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学管理对云南省艺术类高校教务工作的启示.docx
-
资源ID:83079238
资源大小:38.51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加坡教学管理对云南省艺术类高校教务工作的启示.docx
新加坡教学管理对云南省艺术类高校教务工作的启示【摘要】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教务管理工作自成一体,管理体制成熟、高效。本文主要结合新加坡高校教学管理的成效探索改进云南省艺术类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务工作;启示一、新加坡高校教学管理概述新加坡高校大多采用英式教育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的主要部门是校务理事会。校务理事会主要管理校级事务,各二级学院独立性较强,有较大的自主权,课务安排、师生日常教学、教材征订等具体事宜都由各二级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学分和学位设置方面也多元化,对修双学位的学生规定学习年限。新加坡高校的本科为四年制,一年级不分专业,统一学习基础文化课,在二年级后才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特长划分到不同的学院进行学习。二、新加坡与云南省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之比较(一)管理方式新加坡高校是“二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教务相对独立,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务管理行政机构。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大多设立教务处,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大多根据教务处发出的各类指令开展。(二)教学档案新加坡高校教师必须在学期开始对开课计划作详尽的安排,教师必须自行制定完整的教学档案,记录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文件、材料等。云南省艺术类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形式一般为:学期末提交学期教案,教案格式按教务处指定格式填写,填写内容一致。(三)学位设置新加坡高校学位设置多元化,可操作性强,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意愿获取单学位或多学位,学位论文不强行要求。云南省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目前学位设置较为单一,学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四)考试事务新加坡高校是由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考试,时间相对错开,补考100%新題,重修必须完全跟班上课,补考、重修都有限定的考试机会,超过规定考试次数则不可再考试。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大多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补考题目一般比较容易,课程重修在课堂管理和考试环节上“形式化”。三、云南省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管理模式设立教务处,强调“步调一致”,二级学院的教务工作按照教务处的“口令”开展,这种管理模式也许有利于完成部分工作,但忽略了二级学院管理的实际需要。如教师教案,各个学院都是同样的范本,不能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设计,不能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二)管理理念高校教务管理的宗旨是服务师生,创造通畅的教与学的环境,尽可能为师生的课堂教学提供便利条件。目前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学籍管理、毕业审核、考务工作都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学生毕业审核时不同的专业参照的实践分数、文化课学分等都是同样的标准,每个学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不够灵活。(三)教務人员业务水平高校教务人员仅仅停留在事务性和经验主义上是不行的,教务人员也需要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对档案归档、计算机运用、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等熟练掌握,能及时回答老师和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只有发展“专业型”“专家型”的教务人员,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水平。四、建议(一)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人性化管理管理部门不应把注意力过多放在如何“考核”下一级的工作上,而应该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放权给二级学院,更充分地实现“二级管理”。(二)学分学位设计多元化设置不同的学分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审核实践环节和文化课程的审核标准有所区别,毕业论文不作强制要求,可用作品或选修课程替换学分,学位设计多元化,学分越高的学生,获得学位的等级越高。(三)畅通教务系统,转变意识,提高教务人员素质对教务人员不再限制教务系统使用权限,教务人员不再停留于事务性和经验主义,打造“专业性”“专家型”的教学管理队伍,多开展各类交流、外出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四)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考核既要注重教学的成果,也要注重过程管理,教师需自行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等,每学期至少分两个阶段统计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并针对反馈出台相应的后续应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