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的“五结合两转化模式.docx
-
资源ID:83083769
资源大小:38.9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的“五结合两转化模式.docx
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的“五结合两转化模式摘要:基于十多年的合作,吉首大学与高望界、小溪保护区共建了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省级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及中心任务,施行“五结合两转化”的基地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生物类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及学校的人才优势,培养能吃苦耐劳,热爱大自然和自然保护工作,具有良好自我发展前景和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联动建设,带动了一大批基地学生的成长;突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努力实现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既重视发挥基地关键师生的带头作用,又强调基地建设的统筹性、示范性和受益面。关键词:高校;自然保护区;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贫困片区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地方科技及经济发展与基层人才培养等多重使命,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现将吉首大学与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高望界”)、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小溪”)合作共建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湖南省示范基地(简称“基地”)的做法及经验予以总结,以期为我国同类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一、基地建设的基础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简称“学院”)是吉首大学最早成立的教学学院之一。自2003年学院新组建以来,许多老师的科研选题或科研材料的采集都与高望界、小溪这两个本土保护区有关,学生的生物学野外实习及科技创新活动也都集中在这两个区域。鉴于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且这两个保护区分别位于酉水河的两岸,而酉水河又是湘西州的母亲河之一,山水一体又各呈特色,因此我们将它们规划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基地,旨在为湘西州的自然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创建稳固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理念的野外实习指导体系,创建了野外实习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与互促模式,即实习目标定位要立足于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内涵建设要围绕学生科技创新、实习管理模式要服务于学生科技创新、实习效果评价要激励学生科技创新。二、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原则及能力培养指向1.总体目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为指导,始终牢记吉首大学“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努力践行“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弘扬“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精神,以及学院“至诚致用,创新创业;滋生润物,厚天济人”的院训及专业训导,立足湘西,服务于武陵山地区的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培养具有大视野、有抱负、能作为的生物科技人才。将基地建设成为集生物类专业教育、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环保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2.建设原则。经过近六十年的努力,吉首大学已在大湘西及整个武陵山地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体系,造就了一批扎根边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高望界和小溪地处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武陵山地区)的核心地带,境内的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古老性、典型性和代表性。鉴于这两个保护区自然保护事业发展,以及吉首大学履行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使命的实际需要,本着“优势互补,共建三赢”的原则,筑牢巩固原有基础,进一步加强基地的条件建设,各尽其能,共享成果,促进“三方”事业的融合式发展。3.能力培养指向。基地建设主要面向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环境设计、园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基地平台及资源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着重培养其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能力、生物分类与鉴定能力、生态与保护研究能力,以及生物教育与科普能力。对于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试图培养其自然系统的认知能力、珍稀植物的引驯能力、资源植物的组培能力,以及植物产业的研发能力。对于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学生,着力培养其自然保护的感悟能力、资源物种的认知能力、物种保护的参与能力,以及生物产品的研发能力。对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园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注重培养其对大自然复杂性的感知与审美能力、对生态环境的规划与治理能力。三、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成效基于校训、院训和专业训导的理念,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及中心任务,努力施行“五结合两转化”的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把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环保意识塑造相结合。通过课程实习或见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优化,一方面活化课堂理论知识、更切实地理解有关的专业概念和理論,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使其学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或感化未来的学生及周边群众,以传承自然保护理念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