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类论文集与高工发表文全国相关论文摘要.docx
专业类论文集与高工发表文全国相关论文摘要我校2007年新办本科专业六年建设水平评估通报专业是培养人才的载体,专业建设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为全面了解我校新办专业建设情况,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常熟理工学院新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常熟理工学院新专业评估方案(试行)的文件精神,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组织学校专家组对2007年招生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数字媒体工程四个专业六年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这是我校第三轮对毕业生刚满三届的本科专业进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本次检查仍采取专业自查,专家通讯评议和专家组实地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自查要求新专业所在二级学院紧扣指标体系,对照分析专业建设的状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填写专业建设自评表和自查数据统计表。在学院自查的基础上,专家根据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各二级学院提供的专业建设材料进行通讯评议,提出问题,确定实地检查的重点。最后,专家组赴各二级学院实地考察,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情况咨询和集体讨论,提出整改意见,进行现场反馈。四个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六年专业建设评估,学院领导和部分专业教师参与专业评估和交流,其中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还事先织专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了预评估。高工发表文全国参考属性评定专家组一致认为,本次检查的四个专业有较好的专业基础,通过六年的建设,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培育特色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各专业在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影响或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如何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人才竞争力仍是各专业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以专业为单位,将专家组对各专业六年建设情况的反馈意见通报如下: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总体评价:经过六年的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科学规范,工作扎实,管理严格,在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形成了专业特色与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建设目标明确且定位较高,阶段性任务清晰明确,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本专业于2022年获批加入"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能源动力类)"建设项目。2,重视并认真落实专业自评工作,下大力气对六年来本专业的优势,不足与努力方向能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专业自评表填写详实。3,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与探索。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333"创新实践体系,通过"项目+竞赛+创业"三合一的创新实践模式,在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和创新,提高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竞争力。4,课程建设和教学取得成效。以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为抓手,在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模式,企业深度参与课程群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以教学带动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在学校的竞争力。近三年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参与2项,主持校级课题15项,实验课程大多采用自编教材。5,建成了结构比较合理,凝聚力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条件。28位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学历6人,硕士学历20人,"双师型"教师6人。三年中,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71篇。6,人才培养质量较高。近三年来,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共35人(依次为12,15,8人),且其中不少是211工程院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7%左右。(二)主要存在问题1,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有待加强,结构需优化。本专业教师队伍主体年轻,高职称教师比例较低(教授7%,副教授28%),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较少,专业建设中还缺少领军人物,具有工科背景,行业背景,职业资格和行业任职经历的教师人数较少,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工程设计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参与科研比例偏低(60%),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学科对专业的支撑力度有待提高。2,课程建设规划的顶层设计不够,课程建设的要素不全,课程建设规划与专业建设规划,现行课程体系之间不匹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与承载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理清和理顺,特别是如何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面体现不足。3,实践性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一是毕业设计(论文)中与工程关联度较大的选题较少,偏理论,偏模拟的选题较多,真题真做的设计性课题较少,在实习企业或实践基地支撑下完成的更少,二是校外专业实习以分散实习为主,有组织针对性较强的集中实习少,实践基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4,要进一步关注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分别为79。69%,83、69%,73、63%,在全校新办专业中处于较低水平,能够体现本专业学生专业水平(如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的显性成果还不多,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满意度,对本专业的认可度还需提高。二、应用化学专业(一)总体评价:本专业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开展扎实,在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培养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专业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办学定位准确,符合社会生产实际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科建设对专业发展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与带动作用。2,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以及基本素质好,教研和科研优势明显,为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较好基础。依托由省,校级教学名师组成的省级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绩比较显着。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高,近三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67篇,获各级各类奖励31项。3,重视教学研究与教学,在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教学方面取得了一批省级成果。近三年,承担省级教改课题1项,获省精品课程1门,出版实验教材4部,其中1部评为省级精品教材。4,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将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考核中,开展了考工考级和职业资格考试,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5,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总体令人满意。近三年来,学士学位授予率由80%上升至近95%,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共同44人(依次为9,19,16人),且其中不少是211工程院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一批成果,公开发表论文40篇,其中核心期刊29篇,SCI收录19篇,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取得好成绩,获省级优秀论文3篇,校级优秀论文23篇。6,本次专业自评表对专业建设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了较多的剖析,整改措施明确,针对性强。(二)主要存在问题1,专业建设自评过程中对相关材料的组织,提炼,整合不够,材料显得有些离散,一些数据统计不全,专业建设成果的呈现度不足,特色有待凝练。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不明显。2,专业发展规划(2007,2022年)和实验室建设规划(2007,2022年)跨度均较长,没有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和补充,提升建设理念,不能很好体现专业建设的趋势和重点,建设措施,建设步骤不明确,顶层设计对专业建设的指导性体现不足。3,师资队伍的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与专业的关联度还有待提高,现有的师资队伍中绝大多数的专业方向为基础化学学科,以理科为主,具有工科背景,行业背景,职业资格和行业任职经历的教师人数较少,专业教师的化工实践经验不足,工程设计能力相对薄弱,现有师资队伍在"转型"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4,实践基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要加强。一是专业实验室的投入不足,化工中试实验室建设滞后,二是实践性教学的容量与质量有待提高,校外实习基地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校外专业实习以参观和分散实习为主,三是课程设计及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在实习企业或实践基地支撑下完成的较少。5,课程建设规划中缺整体思路,建设重点,具体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