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docx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_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 1.学生熟悉物理是好玩的、有用的。对物理讨论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留意的事情。二、力量目标: 1.过观看和试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育初步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喜爱科学的精神,发觉科学试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看及试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协作。教学重点:通过观看、争论、试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教学方法:争论法、试验法、观看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头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美丽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三、进展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好玩的试验。演示 课本图0.1-1试验 演示 课本图0.1-2试验。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看分析试验现象。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试验好玩吗? 板书 物理是好玩的 板书 物理学的讨论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好玩且都包含肯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渐渐弄清晰其中的神秘。物理学不仅好玩,而且特别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看、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索、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物理学是好玩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认真观看四周的生活,从中发觉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测、擅长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觉事物的进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 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八年级是物理学科开头学习的起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小编预备了以下教案,盼望对你有帮忙!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l 学问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熟悉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看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讨论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问回忆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忆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具体学习运动的相关学问)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怀的问题。 多媒体展现:出游时,人们盼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竞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打算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试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拟这两张纸锥从一样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看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拟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泼,用学生熟识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拟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拟物体快慢的方法; 2.沟通总结; 3.展现各组争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展评价并总结:比拟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路程一样的状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在时间一样的状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育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时,那如何去比拟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竞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行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索争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状况下进展比拟。 2.速度 我们平常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简单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现)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展物理计算,标准计算步骤: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假如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发动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拟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现标准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留意将物理学问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讨论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现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拟长? 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根本保持不变?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拟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始终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现物体的运动状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争论思索,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留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洁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转变即速度转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根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状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简单,假如只做粗率讨论,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赐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学问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和自学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提出问题的力量。 (2)初步培育学生的制造性思维和制造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态。(2)培育学生爱惜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表达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把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根本学问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学问为载体来培育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理,培育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看、分析、制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试验,阅读教材,相互争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育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确实立重在培育学生动手、自学、观看、分析、制造的力量,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加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看试验,自学争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观看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试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教师:凭感觉推断温度精确吗?要想精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当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教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育学生观看、思索、提出问题的力量。) 学生分组争论,提出问题。 (说明: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赐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教师不要置之不理,要赐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索、爱发言的积极性 1、教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教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测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争论、答复。教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看。 教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测后答复。 教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看现象。 教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教师:依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教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教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教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看,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教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善。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足吗? 教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争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情愿? 宁夏2023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宁夏地区今日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留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准时鼓舞,订正其中的误读,培育学生的自信念) 3、熟悉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教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当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应。 教师:使用温度计常消失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现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争论,展现,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力量和分析问题的力量。) 教师简洁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教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看,熟悉体温计的构造,特殊是缩口的作用,量程教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教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熬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示学生加强熬炼,培育学生爱惜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学问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功 学习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熟悉在什么状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状况下没有做功。 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育学生分析概括推理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教学难点:推断在什么状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状况下没有做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现汇报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以下空格: 假如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观看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 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 出缘由: 甲图:没有做功的缘由是:_ _. 乙图:没有做功的缘由是:_ _. 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 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另一个是_. 阅读课本其次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状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行,必需同时具备,力才做功. 课堂达标推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只要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 )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 )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 )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 )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 ) 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局部的内 容,然后填写以下空白.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在物理学中 ,把_叫做功. 功=_×_ _.公式表示为:_.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 功 -_( ) F-_-_( ) S-_-_( ) 在国际单 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 _,距离的单位是_,功的单位是_,它有一个特地的名称叫 做_,简称_,符号是_,且1J=_Nm 【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 所做的功是多少? 五、拓展提升 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J. 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J,重力做功为_J. 3.马拉着质量为2023kg的车在平路上前 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m. 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 5.下面几种状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 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 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 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J. 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 A 6×103J B 9×103J C 3×104J D 3.9×104J 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 A 750J B 150J C 没有做功 D 做了功,但条件缺乏,无法确定 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 A 拉大车做的功多 B 拉小车做的功多 C 拉力对两车 做的功一样多 D 无法比拟 10.如下图三种状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 ) A 只适于甲 B 只适于乙 C 只适于甲和丙 D 甲、乙、丙都适用 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 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 以下内容为小编收集整理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供大家学习参考。 浮力一课,是前面学过力学学问的延长与扩展,是初中力学局部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学问。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学问,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学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纳学生试验、教师演示试验、学生探究试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手段进展教学。一、引课采纳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移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学问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奇怪心。)二、采纳学生试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试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缘由1.感知浮力的存在学生提前预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试验都比拟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渐渐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觉了什么?”试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觉,学生的动手力量和探究力量也随之得到培育。)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争论,自然引出演示试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索,变小的缘由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索。)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3.浮力产生的缘由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看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觉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其次由教师讲解;为什么四周一样,上下不同?由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学问来分析)上外表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一样),所以液体对上下外表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缘由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最终演示试验验证浮力产生的缘由,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看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由于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渐渐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三、打算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试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动手、合作的力量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打算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头猜测,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测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教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推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推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推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外形是否有关?给学生供应以下参考试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掌握变量法”进展试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试验。然后依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试验数据表格并沟通,最终得出试验结论。让学生从现有的学问水平动身,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索,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试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熟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缘由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动,分散难点。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 以下内容为小编收集整理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依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其次课时再讲。本节课我用动画和试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试验及分析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意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掌握变量的思想。一、 说教材依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展简洁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受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掌握变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受观看、试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沟通的意识。2、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分、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3、教学资源:1、多媒体及课件。2、教师演示试验器材。3、学生分组试验器材。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洁介绍二、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纳提问法、引导法、试验法等教学方法。三、说学法争论法、沟通法、试验法等。下面我就具体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四、说教学程序设计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本钱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头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定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试验,一个钉板钉子数许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试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索缘由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简单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急,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2、新课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展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试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掌握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掌握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假如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展压力作用效果的比拟呢?教师引导学生思索,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展比拟,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分,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试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看可以发觉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由于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连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简单想到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依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学问,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供应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供应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供应的。连续回到试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看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供应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讨论得出作用点确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肯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标准。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依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教师所给的器材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沟通试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试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精确运用掌握变量法完整答复相关结论。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完毕了,课堂反应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应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五、说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展一些细化处理。六、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呈现,一目了然。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洁的教学设计,由于阅历有限,还存在一些缺乏之处,望评委赐予指导和帮忙。感谢!板书设计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一、压力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外表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 受力面积的大小二、压强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3. 计算公式:p=f/s 单位:帕斯卡 简称 帕 符号是 pa 1pa=1n/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f肯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s肯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一文,盼望“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我们还为您精选预备的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