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县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
资源ID:83144766
资源大小:752.12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天津市宁河县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天津市宁河县 2021 届新高考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对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A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用 8%的盐酸处理叶绿体有利于各种色素的提取C将叶绿体粉碎加工成匀浆并给予一定的光照,光合作用仍能正常进行D叶绿体能产生和消耗ATP,两个过程完全在叶绿体内完成【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 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详解】A、蓝藻没有叶绿体,但细胞内含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 错误;B、叶绿体色素是脂溶性色素,可以通过加入无水乙醇为溶解色素,便于提取;色素不溶于盐酸,不能用盐酸提取色素,B 错误;C、将叶绿体粉碎加工成匀浆后,可能其中色素分子和相关光合作用的酶活性丧失,所以即便给予一定的光照,光合作用也不能正常进行,C错误;D、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完全被叶绿体内暗反应所利用,D 正确。2下图是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示意图,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与a 过程有关B胰岛素通过a 过程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b 过程分泌到细胞外D经 b 过程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答案】B【解析】a、b 图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与胞吞有关,A 项正确;胰岛素不进入靶细胞,而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而引起靶细胞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B 项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分泌蛋白,抗体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C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经胞吐分泌出细胞的物质是大分子物质,但也有例外,如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也是胞吐,D 项正确。3人体蛋白质被水解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的水解只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道内B该过程中酶分子可发生可逆性形变C该过程为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合成ATP D可用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代表酶活性【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酶促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底物浓度的减小量或产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4、分析题图: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与底物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特殊的匹配关系,当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后,便启动酶催化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结束后,酶分子的数量和性质不发生改变。【详解】A、蛋白质的水解可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道内,也可发生在细胞内,A 错误;B、题图中蛋白酶的活性部位与蛋白质结合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形变,催化反应完成后蛋白酶的空间结构又可恢复,即酶在催化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酶分子可发生可逆性形变,B 正确;C、该蛋白质的水解反应不能释放能量用于合成ATP,用于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C错误;D、用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可代表酶促反应的速率,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不能代表酶活性,D 错误。故选 B。4下列关于细胞的化学成分和基本结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中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B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所有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ATP和质粒的组成成分中都含有糖D淀粉、肝糖原和纤维素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功能分类化学本质功能储藏脂类脂肪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结构脂类磷脂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等生物膜的重要成分调节脂类固醇胆固醇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中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 D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详解】A、真核细胞内部的蛋白纤维构成细胞骨架,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的功能,A 正确;B、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B 错误;C、ATP中含有核糖,质粒中含有脱氧核糖,C 正确;D、淀粉、肝糖原和纤维素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都是葡萄糖,D 正确。故选 B。5以下关于“探究 DNA 的复制过程”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需要先培养32P标记的噬菌体作为备用材料B需要将亲代大肠杆菌在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先培养一代C将子一代或子二代细菌的DNA 双链打开后再离心分离同样会出现中间条带D该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答案】D【解析】【分析】DNA 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 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 在复制时,以亲代DNA 的每一个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 中都含有一个亲代DNA 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探究 DNA 复制过程”的活动是利用放射性N 原子标记DNA,并通过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使放射性标记不同的DNA 分层观察,从而分析DNA 半保留复制过程。【详解】A、“探究 DNA 的复制过程”活动用的是大肠杆菌,没有用到噬菌体,A 错误;B、需要将亲代大肠杆菌在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先培养若干代,使其DNA 都被15N 标记,作为实验的亲代细菌,B 错误;C、将子一代或子二代细菌的DNA 提取出来再离心观察条带,若双链打开后再离心分离不会出现中间条带,只会出现轻带和重带,C错误;D、该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D 正确。故选 D。6科学家对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下图数据(数值代表能量值,单位为:J/cm2 a)。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只有一条食物链B植食鱼类与肉食鱼类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3%C肉食鱼类通过侧线感知水流完成取食说明化学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人类活动不利于维持该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5.1+2.1+0.05)103kJ/m2?y=7.25 103kJ/m2?y,而能量来源是有机物输入 5 和植食性动物,则来源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25103kJ/m2?y,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9+4+0.5+2.25)103kJ/m2?y=15.75 103kJ/m2?y,而能量来源是有机物输入2 和生产者,则来源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13.75 103kJ/m2?y,生产者同化的能量(70+23+3+13.75)103kJ/m2?y=1.975 105kJ/m2?y。【详解】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种类有多种,故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止一条,A 错误;B、由以上分析可知:植食鱼类同化的能量为(9+4+0.5+2.25)103kJ/m2?y=15.75 103kJ/m2?y,肉食鱼类来源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25103kJ/m2?y,故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25 103 15.75 103=1.3%,B正确;C、肉食鱼类通过侧线感知水流完成取食说明物理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 错误;D、人类可以通过向生态系统投入有机物,故人类活动有利于维持该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D 错误。故选 B。【点睛】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7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验证DNA 是噬菌体遗传物质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将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培养 将大肠杆菌细胞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 用 T2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使T2噬菌体分别被35S或32P标记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 复制 组装 释放 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DNA 的实验方法叫荧光标记法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理论上不含放射性,因噬菌体已将含32P的 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 BCD【答案】D【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研究者: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5)实验过程: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简单过程为: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 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6)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 的作用下完成的。(7)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 传给后代的,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详解】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要先分别标记大肠杆菌,即将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培养,正确,错误;用 T2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使T2噬菌体分别被35S或32P标记,正确;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 复制 组装 释放,正确;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DNA 的实验方法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错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理论上不含放射性,因噬菌体已将含32P的 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错误。综上 错误。故选 D。8用3H 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DNA 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含秋水仙素但不含3H的普通培养基中培养。若秋水仙素对细胞连续发挥作用,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检测DNA 链上3H 标记出现的情况,不可推测DNA 的复制方式B细胞中DNA 第二次复制完成后,每个细胞都带有3H 标记C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D通过对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计数,即可推测DNA 复制的次数【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通过检测细胞中DNA 链上3H 标记出现的情况,可以推测DNA 的复制方式,如果复制多次后仍是部分一个 DNA 两条链都含3H 标记,说明是全保留复制,如果复制多次后有部分DNA 只有 1 条链有3H 标记说明是半保留复制,A 错误;B、细胞中DNA 第二次复制完成后,每条染色体中都有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 带有3H 标记,所以每个细胞带有3H 标记,B正确;C、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所以能使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C正确;D、1 个 DNA 分子复制n 次,形成的 DNA 分子数是2n,不含染色单体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 分子,因此可以通过对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计数,可推测DNA 复制的次数,D 正确。故选 A。9红海榄是一种海岸滩涂植物,研究人员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镉盐和钙盐处理红海榄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即气孔开放程度)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证明,一定范围内随着镉浓度增大,红海榄的CO2吸收速率降低B811mg/L 的钙盐会增强镉盐对红海榄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C在相同且适宜光照和温度下,镉浓度5mg/L、钙浓度411mg/L 时,红海榄叶肉细胞中ATP、NADPH 的产生速率大于镉浓度15mg/L、钙浓度1mg/L 时的产生速率。D红海榄对土壤中铜、镉、汞等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答案】B【解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两大重要的代谢活动。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可来自于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和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可用净光合作用来表示。气孔导度表示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它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详解】A、由图可知,在实验范围内,随着镉浓度增大净光合速率下降,故CO2吸收速率下降,A 正确;B、811mg/L 的钙盐处理组相对于没有钙盐处理的组,净光合速率明显增大,所以811mg/L 的钙盐会减弱镉盐对红海榄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B 错误;C、在相同且适宜光照和温度下,镉浓度5mg/L、钙浓度411mg/L 时,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都比镉浓度15mg/L、钙浓度1mg/L 时大,所以ATP和 NADPH 的产生速率也大,C正确;D、红海榄对土壤中铜、镉、汞等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不同,其直接原因是根毛细胞膜上不同载体蛋白的数量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正确。故选 B。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B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D人为因素不能导致种群发生定向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1、“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A 正确;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 正确;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有利于种群的发展,C正确;D、人为因素可导致种群发生定向进化,即人工选择也可以导致种群的进化,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的概念和可遗传变异提供进化的原材料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1对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下列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的是()A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能量利用率B通过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可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C通过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消灭所有病虫害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通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来发展立体农业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答案】C【解析】【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获得更多的产品,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B、通过模拟动物信息,实现了繁殖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B 正确;C、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不利于维持稳定,C 错误;D、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D 正确。故选 C。12图为弃耕农田演变成一片森林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B草本植物阶段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C成熟森林阶段,树冠层对群落的影响最大D若所处气候为低温高湿,其顶极群落为热带雨林【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3.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详解】A、弃耕农田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 正确;B、任何群落都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草本植物阶段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B正确;C、树冠层的植物属于该森林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影响最大,C正确;D、气候为低温高湿,顶极群落为北方针叶林,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1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表述错误的是()A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其性状随之改变B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C基因突变一般具有可逆性的特点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RNA 上【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DNA 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隐性突变等原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其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A 错误;B、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B正确;C、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即显性基因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而隐性基因也可突变为显性基因,C 正确;D、以 RNA 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其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故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以RNA 为遗传物质的病毒中,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基因突变的原因及特点是解题关键。14如图是某实验小组用A 酶和 B酶进行实验后绘制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B酶活性可用底物的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C使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也刚达到最大D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自变量为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酶,因变量是酶活性。两种酶的最适温度大概为50 度左右。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均会导致酶不可逆的变性失活,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破坏其空间结构。【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种类,因变量是酶活性,A 错误;B、酶活性可用底物的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B 正确;C、使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但酶促反应的速率除了与酶活性有关外,还与底物浓度、酶浓度等条件有关,即使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不一定达到最大,C错误;D、分泌到细胞外的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且有些酶为RNA,合成在细胞核,D 错误。故选 B。15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 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B 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A 渗回B 和渗入C 的量相差不大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 中 端比 端葡萄糖含量低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 中端比 端胰岛素含量高【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 A 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I 端为毛细血管动脉端,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详解】A、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 正确;B、组织液A 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C,B 错误;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I 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正确;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I 端进入 A,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端到血浆,所以端比 I 端胰岛素含量高,D 正确。故选 B。16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验证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时,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葡萄糖B验证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作用时,先饥饿处理再注射胰高血糖素C验证促性腺激素的作用可用垂体提取液处理的饲料饲喂实验动物D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发育作用可用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饲喂幼龄动物【答案】C【解析】【分析】验证某种激素的作用可先让该激素“缺席”,观察动物的反应,再加入该激素,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详解】A、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应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观察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再注射葡萄糖溶液,观察症状是否消除,A 正确;B、验证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作用时,应先饥饿处理观察动物的症状,再注射胰高血糖素看症状是否消失,B 正确;C、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类(激素类),口服会失去作用,C错误;D、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发育作用可用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饲喂幼龄动物,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D正确。故选 C。【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各种激素的作用及化学本质。17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和核酸的特有元素分别是N、P B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蛋白质可在细胞器中合成,而核酸不能D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合成过程都需要对方的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DNA 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也能合成少量的DNA。蛋白质的合成是以mRNA 为直接模板,以tRNA 为搬运氨基酸的工具,以核糖体为场所翻译形成的,核酸在形成时需要酶的催化。【详解】蛋白质含有C、H、O、N 元素,有的含有P和 S元素,核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P,A 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B错误;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核酸也可在细胞器中合成,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 的合成,C错误;蛋白质通过翻译过程合成,该过程需要mRNA、tRNA 等核酸参与,核酸的形成过程需要相应聚合酶的参与,聚合酶是蛋白质,D 正确。故选 D。18研究人员以HCl 溶液和淀粉酶为实验材料,探究它们对蛋白质和淀粉的催化水解作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同种底物起始量相同,在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底物剩余量)。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物质 1、2 分别为蛋白质和淀粉B图甲、图乙实验所用催化剂分别是HCl 溶液和淀粉酶C该实验可证明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D该实验可证明淀粉酶具有降低活化能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详解】A、图乙中,物质1 没有水解,物质2 水解,说明使用的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因此可以确定图乙利用的催化剂是淀粉酶,则图中物质2 是淀粉,物质1 是蛋白质,A 正确;B、盐酸水解有机物没有专一性,并结合A 项分析可知,图甲、图乙实验所用催化剂分别是HCl 溶液和淀粉酶,B 正确;C、图乙中利用了淀粉酶,但只能将淀粉水解,因此能够体现酶的专一性;图甲中利用的HCl 溶液,与图乙比较,催化淀粉水解的速度慢,因此可以体现酶的高效性,C正确;D、该实验不能证明淀粉酶具有降低活化能的作用,D 错误。故选 D。19 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高B药用植物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C种植小果白刺以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长期高温干旱的生存环境对锁阳进行定向选择【答案】D【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3、一般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详解】A、沙漠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弱,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A 错误;B、锁阳叶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是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B错误;C、小果白刺可以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D、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长期高温干旱的生存环境可对锁阳进行定向选择,D 正确。故选 D。20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可以推断出()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C光照只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D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详解】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 正确;B、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B 错误;C、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 错误。故选 A。21 美国科考团在南极湖泊下方深水无光区发现了生活在此的不明类型细菌,并获得了该未知细菌的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菌没有高尔基体,无法形成细胞壁B该细菌中没有染色体,只能进行无丝分裂C该细菌细胞中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D该细菌的生命活动主要由其DNA 分子执行【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细胞有无核膜(或成形的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其中真核细胞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比较如下: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一般110um)较大(1 100um)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壁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增殖方式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生物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动物、植物和真菌等共性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都含有DNA 和 RNA 两种核酸等【详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除了核糖体以外的其他细胞器。该菌为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但能形成细胞壁,A错误;B、有丝分裂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而该细菌为原核生物,可以进行二分裂,B 错误;C、该细菌细胞中含有DNA 和 RNA两种核酸,其中DNA 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但RNA 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不一定相等,因此该细菌细胞中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C正确;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D 错误。故选 C。22小明同学的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热水,他会立即缩回手(反应 1)并马上用冷水冲洗(反应 2)。下列有关反应 1 和反应 2 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 1 与眼睛受到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B在反应1 和反应 2 中,都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反应 1 中,兴奋在小明的神经纤维上发生双向传导D反应 1 和反应 2 都与人体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外的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题干中反应1 属于非条件反射,而反应2 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详解】A、反应 1 手碰滚烫的热水,立即缩回手属于非条件反射,而眼睛受到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不属于反射,A 错误;B、在反应 1 和反应 2 的反射弧中,体内都会发生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因此都会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C、在反应1 的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发生的是单向传导,C错误;D、反应 1 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与大脑皮层无关,反应2 与大脑皮层有关,D 错误。故选 B。2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如图所示,P点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该图可表示A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变化B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C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D水平放置后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和题干可知,虚线表示对植物牛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曲线上方是抑制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虚线下方是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详解】A、没去掉顶芽之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在虚线之上,去掉顶芽后,生长素浓度逐渐降低,抑制作用解除,进而促进生长,曲线在虚线之下,A 正确;B,在单侧光照下,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是开始时生长素是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曲线应全部在虚线之下,B错误;C、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升高,不是下降,C错误;D、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在促进植物生长的范围内,曲线应全部在虚线之下,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分析题图明确曲线的含义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4物质 a 是一种来自毒蘑菇的真菌霉素,能抑制真核细胞RNA聚合酶、参与的转录过程,但RNA聚合酶 以及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生物的RNA 聚合酶对其均不敏感。下表为真核生物三种RNA 聚合酶(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的分布、功能及特点,相关分析合理的是()酶细胞内定位参与转录的产物对物质 的敏感程度RNA聚合酶 核仁rRNA 不敏感RNA聚合酶 核基质hnRNA 敏感RNA聚合酶 核基质tRNA 对 的敏感程度存在物种特异性注:部分hnRNA 是 mRNA 的前体,核基质是细胞核中除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成分。A三种酶的识别位点均位于DNA 分子上,三者发挥作用时都能为反应提供能量B翻译过程和三种酶直接参与的转录过程中发生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C使用物质会导致肺炎双球菌细胞内核糖体数量明显减少而影响其生命活动D RNA 聚合酶 I 的活性减弱会影响真核细胞内RNA 聚合酶 I、II 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三种RNA 聚合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参与转录的产物有所不同,对物质 的敏感程度不同。【详解】A、酶只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A 错误;B、转录过程中发生T-A,A-U,C-G和 G-C的碱基配对方式,翻译过程中发生A-U,U-A,C-G和 G-C的碱基配对方式,B错误;C、原核生物的RNA 聚合酶对物质不敏感,故物质不会导致肺炎双球菌细胞内核糖体数量明显减少,C 错误;D、RNA 聚合酶 I 参与 rRNA 的形成,故其活性减弱会影响真核细胞内RNA 聚合酶 I、II 的合成,D 正确。故选 D。25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f 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Bd 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C吞噬细胞和b 都属于淋巴细胞D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e 和 f 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血细胞(a)和淋巴细胞(b);B 细胞(c)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e);T 细胞(d)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和记忆T 细胞(f)。【详解】A、各类细胞来源于干细胞,但功能不同,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 正确;B、d 是 T 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B 正确;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C错误;D、再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e 和 f),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地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D 正确。故选 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为研究供氮水平对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采用水培方法,每天定时浇灌含不同氮素浓度的培养液,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植物幼苗叶片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注:羧化酶能催化CO2的固定;气孔导度指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1)该植物幼苗叶片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是_,叶片通常呈现绿色的原因是_。(2)该实验的因变量有_,当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在4mmol/L 条件下,该植物幼苗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O2去路有 _。(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当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大于8mmol/L 以后,该植物幼苗叶肉细胞间CO2浓度会变大,原因是 _。【答案】纸层析法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羧化酶含量等进入线粒体和释放到外界环境气孔导度不变,但羧化酶含量减少,CO2消耗速率降低【解析】【分析】分析图中的曲线可知,随着培养液中氮素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多,气孔导度先增加后不变,羧化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净光合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详解】(1)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是纸层析法,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故叶片通常呈现绿色。(2)由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氮素浓度的培养液,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羧化酶含量等,当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在4mmol/L 条件下,该植物幼苗净光合速率大于0,故叶绿体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O2的去路有进入线粒体用于细胞呼吸和释放到外界环境。(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大于8mmol/L 以后,幼苗的气孔导度基本不变,但羧化酶含量明显降低,CO2的消耗速率降低,故细胞间隙中CO2浓度会增大。【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7下图表示“马尾松 松毛虫 杜鹃”这条食物链中部分能量流动关系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B表示松毛虫用于_的能量,其中除了杜鹃摄入和被分解者利用外,还有_的能量。(2)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_(填图中字母)100%来表示。(3)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生长、发育和繁殖未利用E/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解析】【分析】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据图分析,A 表示松毛虫同化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松毛虫的粪便量;D 表示松毛虫遗体和残骸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E表示杜鹃同化量;F表示杜鹃的粪便量。【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