如何呢? 图片展现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观看图片。请学生概括说出黑色人种的文化特点。 承转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这片土地上从事原始的农牧业生产,他们曾制造了光芒的古代文明,为何今日仍旧处于落后状态?自然条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引导学生争论,相互介绍自己知道有关黑人奴隶贸易的事情 归纳从15世纪开头,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并从中掠夺大量黄金、象牙、香料,进而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这种贸易长达4xx年之久,被掳走、屠杀的黑人近1亿人。严峻抑制了非洲的进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炽热之中。 承转其次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从而直接导致了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 展现地图“其次次世界大战前的非洲政治”地图 提问1.二战前非洲独立的国家有哪些? 2.二战后独立的国家有多少? 讲解二战前,本区被英、法、葡、比、西等7国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二战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殖民者的统治土崩瓦解,除少数岛屿仍是英、法属地外,绝大多数都争取了独立。 承转独立后的本区各国都在积极利用本国资源,进展民族经济,当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本区的经济仍很落后,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构造极不合理。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资料“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图。 学生活动指出图中所列国家各以什么为主要产品出口 提问这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还是工业制成品? 小结我们把这种以出口一种或几种原料、半成品为主的经济称为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而以这种经济形式为主的国家称为单一产品出口国。 提问想一想出口汽车、机械产品的国家与单纯出口铜、铁矿石的国家相比,经济收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引导学生争论 归纳在这种贸易过程中,要卖是低价卖,要买是高价买,非洲国家就是在这种买与卖的过程中,不断使财宝流失。同时,这种单一的经济构造对国际市场的依靠性很强,一旦消失初级产品的价值下跌,就会严峻影响该地区的经济,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同学们可想而知。现在本区各国已经已在不同程度上熟悉到自己的问题,并致力于进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以振兴经济。承转非洲各国民族独立后,经济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伴随的危机也消失了,这就是人口的快速增长。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远远超过粮食、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现象对本区的经济进展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争论 利用板书归纳 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进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逆境。 提问由此看来,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猎取临时的物质利益,那么本区的人民怎样才能摆脱这种逆境? 学生争论 归纳1.掌握人口增长;2.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3.提高爱护环境的意识。 小结我国和非洲各国一样是进展中国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地区由于人口、粮食问题而导致消失了环境问题,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 新课完毕,复习反应 【板书设计】 其次节 居民和经济 1.黑人的家乡 2.政治地图的变化 3.经济特征: (1)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2)解决方法:进展本国民族工业 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 粮食问题 环境问题 (2)解决措施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形式多样。学生活动较多,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表达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实践、想象、分析等多方面力量,符合现代素养教育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 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范文:印度 印度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难频繁的国家及其缘由;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进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力量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力量;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缘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胜利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展分析、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进展的根本状况。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进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日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日咱们也去取一回经。讲授新课:1.课件展现: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2.教师提问,学生答复: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现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3.课件展现: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索: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从1951年开头,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4.学生争论,教师总结。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其次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头,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争论以下问题:说说你对印度将来人口趋势的看法。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进展的压力。6.学生争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月印度政府开头实行了人口掌握政策及嘉奖规划,但是由于印度广阔农村的传统观念还非常剧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课件展现:图表7.1“印度局部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觉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进展产生严峻的负面影响。7.课件展现: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柔降水量”,并思索: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8.学生答复,教师小结。印度大局部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殊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异呢?9.课件展现: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索: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异?西南风的几种变化状况,并填表。10.学生争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课件展现:表格1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表格2:水灾:旱灾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由于受季风(特殊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难频繁。11.课件展现: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难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挡灾难,印度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意抗灾的需求,任务仍旧非常艰难。板书设计:印度一、 世界其次人口大国二、水旱灾难频繁第七章其次节 印度 第 2 教时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难频繁的国家及其缘由;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进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力量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力量;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缘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胜利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展分析、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进展的根本状况。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进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印度是世界其次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分组争论。(1)印度在20世纪60年月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缘由是什么?(2)印度在20世纪60年月之后,粮食快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由于水旱灾难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缘由,在20世纪60年月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月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良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给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肯定的余粮可供出口。3.课件展现: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展比照,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4.小组争论,评价点拨。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比可以发觉,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分、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亲密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比照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进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快速的进展。6.课件展现: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缘由的比拟表”,阅读p39页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印度 印度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难频繁的国家及其缘由;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进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力量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力量;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缘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胜利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展分析、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进展的根本状况。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进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日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日咱们也去取一回经。讲授新课:1.课件展现: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2.教师提问,学生答复: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现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3.课件展现: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索: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从1951年开头,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4.学生争论,教师总结。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其次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头,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争论以下问题:说说你对印度将来人口趋势的看法。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进展的压力。6.学生争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月印度政府开头实行了人口掌握政策及嘉奖规划,但是由于印度广阔农村的传统观念还非常剧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课件展现:图表7.1“印度局部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觉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进展产生严峻的负面影响。7.课件展现: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柔降水量”,并思索: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8.学生答复,教师小结。印度大局部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殊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异呢?9.课件展现: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索: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异?西南风的几种变化状况,并填表。10.学生争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课件展现:表格1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表格2:水灾:旱灾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由于受季风(特殊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难频繁。11.课件展现: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难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挡灾难,印度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意抗灾的需求,任务仍旧非常艰难。板书设计:印度一、 世界其次人口大国二、水旱灾难频繁第七章其次节 印度 第 2 教时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难频繁的国家及其缘由;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进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力量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力量;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缘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胜利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展分析、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进展的根本状况。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进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印度是世界其次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分组争论。(1)印度在20世纪60年月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缘由是什么?(2)印度在20世纪60年月之后,粮食快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由于水旱灾难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缘由,在20世纪60年月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月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良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给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肯定的余粮可供出口。3.课件展现: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展比照,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4.小组争论,评价点拨。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比可以发觉,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分、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亲密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比照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进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快速的进展。6.课件展现: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缘由的比拟表”,阅读p39页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日本 日本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探究日本经济兴旺的主要缘由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初步把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力量和地理学习力量;从日本经济进展过程中,使学生熟悉科学技术对经济进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缘由;兴旺的加工贸易经济教学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缘由;兴旺的加工贸易经济教学预备:课件樱花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活动:四人一小组,依据下面供应的四个问题, 实行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绽开探究争论,然后用你最喜爱的方式向大家展现争论结果。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拟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简单程度有影响吗?(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争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完毕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把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知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胜地读图7.5-7.7分析完成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3、日本常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屡次。人们实行许多方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学问?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熟悉。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拟表学生分析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中国 13 960万日本 1.27 37.7万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国家之一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日本外汇储藏居世界第一位二、兴旺的加工贸易经济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状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肯定根底.日本进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2、 日本经济进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3、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状况怎样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探究题活动: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缘由3、日本经济对外依靠严峻,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俯视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答复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索答复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缘由。(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板书设计:日本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二、兴旺的加工贸易经济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三篇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小编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日本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依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根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缘由。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讨论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答复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现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2. 日本的领土范围 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日本四周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拟 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日本第一顶峰在哪里? 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缺乏)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展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教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现材料,日本2023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23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许多,为什么消失这种状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四周,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完成表格 比照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缘由是什么? (五)风采展现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展展现。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拟丰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习稳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把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现“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根本的读图方法,观看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推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熟悉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绽开竞赛抢答,增加组内的合作意识,活泼气氛。 3、学生查图争论答复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依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凹凸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现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看区分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看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打算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答复: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熟悉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简单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缘由。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假如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假如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安排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简单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问,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熟悉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简单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熟悉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把握熟悉大洲的根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常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争论答复。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顶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绚烂的文化,有美丽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忆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23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日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超群,活泼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需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熟悉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晰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争论答复: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局部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最北:81°N;最南:11°S; 最东:170°W;最西:2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